【安徽诗歌●精品荐读 】2021年第23期(总第七十三期)
文/鸣雁
摘下一叶春色,便是
摘下山水的灵气,以及
露珠,花香,鸟鸣,阳光
有心之人,把这些
通通放于烈火上拷问
一粒粒枯词,成为茶的伪证
茶,自有茶的乾坤
你只需一杯水的热情
就能唤醒它鲜活的青春
春色,在杯盏里醒来、洇开
起死回生,只在
沉浮之间
茶香,在鼻翼间萦回
撩拨欲望的味蕾
端起茶盏,轻抿、细品
品出,岁月的苦涩回甘
品出,你我的前世今生
【诗歌鉴赏】茶语的人生,在于沉浮之间,在于细细的品味。山间的春茶之韵,到浓缩成精华,静候懂茶之人用一杯滚烫的水,洇出人生之味。而这“供词”里,给人显露出人生的沧桑与不易,恰到好处地让人咂摸这茶所呈现出来的供词之意味。
人生何尝不是沉浮在岁月中,这拿得起、放得下的心境才会品尝出一杯好茶。青春期的春色,如同“山水的灵气”,那“露珠,花香,鸟鸣,阳光”的意象,构建出的美好时光,让人沉湎,而现实生活的“烈火”“拷问”,让人纠结于承受的生活之重,“春色,在杯盏里醒来、洇开”的诗写,何尝不是一种向往与回味的过程。这茶香四溢的杯盏之中,只有懂茶的人方能品出其中的甘苦之味!(文/陈怀)
另一场人间
文/卢合枝
独上山寺,木鱼是半空的
不敢上前敲醒
一定是昨晚月光太美
陶醉于莲华
风,像是袈裟
不会沉默,渡过千年尘世
“一只蝴蝶挂在窗花,正看见
水里自己的影子”
时间无尽,我坐在菩提树下
沉默隐痛,像一场苦修
【诗歌鉴赏】此诗以佛系的诗语,显露内心的一种寻觅,这“另一场人间”,让人参悟,让人苦修,现实让人苦痛,而心境总是以一种虚妄的美好存在,让人寻觅!从而也理解作者“独上山寺”的举动,“陶醉于莲华”的神态,这山寺、木鱼、莲花的空与洁,呈现出了作者想要抛开尘世的烦恼、离开脚下的淤泥、心似莲花的人生观,从而也显露出对人生岁月的大彻大悟之感!
诗作以现实之物,构建佛系事物的意象,从而去参悟,也给读者解读着对人生的认知与感悟,引起思考,这“另一场人间”的意义,如同诗作的卒章显志之语:“时间无尽,我坐在菩提树下/沉默隐痛,像一场苦修”。人生苦短,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清净,佛前莲总是佛系诗语追寻的意象事物。(文/陈怀)
我想跟你说说麦芒已黄
文/文以明道
昨夜,闪电一次次试图点燃原野
雷声就落在院子里
吼开空气聚拢的镇定
千军万马的厮杀,奔涌而至
窗棂震颤,裸露的麦田
淹没于无边黑暗
“恐惧是毁灭惯有的手段”
但是,我想告诉你
千万不要失望
当你来到清晨的战场
麦苗,褪去满脸青涩
雨滴在麦芒利刃上
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诗歌鉴赏】麦芒上的人生意象,从青春走向成熟,麦子的一生注定了坎坷与艰难,雷电事物的侵袭,麦芒如剑,刺向尘世的空中,演绎着与命运的不停地抗争!诗作采用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赋予麦子灵魂摆渡,解读着岁月里的人生观,这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让作者以诗语讴歌了麦子面对岁月的隐形意义。
已黄的麦子,经历过青春期的拔节、抽穗、开花、灌浆,一步步走向成熟,完成生命的升华意义,“麦芒利刃”与“金色的光芒”,一边是与命运抗争的武器,一边是自我修炼的人生价值。敢于亮剑,敢于拼搏,不向命运低头,而畏惧改变,恐惧无常,是人类有史以来自身携带的毒瘤,正如诗中所说:“恐惧是毁灭惯有的手段”。人生,需要一次次抗拒恐惧的心理,走向成熟,理解诗中这“麦芒已黄”的人生释语。(文/陈怀)
承认
文/刘金贤
文学 解决了什么问题?
