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在中国科技史中,明代科学家兼思想家宋应星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天工开物》蜚声中外,是世界古典科学名著。书名“天工开物”意思是将自然力与人力互补,通过技术开发万物,换言之,即以天工补人工、开万物,宋应星以此表述其技术哲学思想,也用以命名其著作。全书十八章包括谷物种植及加工、制盐、染料种植及染色、金属及合金冶炼、酒曲和药曲、珠宝及玉器,几乎涵盖整个国民经济生产领域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制造过程,从中可一览中国数千年来在这些领域内取得的技术成就和发明创造,堪称内容丰富的技术百科全书,在当时世界实属罕见,因而在近代东西方各国广为传播并产生良好影响。
《天工开物》第一个外国刊本出现在日本,实学派学者佐藤信渊依据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
《天工开物》首先在17-18世纪传到日本和朝鲜这两个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东亚邻国,从1687年起便陆续由中国商船运到日本口岸长崎,其中新颖而先进的科技知识吸引江户时代日本各界学者注意,纷纷引用。为满足读者需要,1771年大阪出版和刻本,这是《天工开物》第一个外国刊本。当中所载各种中国技术成果随即引入日本,如沉铅结银法、铜合金制法、大型海船设计、提花机和炼锌技术等。实学派学者佐藤信渊依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夫开物者乃经营国土,开发物产,富饶宇内,养育万民之业者也”。“主国土者宜勤究经济之学,修明开物之法,探察山谷。若不知领内所生品物,轻蔑天地之大恩……则徒具虚名,旷费天工耳。”可见他将宋应星的技术哲学思想转化成政治经济学说,是对宋氏思想的一大发展。昔日日本读书人都能阅读《天工开物》汉文本,所以日文译注本直到1953年才由京都大学薮内清等学者推出并出版。这是此书第一个外文全译本,1969年起又发行袖珍本,至今已重印二十多次,成为畅销书。著名科学史家三枝博音认为:《天工开物》不只是中国,而且是整个东亚的一部代表性技术书,其包罗技术门类之广是欧洲技术书无法比拟的。
《天工开物》18世纪传到朝鲜国后,受到李朝后期知识界尤其实学派学者的重视,朴趾源《热河日记》首先向半岛读者推荐此书,以改善本朝农业和农具落后局面。进士出身的内阁重臣徐有榘,晚年执笔的113卷本巨著《林园经济十六志》和李圭景(号五洲)《五洲书种博物考辨》(1834)、《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约1857)等重要科技作品中都多次引用《天工开物》,受惠于宋应星的力作。李朝学者多精通汉文或以汉文著述,因此没有出现译本。直到1997年韩国汉城外国语大学崔炷的译注本由传统文化社出版,附汉文原文。
1830年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丹青》章论银朱部分译成法文,是《天工开物》译成西文之始
18-20世纪《天工开物》又在一些欧美国家传播,在法、英、德、意、俄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大图书馆都藏有此书不同时期的中文本。其中巴黎皇家文库(今国家图书馆前身)早在18世纪即入藏明版《天工开物》。1830年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丹青》章论银朱部分译成法文,是此书译成西文之始。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1832年转译成英文,刊于印度《孟加拉亚洲学会学报》。从此儒莲成为《天工开物》西译的主要推动者,1833年他将此书制墨及铜合金部分译文发表于法国权威刊物《化学年鉴》及《科学院院报》,旋又译成英文和德文。宋应星作品之所以受重视,因其中所载产品性能优良,欧洲人想仿制以减少从中国进口,但不得制法要领及配方,正好《天工开物》提供欧洲人想知道的技术信息。
1837年儒莲受工部和农商部大臣之命,将《天工开物》养蚕部分及《授时通考·蚕桑门》(1742)译成法文,由巴黎皇家印刷厂出版官刊本,法文译本取汉名为《桑蚕辑要》。从1837年起不到十年之间此法文译本便转译成意大利文、德文、英文、俄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等七种文字刊于欧、美、非三大洲,内有四种是国家元首或内阁大臣下令翻译和出版的官刊本,打破了汉籍西译史中的空前纪录。翻译、出版中国有关养蚕古农书的初衷是,帮助欧洲各国蚕农吸取中国技术经验,促进桑蚕业发展,扭转18世纪后半叶出现的萎缩趋势,收效显著。其次,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各国在探试以何种其他原料可代替破布造纸。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
《天工开物》在国外受到高度评价,宋应星如果被请到产业革命前后的英国,他一下子就可能拿到多项专利
1869年儒莲扩大对《天工开物》译述范围,与科学家尚皮翁合作发表《中华帝国工业之今昔》,收入《天工开物》各工业章译注,与农业章《桑蚕辑要》成为姊妹篇,在欧美有广泛影响。20世纪以来,《天工开物》有更多章甚至全书被译出,除欧洲人外,中国人也加入译者队伍。1964年柏林洪堡大学研究生蒂洛将该书有关农业各章译注成德文并作专题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1966年美国匹兹堡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华裔学者任以都推出第一个英文全译本,1981年李乔苹等人第二个英译本由台北的中国文化学院出版。在18-19世纪,《天工开物》所载许多技术与东西方有关国家相比,仍然是新颖而先进的,如种稻养蚕、耕田灌溉农具、活塞风箱、锌及锌合金冶炼、灌钢技术、多种原料造纸、水密隔舱、深井钻探、提花机等等,外传后可充实相关国家的科技知识,改善技术现状,提高生产力。宋应星如果被请到产业革命前后的英国传授技术,他一下子就可拿到多项专利。他的书在国外受到高度评价,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将《天工开物》称为“权威著作”,当代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将宋应星称为“中国的狄德罗”,认为《天工开物》足可与狄德罗主编的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匹敌。
进入21世纪以后,《天工开物》仍继续受到重视、推介和深入研究,如2011年《天工开物》古文原文、现代汉语译文与英文译文对照本收入《大中华文库》在国内外发行。同年,德国学者薛凤用英文写的《开万物之技艺·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而深入介绍宋应星及其著作和他给人类留下的技术和精神遗产,掀起当代西方研究《天工开物》的新高潮。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岁月,还会有更多的译本和研究作品在国外出现。(潘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