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等主张灭汉字,大哲学家罗素:汉字有一大缺点也有一大优点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呼吁废除汉语和汉字,改用所谓的“万国新语”(即完全拼音化的世界语)。在此之前,已有语言学家提出了汉字切音和注音方案,如今仍有一些地区在使用注音。

但钱玄同认为,中国文字,其字形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意义又模糊,文法极不精密;其在今日学问上之新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意思模糊不够准确、跟不上时代,应当被拼音取代。甚至连汉语都不要了,改用世界语。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汉字(繁体)难认难记造成了教育无法普及的问题,教育无法普及的话救亡图存则无从谈起。因此,当时不少人都响应了钱玄同的号召。温和者如陈独秀、胡适认为,先废汉字,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

激进者如鲁迅,也说过“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在临终前更是说过“汉字不死,中国必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郭沫若给鲁迅的挽联中也重点提到,平生功绩尤拉化。所谓的“拉化”,就是拉丁化、拼音化。

当然,也有不少人反对废除汉字。比如钱玄同的老师章太炎,他虽然曾提出切音方案,但那只是“令本音画然可晓,非废本字而以切音代之”,就是方便去认读而非废除汉字。章太炎是坚决反对废除汉字的,他认为汉字与中华民族历史有难以分割的联系,通过汉字可以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激励种性。

因此,当时的保守派和激进派争论得非常厉害。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这种争论又带上了新旧文化之争的色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争最为激烈的时候,英国大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罗素(后来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接受了北京大学傅铜教授的邀请,来华讲学一年。之后,梁启超发起的讲学社成立,正式接手了罗素来华的相关事宜。1920年10月12日,罗素抵达上海;1921年 7月离开中国,为时9个月。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当时中国相对落后,但罗素没有像其他西方人一样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审视中国。其原因有二:一是罗素关怀的是全人类的命运,对于暂时落后的中国他怀有的不是蔑视而是同情,并且他始终认为没有哪一种文化优于哪一种文化;二是罗素对一战后的西方比较失望,对于悠久的中国文化,他是充满憧憬向往之情的,并希望从中国文化中找到让世界和平的良方。

在中国之行结束之后写就的《中国问题》中,罗素曾多次强调: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罗马帝国等都灭亡了,只有中国历经磨难永久不绝地进化着。此外,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西方人(比如英国)通过战争、掠夺、侵略弱国来使自身强盛,而中国则不主动加害他国,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生存,目标是符合人道主义标准的

当然,罗素也直言,在不受外来力量干预的情况下,这种爱好和平、富有忍耐力的文明近乎完美;但在遭受列强侵略的情况下,这种文明也暴露出了自身的诸多不足。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缺乏科学及公共精神。

对于当时饱受争议的汉字,罗素也以一个旁观者的立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汉字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优点,也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缺点。对于汉字的缺点,罗素是这样说的:

中国人没有字母,只有用符号作为文字,这有许多不方便之处:学习写字时,必须先学会无数各式各样的符号,不像我们只有26个字母;没有字母顺序,字典无法排序,更无法铸造排字机;无法准确表音,对于科学术语、专有名词无法像欧洲语言那样按照拼音写出来,必须另造词语

“无数各式各样的符号”指的就是笔画,它们虽然本身并不是无数的,但组合方式却可以说有无数种。而英语之类的西方文字,只要记住字母就行,字母在书写上也没有变化,学习难度大大低于汉字,比较容易掌握,有利于教育普及。而汉字则比较难掌握,当时中国的识字率又非常低,这样的话就很难普及教育、消灭文盲。因此,罗素认为笔画多、变化多、难掌握是汉字最大的缺点。

在指出缺点的同时,罗素也指出了汉字的一个大优点。罗素是这样说的:

汉字也有它的好处,只不过欧洲人对这些不甚明了。中国文化能如此历久不变,足以让后人追根溯源,或许就是由于使用了拼音文字……西方的数字采用的也是汉字的制度,比如“1922”,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读出来,音不同但意思相同。中国各地的方言不同,无法沟通,但汉字却全国都能读懂

罗素所指出的这个优点是非常准确的。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正是汉字将说不同方言的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罗素还发现,汉字比拼音文字更加稳固。因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音可能会发生变化,拼音文字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汉字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虽然中国人现在的口音和几千年前的口音相比有很大不同,但中国人却能看懂几千年前的古老经书。

此外,小新还想指出一点:中国的古代历史、古代文学、书法都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之上;如果将我们的“二十四史”、先秦散文诗词、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改成拼音的话,那会完全丧失生命力,悠久的文明等于中断了;而书法,就更无从谈起了。

至于汉字不利于教育普及、难以和现代科技相接轨,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比如初学者可以借助拼音来认读汉字,拼音成为了学习汉字的一种辅助手段,这样既方便学习又不损害汉字。比如王选院士主持研究的激光照排技术,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大步跨进“光与电”的时代。如今无论是打字、排版、印刷,还是人工智能识别等等,汉字都没有受到限制、没有拖后腿。

因此,小新认为:汉字绝对不能被抛弃,拼音最多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初学汉字确实比较难,西方人只用学字母的发音和书写就行,但我们还要学习笔画和汉字的书写。不过,初期付出的辛劳、克服的困难都是值得,每一个使用汉字的人都有理由感到自由。因为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还承载着数千年的悠久文化,沟通着说不同方言的各民族中华儿女。

如今,依旧有些人认为汉字落后,认为有必要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不知大家如何看待?欢迎交流,谢谢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