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治疗风湿病经验

发表者:郭永红

施今墨治疗风湿病经验略论

风湿病是一种顽固的疾病,早期可使关节肿痛,渐致功能障碍,晚期则关节变形,僵硬,可致残,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中医药治疗此病有相对的优势。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博览群书,医理透彻,又有60余年临床经验,治疗风湿病有独到的经验。本文对其经验作一小结,作为笔者学习心得,也为风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  辨证分四型

施氏将痹证分为4种:  ①  风湿热证候(痛痹、着痹均有);②  风湿寒证候(痛痹、着痹均有);③  气血实证候(痛痹多,着痹少,邪气实);④  气血虚证候(着痹多,痛痹少,正气虚)。

治则上他推崇张石顽所云:“行痹者行而不定,走注历节疼痛之类,当散风为主,御寒利气仍不可废,更须参以补血之品,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痛痹者,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故痛有定处,痛风是也,当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更须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热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着痹者,肢体重着不移,疼痛麻木是也。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治当利湿为主,祛风散寒亦不可缺,更须参以理脾补气之剂。”对于热痹,施氏宗《医学统旨》所曰:“热痹者,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瘁痹火翕熻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上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宜升麻汤。以清血热,祛风湿为治法。”

2.  施治用八法

施氏的立法分为八种:  逐寒、祛风、祛湿、清热、通络、活血、行气、补虚。逐寒常用肉桂、附片、干姜、蜀椒、补骨脂、片姜黄、巴戟天、续断;祛风常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芥穗、豨莶草、白花蛇等;祛湿常用苍术、白术、云苓、苡仁、木瓜、牛膝、防己、桑寄生、五加皮;清热常用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栀子、石膏、知母、葛根、忍冬藤、丹皮、丹参、地骨皮、功劳叶;通络常用蜈蚣、地龙、细辛、川芎、橘络、丝瓜络、桑枝、桂枝、威灵仙、伸筋草、新绛;活血常用桃仁、红花、归尾、玄胡、乳香、没药、?虫、血竭等;行气常用陈皮、木香、香附、厚朴、枳壳等;补虚常用人参、黄芪、鹿茸、地黄、当归、肉苁蓉、狗脊、杜仲、菟丝子、何首乌、枸杞、山萸肉。

3.  用药特点

行痹者施氏常用四物汤为主,加祛风之药而治。痛痹者,寒重于风湿,当温肾散寒为主,常仿安肾丸之意以桂枝附子汤加巴戟天、破故纸之类。着痹者,多见肢沉重,治以《金匮》防己黄芪汤为主方加味,并常用黑豆皮养血疏风,滋养强壮,用热黄酒淋三次,可加强活血疏风之力,治足软无力亦甚效。热痹者,常用黑芥穗和紫草这一药对,紫草凉血,黑芥穗引血中之热由表而去,并通利血脉,止筋骨疼痛,病情严重者加用紫雪丹疗效更速。因紫雪丹中有麝香,无处不到,止痛颇效,现代医学诊断之结节性红斑及急性风湿热可参考使用。现代医学认为,急性风湿热是一种与咽喉部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药理学研究认为,芥穗煎剂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抑制变态反应慢反应物质的释放等功能,紫草素及乙酰紫草素有解热、抗炎、抑制迟发性过敏反应的作用,麝香对关节肿胀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还有镇痛、抗组胺作用,都对风湿热的治疗有一定作用。

4.  典型病例

例1? 艾某,男,28岁。一年多来遍身酸楚,天气变化,症状加重。历经大连、沈阳等地多家医院诊疗,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经常有疲劳感,体力日渐不支,饮食二便正常。苔薄白,六脉沉软无力。工作生活地处阴寒,汗出当风,病邪乘虚而入,积蓄日久,治未及时,风寒之邪由表及里,邪入日深,耗伤气血,六脉沉软无力,为正气不足之症,正虚邪实。当以搜风逐寒,益气活血治之。

处方:  川附片15克,乌梢蛇30克,杭白芍10克,制全蝎4.5克,川桂枝10克,酒地龙10克,酒川芎4.5克,西红花3克,酒当归12克,酒玄胡6克,生熟地黄各6克,石楠藤12克,北细辛3克,炙草节10克。

二诊:  初服2剂无效,恐药力不及,继服2剂,周身如虫蚁蠕动,疼痛有所减轻,遂又连服4剂,自觉全身较前清爽舒畅,但仍易感疲劳。患者疼痛减轻,周身清爽,是风寒之邪已被驱动,仍感疲劳,乃正气不足。拟加用益气之药,扶正驱邪,处方:  前方去红花、元胡,加党参15克,黄芪30克,姜黄10克,附片加至30克。

三诊:  再服6剂,疼痛减轻甚多,精神转旺,嘱再服10剂后,原方加两倍改为丸药再服。

本案患者年龄虽轻,但病程年余,数地就诊无效,可见颇为复杂,但施氏仅诊三次,用药20余剂,就收良效,实由于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病人只有28岁,但确系气血俱虚,阳气衰微,极宜重剂,以起沉痼,故用药甚重,芪、附、乌蛇各30克,党参15克,桂枝10克,均已超过施氏常用剂量,充分体现了施氏辨证论治思想,“有是证,用是药”。方药虽多,但多而不乱,配伍巧妙,桂枝、白芍、二地、细辛协调气血,通达营卫,动而不凝;附片、黄芪起阳助气,上下兼顾,蛇、蝎、地龙,石楠藤,搜风通络,归、芎、红花、元胡活血止痛,充分体现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及益气通卫、养血活血的动静结合,疏风而不燥血,温散而不助火,化湿而不劫阴。

例2? 李某,女,19岁,两周前发热、身痛,形似感冒,服成药无效,旋即肘、膝、踝各关节灼痛日甚,四肢并见散在性硬结之红斑。经某医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体温升至38℃不退,行动不便,大便燥,小便黄,唇干口燥,舌质红降,无苔,脉沉滑而数。

证属内热郁久,感受风寒,邪停经络。阴气少,阳独盛,气血沸腾,溢为红斑,是属热痹,当清热、活血、祛风湿治之。

处方:  鲜生地、鲜茅根、嫩桑枝、桑寄生各12克,忍冬花、忍冬藤、汉防己、丹皮、丹参各10克,左秦艽、紫草根各6克,黑芥穗6克,紫地丁15克,甘草节4.5克,紫雪丹10克(分二次随药送服),二剂。

二诊:  热少退,病稍减,前方加山栀6克,赤芍、赤茯苓各10克,二剂。

三诊:  大便通,体温降至37.2℃,痛大减,红斑颜色渐退。原方去紫雪丹、忍冬藤、紫地丁,加当归10克,松节10克,苡仁12克。

施氏用药,一般药味较多,但多而不乱,配伍恰当;剂量一般也轻,一方面,药味多可以弥补剂量轻之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减轻药物中某些成分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在医疗事故多发的今天,这一点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但我们又要认识到,施氏生活的时代是旧社会和建国初期,那时百姓贫穷,一般很少吃药,故一旦吃药只需轻剂量即可取效,这与当今医保制度下人们“常吃药、吃好药”又有不同,后学者不可不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