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倡导“仁义”,犹如敲锣追盗
《庄子·天道》有这样一段记载:春秋乱世,孔子周游列国,临行前,想把自己撰写的书籍存放于周王室典籍库。
子路想到一个好主意,对先生说:“我听说周王室主管典籍的官员是老子,他现在辞官归乡。您想存放著作,可以征询一下他的意见。”
孔子立即表示赞同:“好!”
孔子前往老子的家乡,拜访这位心中的圣人,提出藏书存放的想法。老子直接就拒绝了。孔子急了,反反复复用自己精心编撰的《六经》证明这套书的价值。
老子中途打断了孔子的说辞:“太啰嗦了,请简单明了,讲要点。”
孔子说:“要点就是仁义。”
老子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是呀!君子不仁就不能成就名声;君子不义就不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仁义,是人的天性呀!这又有什么可质疑的?”
老子说:“请问,什么是仁义?”
孔子说:“人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兼爱无私,这就是仁义。”
老子说:“唉!后面这句全错了。您说的兼爱,太过于迂腐!您说的无私,其实是大私。您想让天下人都失去培养自己的本性吗?天地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日月都有发光的特性,星辰有它自身的运动轨迹,禽兽都有各自的群落,树木从禾苗起就站在固有的位置。您也遵循自然规律而行事,已经得道,为何又要大力宣扬仁义,这就好像打着鼓去找逃犯。唉!您是这是扰乱人性呀!”
孔子是否想把自己的著书存放在周王室,这段历史真实性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庄子》借这个故事讽刺孔子的“仁义”违背人性,是道家对儒家思想的完全否定。儒家提倡虚无的“仁义”,却忽视了人是公与私的矛盾体,这是人固有的特性。在自身富有的情况下,人就具备一定的怜悯、同情,可能提供相应的帮助,这是公的一面;在没有基本生存权的前提下,私就占据着主导,从而导致攻击,甚至战争。
当然,我们对道家与儒家两种思想应该正确认知,批判地接收。在物质生活相对优越的今天,仁义有存在的条件和空间,值得推崇,但应该充分考虑人固有的天性,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