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陈和建
文/陈和建
年●味
许多人都在说,现在过年,其年味越来越淡,特别是辛丑,也许是受疫情影响,更是淡得无法用语言描述。虽然是春意盎然,但春的气息没有给过年一个浓烈的映衬,酷似古代的传统佳节在现代的环境中所掩埋。
小时候在农村,我们都盼着过年。回想起那个时候,过年的年味就像一瓶陈醋酣甜,像一瓶老酒醇香。妈妈在过冬的时候,在煤油灯下就一针一线地准备给我们姊妹兄弟纳鞋底、做鞋帮,然后送到庄上比较有名的陈皮鞋哪里去上鞋子,腊八那天就取回全家的五双新鞋子,就是等待过年那一天,穿着妈妈千针万线做好的新鞋子去亲戚家拜年。那时候的新鞋子,花样也比较多,有小圆口,也有松紧口的,鞋底反衬白布,飘飘亮亮,穿在脚上,看见的人都夸,妈妈的手艺真巧。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中的小年,也称送灶,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然后让玉皇大帝进行赏罚,所以送灶的这一天,要在灶王像的桌案上,放上糖果、清水、料豆,特别是要把糖融化后,涂到灶王爷的嘴上,这样,灶王爷就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讲那些坏话了,因为灶王爷上天之后是会专门去告状人间的善恶,如果哪家被告有恶行,那么大罪是要减寿三百天,而小罪需要减寿一百天,这些不过都是些神话传说罢了。
实际上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到年二十八九,家家户户都准备蒸馒头、做米糕、搂炒米,汤烧面饼。七十年初期,我们家有一位堂叔,他是搂炒米的高手,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几,就带着搂炒米的工具到外地去帮人家去搂炒米,十多天下来,总要挣上几十元钱。年前两至三天,每家都要买上几张大红纸,请庄上字写得好的写对联,农村写对联很考究,内容广泛、工整对仗,除了写大门的对联,包括窗户、牛棚、厕所、鸡窗、猪圈、芭头等一些农具,都要贴上大吉大利内容的对联,那个时候在我们庄上,有许多人不识字,每到贴对联时,上下联都分不清。庄上有个小名叫小鸽子的,不识字,人也憨厚,贴对联的时候闹出了很大的笑话。把贴在猪圈上的“猪养牛大”错贴在鸡窗门旁,把贴在窗户上的“川流不息”贴在了厕所旁。后来,每到过年,他的老婆都去找识字的人帮忙,以免再闹出类似的笑话。
腊月三十,这一天更是热闹,早晨扫尘,上午贴对联,下午打稻顿子,庄上每家都把自己家的家里家外家前屋后扫得干干净净,贴对联,打“稻顿子”。说起打“稻顿子”,就是在一个小蒲包内灌上石灰,在扫干净的地上打“稻顿子”,一个又一个,一排又一排,壮观而美丽。打“稻顿子”一是消菌杀毒,二是寓意预示着四季平安、秋季粮食丰收。
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守岁,一直要吃到夜里12点。除夕的团圆饭,相对来说,比较讲究。那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鱼肉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在数量上多少罢了。记得除夕当天,妈妈都要煮上一锅米饭,并用淘箩子装起来,说是一直要吃到初五,菜的数量也非常多,五天年当中,每顿吃饭把饭菜热一下就行,更不能动刀宰杀。不能晾晒衣被,不能倒垃圾。
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在庄上相互串门拜年,年初二、初三、初四,大队部搭好大戏台,上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各类样板戏,大人小孩全家前往,整个大队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那时候过年,简直是回味无穷,在脑海中永远不会抹去。
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过年时所写: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
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