不是繁星,不是诗与电影。
也不是忘记,我
只是人生的租客,将经历
做成 一面镜子。
深不见底,代表
远,期望,向往,还有的
剩下了 迷人,
星星多高呀!请您向下看
也许 能看见生命。
一匹白驹,雾中出现,又
消失在雾里,
一头骡子驮着秋风,从这个村
走向那个村,
我,在白雪融化的墓碑旁
痴痴地 等。
为了,想一个问题,
醒睡睡醒,无数个夜里
将黄昏换作黎明,
贫乏,低温,干净,答案
你 依然拒绝承认。
【诗歌鉴赏】承认,与拒绝承认,无不诠释着人生的哲思与灵魂的拷问!诗作首句以“文学 解决了什么问题?”的诘问,将人引入一种深层次的寻觅,而这种深藏的真知,只有揭开浮于表面的遮蔽事物,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诗写凸显人生意义的升华。哲理性的诗语,也让我们感悟作者人生里的一种生活态度,而这生活态度也决定了你对尘世行走的一些事物是否赋予肯定、同意、认可的鉴定。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沉默的行路者,还有“繁星”“诗与电影”构建出的诗意人生的意象。
每个尘世里的行路人,都“只是人生的租客,将经历/做成 一面镜子。”,自己照见自己的镜子,也让人在不断的自省,不断进步着。而诗作以“深不见底”和“星星多高呀!”的诗写解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认知,诗作显露出来的思想碰撞,让人咂摸其中味道,唤起心底对承认的深知!(文/陈怀)
拾叶成茶,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文/李林亮
初春的鹅黄,抽出一片晶亮的鸟啼
阳光吹拂清风,飘飘衣袂
一弯新月是你的背篓,在青青山岗
我是你指尖油彩,怀揣湿漉漉的蛙鸣
远山黛色,是我一万年等待
你用关雎,藏起诗经,一片阳春白雪
一叶新芽,举起绿色之吻,等你来采
饮食光芒,呼吸你的空气
你在我的体内澎湃,在我的热血流淌
悠悠云朵、宁静月光,昼夜把你环绕
我以蝴蝶的轻盈落入花丛
我以山泉的甘洌虔诚沐浴
只为此生,转动经筒,贴近你的芬芳
【诗歌鉴赏】此诗作者通过画中的美景,巧妙运用“鹅黄”“清风”“衣袂”等旖旎事物,用诗语言架构搭建出一个完美的形象,一路寻求的心境暴露无遗,从而也让意境优美,诗意盎然。作者独特的触角,将“拾叶成茶”打在身上“足够打磨成一串串白金项链只为触摸你的指尖”,而“我是你指尖油彩,怀揣湿漉漉的蛙鸣/远山黛色,是我一万年等待”将身边的事物诗写得趣味横生,也是作者的功底之在。抓住身边之物,一一以美好衬托,不放过一个可以利用的事物,从而让诗意象一步步完美,最终成为追求者心中的“只为此生,转动经筒,贴近你的芬芳”,那“我以山泉的甘洌虔诚沐浴”的荡漾之情。(文/晓渡)
与一朵花,达成共识
文/云良
有汹涌的欢喜,无法表白
我必须变作蜜蜂
才能在你爱情诗行里找到幸福的落脚点
一语倾情
我这简约的小蛮腰恰如一副词牌
适合你一季芬芳,或蹁跹
然后,醉卧夜来风雨,小桥流水
做一粒落红
滋养人间浩荡离愁
【诗歌鉴赏】属于一个人的时光里,可以从记忆中打捞沉淀的心思,仔细揣摩,使用诗歌的视角审视“有汹涌的欢喜,无法表白/我必须变作蜜蜂/才能在你爱情诗行里找到幸福的落脚点”,即使“一语倾情”而诺言不轻许,最终以一颗诗心的包容,足以抵达。心愿不灭,没有谁能够阻挡美好。诗人在启笔之时,有一股欢喜感,袭上心头,诗人寻思的是“我这简约的小蛮腰恰如一副词牌/适合你一季芬芳,或蹁跹”“然后,醉卧夜来风雨,小桥流水/做一粒落红”看似低沉,实则是诗人不屈不挠品质的展现,不负光阴,光阴就以重生的方式给与新的时光,只要考量好,一朵花的心事,也难以隐藏住“浩荡离愁”的意境。(文/晓渡)
