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里的“气沉丹田”究竟是怎么回事
不管您学的是什么功法,站的是哪种形式的桩,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降气——把常人堆积于胸肺口鼻咽喉之间的气息平静下来,俗语谓为“平息”,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通过深呼吸而成就的。深呼吸就是使自己的呼吸范围由常人的往返于口腔、咽喉、胸脯间而深入体内深处——丹田、海底,乃至脚下。
丹田是人一身中空处,身体中间的虚空处,海底则是丹田之深处,呼吸若能与丹田海底相呼应,即是气息畅通的体现,这个情形太上道其端,若亡若存。庄子言其境,其息深深;祖师传其名,降心火而入丹田;实际即是调息。
呼吸深长,则清气自然上升,浊气自然下降,人体阴阳分焉。清气者人之神意,浊气者人之精气;清气上升,其人则神清气爽;浊气下降,其人精气稳定,神升而意扬,气定而神闲;这也是人体内由混沌而无极,无极而太极,逐渐契合天地自然运动的开始,可称做象法天地。
深呼吸不是大口的呼吸,只是练功的思想和要求,肢体和心意都要安静下来。不给体内运行的气息造成障碍,自然就会达到深细匀长和缓等要求。气能沉下,日久习惯在下,上体虽然有时用力,但不会使气,自不会有气机壅膈胸中,可避免横气填胸之疾。
什么叫用力不使气?
气能降下是体内气息通畅的结果,是后天拙力已能随先天气机运行。当某处需用力时,因为体内道路畅通,自然相应,力在前、气随后,所谓“以气催力”自有源源不断之势。常人用力,都是肢体靠局部肌肉紧张而产生的力。用力时,不由自主屏住呼吸,所以,用后即觉气机不畅,这是气在前,力在后,即是用力使气!所以先贤指出“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
气在前是人为努力的鼓荡,力在后是憋气产生的拙力,不是活的劲。力和劲本质也没有什么区别,无所谓正误,只以气力之先后而成正误之用耳,用力易使此力使在一处,用劲则是随缘应机显现于当场。由上述可知,常人与练功者的区别。
所以说,“气沉丹田”是练功换劲的必须,换不了劲,入不了门,入不了门,即见不到境。要想干好任何事情,必须深入其中,所谓实践出真知。无境等于没有生活,无所练,自无所得。
具体地说,动静均可求得气沉丹田的效果。从静功来说,任何一个姿势摆好后,形体放松,毫不费力,易于入静。若是靠出力,才能维持的形态,你就觉察不到身体内部的动静变化。
站好后,不需要多想,只要点着意念觉察自己的呼吸和身体的反应,一般初学者,很容易能体会到胸中呼吸起伏,这时呼吸的声音,比较重也比较混浊,这时,不需要做任何工作,只需不急不躁,保持安静即可,只要安静下来,呼吸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小,胸部的起伏也会越来越趋向于没有,而气息的微细深长,自然也就出现了。丹田充实的感觉,也就真实存在了。这说明呼吸已经深入到腹部了。
很多人都以为胸部的起伏呼吸,叫做胸式呼吸,把丹田充实的呼吸叫做腹式呼吸,这是错误的。
胸部的起伏,说明胸部内紧张,阻碍了气息的下降。气息到了,胸部就要回头,所以导致了胸部的起伏。当身心安静后,胸部的障碍减退,气息自然下降,而使得丹田有充实感,只要安静的继续下去,丹田的充实感会完全消失,而丹田深处的情形清晰起来,呼吸也就若有若无,若存若亡。体内如果有呼吸相应,气息实际就只到了此地,若感觉不到身上有何呼吸,相应的地方,就说明呼吸成了息,体内也就真正畅通了。
即便是初学者,第一次站桩,只要做到,立身中正, 心神安定,五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这种境界。可惜的是,如果练习气息再回到喉舌口鼻之间,没有养成习惯,就难以达到。所以练功要勤,要生活化,要成为习惯,有事无事气常在下面。
所谓沉着冷静,沉着自然冷静,冷静自然沉着。心神安静,自然体松,身心协调。
气能常在丹田,不管上体如何,这口气,永不泛上,则境界自现矣!
注意:丹田只是一种说法,此丹田不是仅仅指腹内,而能达到腹部以下,只是气沉的入境功夫而已,最终要深入脚下,所谓腫息。桩是静态,求的是灵机而动;拳是动态,要的是心神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