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9) —董卓之乱,乱出许多英雄好汉

60、惦念天子的王朗

董卓迁都长安的时候,王朗正在徐州牧陶谦手下作治中(负责内务的副职),他劝陶谦说: “朝廷这么乱,做臣子的应该行动起来。《春秋》里说,‘求助诸侯不如为皇帝尽力做事’。现在天子不得已去了西京,咱们应该派遣个使者去接受皇上的命令。表明做臣子的归附之心。”陶谦一听就觉得这个可以有,立刻派别驾(负责外交的副职)赵昱拿着奏章和礼物到长安拜见天子。汉献帝迁都后,被董卓供起来了,跟外界失联,他心里一直不踏实,他不知道自己的大臣们是怎么想的,见到赵昱,知道陶谦还愿意听从自己的旨意,非常高兴,立刻加封陶谦安东将军,让赵昱担任广陵太守,王朗担任会稽太守。

61、没看上袁术的华歆

董卓进京的时候,华歆已经在洛阳做尚书郎了。看到董卓肆意胡为独霸朝纲,华歆非常反感,但自己也无力改变眼前的一切,惹不起躲得起,他要求去离京做县令,董卓同意了,但华歆在赴任的路上生病了,滞留在南阳,这里正是袁术的属地,袁术知道华歆是个人物,就请他来做谋士,华歆听说袁术已经参加了盟军,很敬佩袁术,就来了,并建议袁术趁董卓立足未稳立刻出兵。袁术是想保存实力自己做皇上,跟着盟军喊喊口号没问题,实际不想真的出兵打董卓,但袁术也不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好一边频频点头,一边说:“看吧……” 华歆渐渐发现,袁术根本没想听从自己的建议。华歆就离开袁术,去了徐州。此时汉朝的任命到了,让他做了豫章(大约南昌地区)太守,华歆上任后兢兢业业,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后来他暂时跟随了孙策。

62、草民任峻选择了曹操

董卓乱政,战祸不断,位于河南郑州东的中牟县,地处军事要塞函谷关外,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讨董战线的最前沿。中牟县令杨原因此十分恐惧,打算弃官逃走。当地人任峻劝说县令不用担心,董卓已经失去了人心,只要咱们在县里倡议讨伐,必然有人响应。另外,杨县令你可以自行升官,担任河南郡的郡守,带领郡下的十几个县一起搞,凑出一万人以上的军队是可以的。然后由您统一调度,不怕抵挡不住战乱。杨原同意任峻的思路,立刻让任峻做了自己的主簿(类似秘书长),筹办此事。队伍就这样拉起来了,任峻安排郡下各县坚守各自的领地,自己带上千把个勇士准备出发讨伐董逆。

恰在此时,曹操带兵征讨董卓,途径中牟县,任峻跟同僚一商量,率队归属了曹操。这还不算,任峻看到曹操攻打董卓的决心和才智,又去召集自己的族人、门客以及家丁一共几百人,一起跟随曹操上战场。要知道,当时的曹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造反者。如果拿身份证在机器上一扫,曹操还是个被董卓画影图形的通缉犯。可见任峻对曹操的钦佩程度。

曹操当时只有三、四千义军,一下增加了这么多人马,非常高兴,跟任峻相处过以后,觉得任峻不仅是个有才能的人,而且是个对君忠义,品质纯正的人,立刻上表请求朝廷任命任峻为骑都尉(类似警卫团的骑兵营营长),没多久,曹操做媒,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任峻。百姓出身的任峻进入到了曹魏集团的核心。从此以后,曹操每次出征,总是让任峻留在后方主管部队的给养。打仗打的是钱粮,军队后勤是战事立于不败的关键因素,也是容易出现腐败的敏感位置。可见曹操确实把任峻当作自己人看待。