在一碗饭里回到家乡
文/盛文
豌豆糯米饭
一定是有灵魂的
最好是来自老家山里
自家腌制的腊肉
家乡梯田
土生土长的糯米
还有青黄相间的豌豆
无需任何配菜
就是最完美的佳肴
和美味
每每,我在
一碗豌豆糯米饭里
回到童年
【诗歌鉴赏】乡愁,写之不尽,挥之不去。此诗作者巧妙地运用“一碗饭”,吃出浓浓的乡思之情,也吃出诗写的艺术。作者开头以“豌豆糯米饭/一定是有灵魂的/最好是来自老家山里”的诗写,赋予诗意地让一碗“豌豆糯米饭”,打开的思乡的前奏,让人不自觉沉沦在一首浓浓的思乡曲子之中,随着乐声的起伏,一片片浏览曾经的故乡。在这首诗中,作者重点运用了对象征着乡味的“腊肉”“梯田”等意象,牵引着读者去联想那些曾经故乡中的往事,而这些事物也是农村最真实的情景,也最能引起游子们难以忘怀的亲情。那一声声“童年”的回音呼唤,清晰的如在耳边,随着离乡时间的久远,越发浓厚。(文/晓渡)
扎风筝
文/秋鹏
十岁那年第一次学着做风筝
几根烂油纸伞的骨子
被我用菜刀分解成薄薄的篾片
用母亲缝补衣服的棉线
扎起了风筝的骨架
米汤代替浆糊
把写旧了的作业本
一页一页地粘贴成一张大纸
就这样给风筝穿上了衣裳
母亲的棉线把我的风筝
一米一米地升上天空
风筝没有翅膀只有两条尾巴
仿佛多尾巴的鱼
游戏在蓝色的大海
又仿佛母亲
给旧衣服缝上的一块补丁
【诗歌鉴赏】母爱是伟大的,每个母亲都是孩子最初和最亲密接触的老师,她们更多的时候是以身传教,让子女学会在尘世中行走,懂得做人的道理。对于“我”来说,母爱的精神和她的“棉线”影响着自己的成长,是“我”生活的安慰。诗作“母亲的棉线把我的风筝/一米一米地升上天空/风筝没有翅膀只有两条尾巴”表达的是这首诗的主题意义,表明了作者对“母亲”的认知,和对自己生活的引领,让自己慢慢成长起来,如同“又仿佛母亲/给旧衣服缝上的一块补丁”。此诗虽没有直接写母爱,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了生活中的母子之情,同时又以哲理性的诗语诠释母爱下的成长。(文/晓渡)
夏之声
文/秦淮一叶
黎明,翻过初夏厚厚夜幕
小河揉了眼从睡梦中醒来
千万只鸟儿,欢呼雀跃
仿佛,一支庞大乐队
争先恐后唱响大地田野
布谷声声,一声高过一声
熟透的麦穗摇头晃脑,焦急
等待,它的主人收割归仓
热闹的乡村广场跳出欢快舞曲
屋檐下狗儿们兴奋地嬉戏打闹
置身于这芒种夏收季节
一颗跳动的心,情不自禁
聆听,万物生灵潜滋暗长
灵魂,发出经久不息回响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浓缩了青春气息的诗作,作者很好的把自己心境融入到初夏,写出这首意象生动的《夏之声》。作者在开头“黎明,翻过初夏厚厚夜幕/小河揉了眼从睡梦中醒来/千万只鸟儿,欢呼雀跃”,将“小河”和“千万只鸟儿”写得情意绵绵、形象生动,与结尾的“一颗跳动的心,情不自禁”相连,漾出诗意,漾出夏日的景象,将夏日的风景诗写得细致入微,也丰富多彩。再通过“布谷声声,一声高过一声/熟透的麦穗摇头晃脑,焦急/等待,它的主人收割归仓”,把读者的目光从水上牵引地上,去读地上的诗意。最后,作者巧妙运用了诗意的递进,让读者经过诗意的层次铺垫,再来读出诗作末尾的诗意,让“聆听,万物生灵潜滋暗长/灵魂,发出经久不息回响”,写得惟妙惟肖,充满哲思趣味。(文/晓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