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泻火药——石膏

性味归经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来源
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
性状
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气微,味淡。
炮制
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
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
复方
①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遣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默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②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生石膏二两(轧细),生粳米二两半。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热,约可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巳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粳米汤)
③治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伤寒总病论》)
④治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三钱,犀龟二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温病条辨》化斑汤)
⑤治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仟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⑥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上为细末。煎人参汤,调下三钱,食后服。(《素问病机保命集》双玉散)
⑦治热嗽喘甚者,久不愈:石膏二两,甘草半两(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残生姜汁、蜜调下。(《普济方》石膏散)
⑧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石膏六两(碎,绵裹),大乌梅二十枚。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饮之。(《外台》)
⑨治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石膏半斤,粳米一(三)合。上以水五大盏,煮石膏,取二大盏,去石膏,用米煮粥,入葱白二茎,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热,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圣惠方》石膏粥)
⑩治偏正头疼,连睛疼:石膏、鼠粘子(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温酒或茶清调服。(《奇效良方》石膏鼠粘子散)
⑾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疮,咽嗌肿痛:寒水石(煅)三两,辰砂三钱半(别研),生脑子半字。上为末,以少许掺患处,咽津,日夜数次用。(《三因方》龙石散)
⑿治喉风:石膏一两,知母三钱,甘草一钱,元参五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
文献摘录
1.《中药学》
【临床应用】
①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
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②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
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③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④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⑤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按语】
①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
②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临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胃的功效。
2.《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制火邪,清肺气,仲景有白虎之名;除胃热,夺甘食,易老有大寒之剂。
3.《证类本草》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隔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4.《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辛甘,微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隔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
5.《玉揪药解》
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明目止痛,消肿破癥。
石膏清肝退热,治目昏眼痛,跌打金疮,消痈肿,化积聚,吐顽痰。
6.《药性切用》
甘淡微辛,大寒,而入足阳明,兼入手太阴、少阳。质重降火,气轻泄热,为伤寒热表里不解、热郁烦渴专药。煨熟则不伤胃气,但可清火,不能泄热为异。
7.《药笼小品》
色白入肺,并清胃火、热邪在气分,口渴齿燥,引饮,非此不为功。
石膏为水药,燥热如焦釜,沃以水,气出蒸蒸然,此无汗能发之谓也。暑热烁津,则汗出不休,石膏能寒肺气,此有汗能止之谓也。凡疟疾寒轻热甚多汗者,用之最胜。一切肺燥发热,干咳喘急者,须同清滋之品,治之多效,白虎汤之知母、粳米,玉女煎之地黄是也。
石膏能行秋肃之令,肺胃发火者大忌。
8.《新修本草》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
鸡子为之使,恶莽草、毒公。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方如棋子,白澈最佳。比难得,皆用虚隐山者。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土。
9.《神农本草经》
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
10.《名医别录》
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者令人淋.生齐山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鸡子为之使,恶莽草、毒公.)
11.《得配本草》
一名寒水石,一名细理石鸡子为之使。畏铁。恶莽草、巴豆、马目毒公。
甘、辛、淡寒。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解肌发汗,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治伤寒疫症,阳明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狂热发斑,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舌焦鼻干,中暑自汗,目痛牙疼。得甘草、姜、蜜,治热盛喘嗽。得桂枝,治温疟。得荆芥、白芷,治胃火牙疼。得苍术,治中 。得半夏,达阴降逆。得黄丹,掺疮口不敛。(生肌止痛。)配川芎、炙甘草,葱白、茶汤调下,治风邪眼寒。配牡蛎粉,新汲水服,治鼻衄头痛。(并滴鼻内。)
12.《本草易读》
时鸡子为使,恶莽草、巴豆。出青、徐者为真。
甘,寒,无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燥渴而除热汗,解狂热而止烦喘,住鼻衄而除坠头痛而解肌,息火灼而平痈,疗金疮而通乳,理咽痛而止渴。汗而渴者宜服之。
伤寒发狂,逾垣上屋,同黄连为末,甘草汤下。(验方第一。)
小儿丹毒,水合服。(第二。)
喘嗽热盛,用二两,甘草半两,姜、蜜汤分服。(第三。)
痰热喘嗽,痰涌如泉,为末,参汤下。脉浮洪滑。(第四。)
小儿吐泻色黄,同甘草为末,水下。(第五。)
乳汁不下,水煎频服。(第六。)
油伤火灼,水合敷之。(第七。)
金疮出血,同松香干掺。(第八。)
疮口不敛, 红二两,黄丹半两,为末掺之。(第九。)
刀疮伤湿溃烂,用一两,黄丹二钱为末,洗后敷之,甚者加龙骨、儿茶。(第十。)
白虎汤 知母 石膏 大米 炙草治汗渴内热,脉滑而厥。(诸方第一。)
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 桂枝 白芍 细辛 五味 半夏 甘草 干姜 石膏治咳而上气,烦躁而喘,又治肺胀脉浮者。(第二。)
13.《本草新编》
石膏,味辛、甘,气大寒,体重而沉降也。阴中之阳,无毒。生用为佳,火 不灵。入肺、胃、三焦。能出汗解肌,上理头痛,缓脾止渴。风邪伤阳,寒邪伤阴,皆能解肌表而愈。胃热多食,胃热不食,唯泻胃火而痊。祛痰火之积,止胃脘之痛,发狂可安,谵语可定,乃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也。仲景张夫子以白虎名之,明示人以不可轻用,而非教人之不用也。乃世人畏之真如白虎,竟至不敢一用,又何以逢死症而重生,遇危症而重安哉。夫石膏降火,乃降胃火,而非降脏火也;石膏泻热,乃泻真热,而非泻假热也。辨其胃火真热,用石膏自必无差。而胃火初起之时,口必作渴,呼水饮之必少快,其汗必如雨,舌必大峭,虽饮水而口必燥,眼必红,神必不安。
14.《本草害利》
〔害〕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极能寒胃。温热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内有燥屎,往来寒热,宜下之,勿用。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者勿用。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由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脾胃虚寒,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者,并勿误用。伤寒阴盛格阳,内寒外热,便青舌黑,属寒者,误投之,不可救也。宜详察之,黄色者令人淋。
〔利〕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甘能缓脾生津止渴。清肺胃之热,故又为斑疹之要品。煨石膏。经火则寒性减,而不甚伤胃。
〔修治〕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浓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莹白者良。研细甘草水飞净。因其寒胃,用火 ,则不甚伤胃,但用之甚少,则难见功,冰糖拌过,则不妨脾胃矣。
15.《本草撮要》
味甘辛.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轻.功专解肌发汗.得桂枝治温疟.得苍术治中 .得知母甘草粳米治胃腑大热.少壮火热者功效神速.老弱虚寒者祸不旋踵.病邪未入阳明者.切勿遽投.或因其性太寒.用火 则不甚伤胃.但少用则难见功.且须先煎.鸡子为使.恶巴豆.畏铁.亦名寒水石.
16.《本草便读》
退肺胃之火邪.清暑除烦能止渴.解阳明之郁热.祛温逐疫可消斑.性属甘寒.质颇重镇.(石膏大寒质重.味甘之物.直清肺胃.相传解肌之说.皆因表有风寒.里有郁热.故正气被郁.不得透达于表.郁热解则表里通矣.大青龙之制.亦犹是耳.岂质重性寒味甘之品而能发汗者哉.)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0)

