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送孩子上学就不是好爸爸?学校此举不仅越位,更是好心办坏事
【平湖一柱 第1451】
学校“每月逢8”设立“爸爸接送日”等做法,无疑是将父亲教育简单化、“格式化”,统一化,不仅可能干扰父亲的正常工作、生活,更可能对幼小的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影响——“爸爸接送日”那天,别的孩子都有爸爸接,自己爸爸却不来,孩子会有失落感、自卑感。而对于那些特殊家庭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心理伤害。
新学期伊始,湖北武昌不少小学和幼儿园纷纷设立“爸爸接送日”,成立“好爸爸联盟”,提倡每个月逢8的日子让爸爸接送孩子,同时组织爸爸家长会、爸爸亲子日、爸爸才艺比拼等活动,让爸爸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展示出更多的“父能量”。(3月9日武汉晚报)此举一出,赞声一片。但我却以为当理性看待!
众所周知,父母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走向,这其中,母爱很重要,父爱同样不可缺。
研究发现,孩子幼年时期,父亲对孩子的性别意识、个性品质、认知方法、思维方式、与人交往及社会行为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一般都擅长动手,喜欢探究,自信负责、意志坚强,乐观豁达,遇事理智,处事果断、宽容大度,易与人相处,情商指数高……相反,幼年时期父爱缺失的孩子,容易缺少安全感,性格内向、心理抑郁倾向明显,易情感用事,不擅与人交往,情商指数较低……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 “男耕女织”社会的格局,决定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定位,“主内”妈妈除了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生活,也成了孩子成长教育的主角;而父亲因为忙于家庭生计,在孩子陪伴和教育上退居了次要位置,甚至应有的父爱都变得含蓄“谦虚”起来。
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竞争加剧,父亲工作“压力山大”,父爱、父教“父能量”更是进一步被弱化,在不少留守儿童家庭,父爱缺位现象日趋严重。
作为学校,倡导父亲重视孩子教育,采取一定措施“唤醒”“父能量”,对父亲陪伴、教育方式方法等进行一定的指导、引导、组织爸爸“到校园”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很是应该,值得鼓励。
但是学校将“每月逢8”固定成“爸爸接送日”、成立所谓的“好爸爸联盟”等做法却多有不妥。
首先,父爱、父陪、父教、“父能量”属家庭教育范畴,学校可以倡导,但不能硬性规定。
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每个父亲的工作性质、身体状况等各不相同,对孩子的陪伴、教育、甚至爱的表达方式也就各不相同。
学校将“每月逢8”固定成“爸爸接送日”等做法,会打乱父亲原有的日常工作、生活计划,干扰了原有工作、家庭生活的节奏,搅乱家庭原有的生活的“和谐”。
父爱、父教属于家庭教育范畴,是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的,二者可以相互配合,使之协调,但学校却不能试图将父亲变成自己的员工,将家庭教育变成学校的附庸,让家庭教育服从于学校安排,让父亲任由学校“驱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设立“每月逢8”的“爸爸接送日”,便有了越位、越权之嫌。
其次,“父爱”有多种表达方式,“父陪”也可以在更多的时间和场合,“父能量”也有更多的释放方法。
学校“每月逢8”设立“爸爸接送日”等做法,无疑是将父亲教育简单化、“格式化”,统一化,不仅可能干扰父亲的正常工作、生活,更可能对幼小的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影响——“爸爸接送日”那天,别的孩子都有爸爸接,自己爸爸却不来,孩子会有失落感、自卑感。而对于那些特殊家庭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心理伤害。
电视连续剧《瞄准》中,女孩小雪就是这样,每到放学,看到别的孩子有爸爸来接,便会心生失落,甚至被其他孩子嘲笑,幸好她有一个“苏爸爸”陪伴,为她赚回了面子!
所以,学校设立“爸爸接送日”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爸爸日”那天,在清一色接送孩子的爸爸队伍中,有的孩子却是妈妈来接,这个孩子心里会是什么滋味?这恐怕是学校没有想过的!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