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章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教人行事务用常道,不欲使暴惜物而暴弃物也。所谓刍狗,乃古祈祷之时,以草为狗,而用之毕则弃之矣。若人君治则治矣,治后如刍狗可乎?若天地交合以成四时,成则成矣,既成之后,再不调四时可乎?故天能成天地者以四时,常经万古,不息无怠,未尝时刻不运用也,所以能长久。人君措天下,若能体天之常造,则民非刍狗矣。

明太祖总能说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话,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历来的解释,大体上都差不多,明太祖却发众人所未发,认为老子的意思是“教人行事务用常道,不欲使暴惜物而暴弃物也”。明太祖解释“道可道,非常道”时,已有自己的见解,认为“常道”就是常人所行之道,“非常道”就是超过常人所行之道的“大道”。这里他又强调行事务用常道,不要好高鹜远去求非常之道,充分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对人对物,他不赞成“刍狗”式的态度,可用的时候用之,不可用时弃之,都不符合人君治民的原则,这就是他的务实精神。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明太祖注:圣人之心,无不虚而无不实,无不惜而无不弃。所以惜者,常常惜之。所以弃者,常常弃之。是不弃而弃,不惜而惜,故民乐自然矣。特以铸冶风匣比之,视之则虚而无物,动则其风源源,敛而视之,似乎无物也,未尝不有也。大概言风机,无时不有,圣人治道之心,亦无时不专,故以橐龠云。

以橐籥比人心,其中的矛盾,已如前述。从人心的实际情况看,虚与实自有其不同的作用,这也是不可一概而论的。人虚心时可以接受外来事物,但人心中充实时未必不能接受外来事物。老子所说的心之虚,乃无知无欲之虚,既然无知无欲,又何必接受外来事物?所以虚本身就与受矛盾。无知无欲为虚,则有知有欲为实。人心中有知有欲,这本身就是接受外来事物的基础,并不象橐籥那样,“有实其中”就“触处皆碍”,不能受不能应。这是人心与自然物不同之处。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勤。

明太祖注:人之浩气乃神,神即气也。人之躯中有心,心中有窍,呼窍为谷,以气为神,气若常存,即谷神不死,谷神不死,遂得长生。此以君之身为天下国家万姓,以君之神气为国王,王有道不死,万姓咸安。又以身为天地,其气不妄,为常存於中,是谓天地根。若有所养,则绵绵不绝,常存理用,则不乏矣。

从学问的角度讲,唐玄宗和宋徽宗恐怕都比明太祖有学问,但治理起国家来,有学问的皇帝就不一定赶得上学问少的皇帝。因为中国人的学问,历来都只重书本上的学问,而轻视书本之外的学问。我们看这几位皇帝的注释,总感到明太祖的注释更切合实际,这就是学问少的好处。学问少,框框也少,学问多,框框就多。如何能从书本上的学问中跳出来,这才是大学问。明太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皇帝,他不大谈抽象的哲学问题。谷神与玄牝,在他看来,就是人的问题,是人如何长生的问题。人不只是一种物质的躯体,在这躯体中还有神与气。人的神与气,实际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反映出来的。人们常说,这个人的精神很好,气宇不凡,或者说神采奕奕,神采焕发。这都是其人神与气给别人的印象。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神与气保持到长存不失的话,那么他也就可以长生了。但这做不到的,人只能在一定限度内使自己的神与气保持较好的状态而已,以此推迟衰老的到来。

(0)

相关推荐

  • 虚而不屈,动而欲出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理解:这句话原意是说,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把万物当做草狗:圣人不存在仁爱之心,把百姓 ...

  • 读书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021\07\07 古诗词赏析丨读书 古籍名句 4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五回> 解释: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 ...

  • 老子的道德經

    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360docimg_0_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啬,也是无为之治或闷闷之政的最好说明.治人,不就是统治天下吗?事天,也是统治天下的意思,因为古人认为为天子者,是天命所在,是按天命为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庄子称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在宥天下就成了无为而治的代名词.道家为什么极力反对有为?他所指的有为具体而言是什么内容?这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节点.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知是对道的知,道不可道,所以不言.这里并非什么忘言,而是不可言.由此也可知,言者必非道,所以说言者不知.玄同,是把人与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此章言得道之人的特异功能.得道之人,无为无心,对万物一视同仁,无任何分别,自己也与万物一样,没有彼此的区别,所以也就没有害和被害的心理.这正是赤子婴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善抱者,肯定都是在位的帝王,只有他们才能建国立本,怀抱百姓.按照老子的思想,帝王如何进行统治?这是中国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法家的政治思想有大不同,但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行大道也不能有心或用心,凡有心或用心,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就不符合道的精神.所以老子明言不可介然有知以知大道.了悟大道,本身也是知,但不可以知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气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发明,一方面把气看作万物的始源,一方面把气看作生命的根本,这是中国古代气论的基本观点.由此汇合成关于气的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这里是讲宇宙生成的过程与条件.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本,所以唐玄宗称之为妙本,这是他的独特称呼.道不是直接产生万物,而是为万物的产生创造条件,即由道生出自然冲和之气.有了这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章

    第六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明太祖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见风雨霜露益於世人,亘古至今不息,未见天有自生者,故设词以训後人. 天地是自生的,万物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