相关推荐

  • 清热泻火药的简单归纳

    [石 膏] <神农本草经>  "清解之药" 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气微,味淡.以白色.块大.半透明.纵断面如丝者为佳. 打碎生用或煅用. [药性]甘 ...

  • 神奇的中药——知母,石膏

    清热泻火药,是临床最常见的中药材,性味多苦寒或甘寒,以清泄泄气分邪热为主要作用,主治温热病邪入气分,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部分清热泻火药能清脏腑火热,故也可用治肺 ...

  • 【清热中药有那些最厉害呢】1、石膏:治疗...

    [清热中药有那些最厉害呢] 1.石膏: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2.金银花:治疗内痈外痈.清热解毒之要药 3.银柴胡:治疗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 4.射干:治疗咽喉肿痛之要药 5.龙胆草:治肝经湿热 ...

  • 生石膏的临床应用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二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夏老在儿科临证时常以石膏为主药,治疗时行温疫.痰热壅肺.胃热炽盛所引起的诸多病证,每获良效,现举案例3则,介绍如下. 1.时行温疫 谷某 ...

  • 《本草精荟》:清热泻火:石膏

    石膏为一种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湖北.安徽产者为佳.挖出后去净杂质,碾碎入药.常生用或煅用. 古书有把石膏又称寒水石者,与今天中药寒水石并非一物.寒水石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功效能 ...

  • 善治“无形燥热”的清热泻火药石膏以及配伍药对介绍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石膏<神农本草经>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性能]甘.辛,大寒.归肺.胃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 ...

  •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中医大鱼 12小时前 点击下边链接,听课程音频: 25 清热泻火药概述:石膏.知母 下面我们开始介绍清热药的第一节清热泻火药.在介绍清热泻火药的含义之前,有必要对热和火做一个简单地说明. 在目前的一些 ...

  • 清热泻火药之石膏及祛湿药简表

    清热药 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称清热药.根据其作用不同,分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清热明目.清虚热七类.清热药物大多药性苦寒,故脾胃虚弱.虚寒或便溏者慎用. ...

  • 《本草纲目》故事:解热要药石膏

    作者: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占心佾.梅全喜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九卷--解热要药石膏 [时珍曰]--名医录言,睦州杨寺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 ...

  • 清热泻火药之知母的用法(补)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谢参的感造,面制名别卖市集偏,营对到 ...

  • 清热泻火药——【芦根】【性味归经】性寒,...

    清热泻火药--[芦根]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归肺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临床应用] 1.热病烦渴.多与麦冬,天花粉,石膏配伍. 2.胃热呕哕.如芦根 ...

  • 中药大全-清热类-清热泻火药-栀子

    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 ...

  • 清热泻火药——知母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备注(1)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症及肺热 ...

  • 清热泻火药——芦根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胃热呕哕,热淋涩痛. ①用于温热病高热口渴,胃热呕吐,以及肺热咳嗽.痰稠而黄等症.温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