63、有远见的荀彧

荀彧,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地区)人。年少的时候被南阳人何颙(yóng)发现,评价荀彧 “王佐才也。”——曹操年少的时候,也被何颙看出非等闲之辈,看来何颙是青少年们的伯乐——董卓乱政的时候,他对父老乡亲们说:“咱们这里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天下有变,大家不要犹豫,赶快离开吧”,但没人舍得背井离乡。这时,冀州牧韩馥的人来颍阴接老百姓避难,没有人肯跟着走,只有荀彧带着族人去了冀州。到冀州的时候,冀州已经是袁绍的地盘了。荀彧的弟弟荀谌、以及颍川老乡郭图、辛评等冀州谋士都依附了袁绍。袁绍也希望荀彧来辅佐他,但荀彧通过自己的观察,觉得袁绍不能成就霸业,在袁绍军中呆了一段时间,就带着哥哥荀衍一起投靠曹操。曹操大喜,认为荀彧是自己的张良,具备开基立业的才能,让荀彧任司马的职位,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64、谋刺董卓的荀攸

荀攸,荀彧的侄子,比荀彧大六岁。少时有名望。何进主政的时候,打算压制宦官权势,请荀攸、郑泰等二十多位名士,到中央任职。荀攸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工作时间可以进出宫内的外官,负责在外官和皇帝之间传递信息。职位不高,权位重)。董卓迁都到长安以后。荀攸跟议郎何颙、郑泰等人一起筹划刺杀董卓的事,行动之前被董卓发现了,把何颙、荀攸抓进监狱。何颙因为担心董卓的残虐,自杀了(优秀CHO陨落了)。荀攸神经大条,在狱中吃喝如常,后来董卓死了,他就被放出来了。重获自由的荀攸,喜欢四川的地险城固,物产丰富,他希望去当蜀郡太守,朝廷批了,但无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何况逢战乱,蜀道更是难。荀攸只好滞留在了荆州。曹操知道了,亲自写书信请荀攸辅佐他,这比荀彧出面更有分量。荀攸果然来了,曹操跟荀攸畅谈一番,很欣赏荀攸,称荀攸为“谋主”,任为军师。这一年,荀攸三十九岁。

65、忽悠董卓的郑泰

郑泰,河南开封人。从小就有谋略,做事很有远见。他感觉到天下将要大乱,私下结交了很多豪杰。他家是个大富户,仅粮田就四百顷。但因为结交朋友的挑费太高,常常入不敷出。他被何进招入洛阳做官,跟荀攸是同一批的,被何进任命为尚书侍郎(比尚书郎高一阶)。郑泰反对何进请董卓带兵进京,但何进没有听。后来董卓乱政,诸侯联盟讨伐,董卓召开了全体大会,以应对联军,董卓犹豫是否要要立刻攻打联军。其他人都不敢发表意见。而郑泰觉得董卓是个一流的军事家,如果立刻动手,会不利于盟军的发展壮大,必须先稳住董卓再说,于是郑泰站出来说:“夫治在德,不在兵。”就是说要以德服人。

董卓一听大大的不高兴,这不是说我无德寡义吗?就反问郑泰:“按你这么说,军队没用了?” 其他官员不禁替郑泰捏了把汗,董太师可是个挖眼断舌,煮人不眨眼的伏地魔啊。 郑泰从容回答:“不是没用,是不用。就这些反叛诸侯,根本不值得您派威武的西凉兵去打。我看他们这些军阀,不过是群乌合之众,比如豫州刺史孔伷,只会吹牛,满嘴跑火车,陈留太守张邈不过是一个仁厚的长者,根本打不了仗;再说袁绍,他就是一个高个儿妇人。这些人都不是明公的对手,此其一也……”吧啦吧啦吧啦,郑泰竟然一口气说到了:“……此其十也。”董卓当时就晕菜了,被范伟间歇性附体,既不要自行车了,也不会看手表了。立刻拜郑泰为将军,让他统帅所有的军队,去攻打盟军。后来,董卓的一个心腹跟董卓说:“郑泰是一个有谋略的人,他结交了很多豪杰,您把军队都交给了他,万一他带着部队,投奔了联军,那可惨了。”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董卓停止了自己的脑缺氧状态。他立刻从郑泰手里收回军权。不过,还是让郑泰作为议郎,继续在中央做参谋。

据记载,后来郑泰和荀攸谋划了刺杀董卓的事情,未成,逃出了京城洛阳。可惜,英年早逝。跟鲍信一样,享年四十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