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寺访古的八个看点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州区,是中国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仅存的八大辽构之二,现存最早的木构阁楼式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寺庙历史最早可追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皆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独乐寺因相继被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及中国学者梁思成调查并公布而闻名海内外。

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最早可追至唐代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并在此誓师,据传因其“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明代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5年),进士王于陛督饷蓟州时独乐寺曾有过一次大规模修缮。

大家到独乐寺参观,寺庙里有哪些看点呢,笔者走访独乐寺十数次,把了解的一些值得看的地方总结一下,有八处值得欣赏。1.独乐寺辽代观音阁;2.独乐寺辽代山门;3.独乐寺的辽代彩塑;4.独乐寺明代壁画;5. 清代乾隆御制碑;6.清代荣亲王园寝墓志铭;7.清代和坤墓前石狮;8.疑似清代傅恒墓前石狮。大家到独乐寺时,这些地方不要错过。

图1 辽代独乐寺观音阁         独乐寺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面阔五间(20.23m),进深四间八椽(14.26m)。外观2层,有腰檐、平坐;内设三层(中间有一夹层)屋顶为九脊殿式样(清称歇山顶)。这座建筑 的特色是中空,四周设两层围廊,空间构思独特。台基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为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殿堂”结构中的“金厢斗底槽”式样,并在二层形成六边形的井口,以容纳16m的辽塑11面观音像。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上、下层柱的交接采用叉柱造的构造方式。由于上层和夹层的檐柱收进约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稳定感。位于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的刚度,它经受了千年来多次地震的考验,证明结构是合理的。斗拱的种类有24种。上檐柱头辅作(斗拱)双抄双下昂,昂尾压在草栿之下。补间辅作只一朵,下面承以斗子蜀柱或驼峰。梁架分明栿及草栿两部分,仍用叉手与托脚。大部天花用平闇,仅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由十二根柱子支撑,为单檐庑殿顶。屋顶的鸱尾为辽代原物,底部为龙首,鳍形之尾向内卷起,承袭唐代中晚期形制。

图2 辽代独乐寺山门

图3 辽代独乐寺山门

图4 独乐寺辽代十一面观音彩塑

图6 独乐寺辽代十一面观音彩塑

图7 独乐寺辽代十一面观音彩塑

图8 独乐寺辽代十一面观音彩塑头部

图9 独乐寺辽代十一面观音彩塑头部

十一面观音,Ekādaśa mukhānām Avalokiteśvara,六观音之一,主救济阿修罗道,给众生以除病、灭罪、增福之现世利益。总之为除恶导善,引众生入佛道之菩萨。十一面观音,共十一张面孔,分五层排列。一面,化恶有情;二面慈面,化善有情;三面寂静面,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第十面为暴笑面,表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志方能无懈而有成就。最上一面为佛地,功德圆满。辽代观音像为国内最大的彩色泥塑站像,赤足立于莲花座,连同佛坛高16.08米,因其本面头顶有10个小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像。她面相端庄,盛装飘洒,身体略向前倾,腹部微突,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做接引状。十一面观音像位于观音阁建筑内槽中心偏北,体高15.250米(不包括须弥坛),体宽4.796米,体厚3.90米,其中,本面高0.70米。像穿过阁中层矩形、上层六角形空井,直达阁顶斗八藻井,头部稍向西南倾斜,左手下垂至矩形空井稍上,右手抬起于六角形空井稍上。

图10 独乐寺辽代胁侍菩萨

图11独乐寺辽代胁侍菩萨

图12 独乐寺山门辽代力士彩塑

图13 独乐寺山门辽代力士彩塑

图14 独乐寺彩塑

图15 独乐寺彩塑

观音阁内四壁满绘壁画,为元代首绘,明代重绘。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修时壁画被一层厚达1厘米的白灰覆盖,1972年修葺大殿时才又重见天日。壁画分布在观音阁四壁,通栏满布墙面,高约3米,以16罗汉和二明王为主题,间以佛教故事、世俗题材和供养人像,构成一组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的画卷。罗汉依次分布在东西北三壁,站立排列,他们大都面颊丰满,和眉善目,身上披着袈裟,背现顶光,伫立在云气飘渺的仙境之中,具有统一的风格。

图16 观音阁明代壁画

图17 观音阁明代壁画

图18 观音阁明代壁画

图19 观音阁明代壁画                独乐寺行宫: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又称乾隆行宫,是清代皇帝去东陵谒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区仅存的一处行宫。行宫现存有正殿一间,附属建筑三间。现恢复回廊十四间,垂花门一座,使行宫独立成院。

图20 独乐寺行宫

图21 独乐寺行宫    独乐寺行宫御制碑:独乐寺行宫回廊存乾隆皇帝壁碑28块,上镌诗文107篇,多为乾隆临摹历代书法大家的真迹,间有此风流皇帝的游兴信笔。所用书法,有的粗犷苍劲,有的圆润秀丽,风格不同,各具特色,成古碑刻一景。这些御制碑原镶嵌于隆福寺行宫26间游廊墙壁上,民国年间隆福寺被盗毁严重,28块御制碑呗迁往马伸桥龙王庙,民国《蓟县志》记载:“隆福寺行宫废,壁碑皆移嵌马伸桥会议厅壁上,迨三大士正位,厅中俨然佛殿,似亦佛所谓缘也。”1974年于桥水库增容,龙王庙被迫拆毁,28块御制碑迁入县文保所收藏于独乐寺。

图22 独乐寺行宫御制碑

图23 独乐寺行宫御制碑

图24 独乐寺行宫御制碑

收藏于独乐寺后院文物陈列室的荣亲王墓志铭出土于孙各庄荣亲王园寝。荣亲王,顺治帝第4子,母为孝献皇后董鄂氏,本欲立为皇太子,不料两个月后即夭折。建筑有宝顶、地宫、享殿三间、大门三间,均为绿色琉璃瓦,门外东西厢房各三间,其等级与妃园寝等同。按照清代亲王园寝规制,应该有碑亭,但未设无碑亭,不过在地宫中石刻圹志一盒,其文乃顺治帝亲自撰写,记述荣亲王的生死日期和哀悼之词。

图25 隆福寺行宫遗址

图26 清代荣亲王园寝墓志铭

图27 清代荣亲王园寝墓志铭

图28 清代荣亲王墓志铭拓片

图29 清代荣亲王墓志铭拓片

图30 清代荣亲王园寝遗址         独乐寺行宫前石狮:  传原为清和珅墓前华表上的石狮,六十年代修于桥水库,和珅墓被淹于水下。墓前石刻不知是否在水下。

图31 独乐寺行宫前石狮

图32 独乐寺行宫前石狮

图33 独乐寺行宫前石狮

图34 独乐寺报恩院前石狮

图35 独乐寺报恩院前石狮

图36 独乐寺报恩院前石狮

图37 傅恒墓前华表         根据傅恒墓前华表上石狮的老照片,报恩院前的两只石狮很有可能就出自这里,而且和行宫门口的石狮很相似,都是清代墓前石刻精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