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灸囟会。
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针承泣。
喉病: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呕吐: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反胃: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胀满: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乳痈: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1壮;或隔蒜灸其中心。脚气: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疝气: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痼冷肾虚: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心恙(神志病):灸百会;或灸天凭(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肿满: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崩漏: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8、穴 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13、穴 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手 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手 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