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流转世间600年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里,

有一幅山水长卷被称为「画中之兰亭」

它便是《富春山居图》,

由一个八十岁的老者所创作。

80岁的富春山居图

画家黄公望,虽是“元四家”之首,却是50岁才开始学画。将近80岁时,他决定以富春江为题作画,于是他踏遍富春江沿岸,“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不紧不慢,渔舟唱晚,山林寂静,皆兴之所往,他把灵魂安放在山川草木间,在《富春山居图》的一笔一画,一枝一叶里。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于国宝级文物。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此画足以代表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

《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将此送给师弟郑樗(字无用),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其中一任收藏它的人,因为太爱这幅画,死前想把它烧了带走,还好被他侄子抢救,但救下画作已被烧出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至此稀世画作《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前半截被称是《剩山图》,后半截为《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清朝时,《无用师卷》被征入宫,乾隆爱不释手,题词、加盖玉玺,空白处变得满满当当。

后来又一幅《无用师卷》入宫,乾隆为了保住面子,就称前一幅为真品,也就是如今北京故宫收藏的“子明卷”。

子明卷局部

真正的《无用师卷》,乾隆也一并收藏了,在乾清宫静静存放了200多年,后来被带到了台湾。

至于另一半《剩山图》,则一直流落民间,直到1956年被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前半卷《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在经历了历史长河中的流转、火烧、重新装裱、长期分散之后,2011年,《剩山图》和《无用师卷》重新相聚。于是,600多年前黄公望眼中的富春山水终于连接了起来;黄公望笔下的人生、历史、哲思也得以完整。

有人说富春山居图给了我们离合的启示,人间难免有悲欢离合。离合的情况有三种,第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离合,第二种人与物品之间的离合,第三种,物品与物品之间的聚散。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引起我们的兴趣呢?因为这幅画在六百多年前出现,可是三百年前分离了,结果到了现在,再重新又聚合在一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