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胭脂旧时梦

(朗读者:赵朋)

偶然,看到一个15秒的视频,里面引用老舍先生的一句话:从前没有胭脂,女子的脸只为情郎红。

当下心里一惊,连查阅带询问,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不知道老舍先生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因而也无法确定这句话里的“从前”指何年何月。我的记忆中,脂脂的历史应该是很早的。梨花带雨的梦里,香腮那一抹桃红是从什么时候春水泛起的呢?

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始自殷商,产于燕国,故得名胭脂;一是产于西北匈奴,贵族妇女常以妆饰脸面。无论如何,胭脂的历史很长,从古至今,高阁深闺,瓦肆勾栏,走过一个个绯红的日子,给庸常的生活增添了几许青春的迷乱。

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诗词歌赋垒砌的岁月里,胭脂让清瘦的生活悄悄绽放出几朵许浪漫。

朔风冽冽,白马萧萧,镜头推向公元前139年,强势的汉武帝为了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彰显帝国恩威,派张骞西行。张骞先生一来一回,带回不少异国文化,包括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无形促进了胭脂的流行。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到了唐代,妇女饰红妆的记载更多,"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真是胭脂色重,娇娥无力,满目桃花夭夭。

真正令胭脂不谢的,还是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文人情绪。《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杨贵妃身上涂抹了脂粉,一片片粉色的汗水七零八落,开成了文人笔下的桃花林。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考古发掘,亲见唐墓中的女俑,腮红如霞,鲜嫩似蕊,一吹一弹,也就破了。说是经历了千百年,其实就是昨日睡去,今日乍醒,日月的苍桑也无力了,输给二八娇娃。

唐代以后,红妆习俗依然不衰,辽金妇女的红妆,实例屡有发现: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壁画,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所绘妇女,双颊皆涂红粉。

一位朋友说:唐宋古墓,总有胭脂盒子出土,瓷铜金银,錾花刻鸟,工艺精美,纤细如发。这让我想起自己收藏过一件唐代吉州窑粉盒,盖上凸印着一枝精美的菊花,任何人见了都心生欢喜。

起胭脂,绕不过去《红楼梦》里的那位混世魔王贾宝玉。别人反对的,他亲近;别人热心的,他拒绝,结果总也走不出大观园的围墙。等到不吃胭脂了,打破樊篱,才算梦醒,但已失去回头的路。检点一部《红楼梦》,提到宝宝和胭脂的文字比比皆是:1、袭人劝贾宝玉“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 2、贾宝玉和秦钟一块儿上学,辞别林黛玉的时候,说“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3、林黛玉发现贾宝玉腮边的一块“血渍”,用自己的帕子替宝玉揩了,说“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4、史湘云替宝玉梳完头,宝玉见镜台两边俱是妆奁等物,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意欲要往口边送。5、鸳鸯奉贾母命来请宝玉,宝玉等靴子穿的工夫,回头见到鸳鸯细腻白皙的脖颈,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 6、贾宝玉被贾政叫去,众丫鬟都在廊檐底下站着,一见宝玉来,抿着嘴笑。金钏一把拉住宝玉,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红楼梦》里,贾宝玉的许多言行都和胭脂有关,作者给了我们怎样的暗示呢?这里,胭脂的意象是妖冶的,神秘的,连贾宝玉这样的人物也不能脱俗。

脸红暗染胭脂汗。胭脂多情,为美而生,千百年来,有胭脂的日子是雅致的。正当大家争论老舍先生到底说没说过“从前没有胭脂”的时候,一位美好的女子淡然一笑,说:不管有没有吧,女子的脸只为情郎红终归是不会错的。

上一篇:花的供养 中国文人清供插花碎屑

古陶,让你现在的生活更有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