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工笔画,哪个环节最费时?

秦代以前,中国画技法多以墨线勾勒、色彩平涂为主。

但平涂画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立体感。

勾线烘染法使画面的色彩分出了浓淡层次,韩干的《照夜白》就是在用线条勾勒之后,用淡墨渲染了阴影部分,马的立体感就出来了。

▲ 韩干《照夜白》

唐代和北宋的绘画主要还是以绢为纸,绢的表面光滑不易着墨,更不易吸水。

所以,作画前要“矾绢”,就是给绢上刷一层矾,使颜料能附在绢上,又因为矿物颜料没有粘性,所以要用胶调和。

古代画家认为颜色应该薄上,但是要表现出厚重的感觉,往往会用较薄的颜色一遍遍反复上色,多次加胶和矾,最终叠加出厚重的效果。

根据需要,这个渲染的过程,会反复进行七八次甚至十几次,所以称为“三矾九染”。

三矾九染的矾,是给绢(纸)涂矾,染,是着色。

宣纸被广泛使用并逐渐取代绢本绘画后,烘染法也遭遇了极需改进的问题——反复渲染会使纸的表面拉毛,特别是人物的脸部,非常影响画面的美感。

“矾纸”技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矾纸,就是给宣纸加矾,把宣纸做“熟”,使宣纸的吸水性不那么强。

每染上两三遍之后,就要加一些胶矾水,这样,既可以让色彩鲜艳,也能给已经染上去的底色涂上一层保护膜,把底色固定下来。

在工笔画中,最耗时间的就是渲染。

北齐时代的壁画,勾染已经分工,原因就在于一遍干后才能敷第二遍颜色,而这需要自然干透的时间。

绢和纸也是如此!

▲ 林椿《枇杷山鸟图》

▲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 钱选《瓜茄图》

▲ 余稚工笔花鸟

古画的色彩都很美,一方面是矿质颜料的功劳,另一方面就因为古人在调制色彩时,用了新鲜的胶和矾。

绘画中的“三矾九染”是反复渲染和皴染的意思,不仅仅是染的遍数多,更重要的是染的工序多,染的方式讲究。

三矾九染不是一个固定的绘画程序和公式,分染的次数视作品的需要而定,三矾九染也不仅限于工笔画。

▲ 恽寿平《五色芍药图》

▲ 沈铨《芝寿年年》

▲ 陈之佛《雪中花更繁》

▲ 江寒汀《锦鸡驱邪图》

▲ 于非闇拟宋徽宗笔意

南宋以后,写意画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采用生宣画画的画家越来越多,画工笔画的画家越来越少,三矾九染也不在是画家必须要遵守的程式了。

但作为工笔画的重要工艺,三矾九染一直是传统工笔画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则。

三矾九染也常常被引申为中国画“华润滋厚”的艺术效果。

虽然写意画要做到“华润滋厚”,不需要“三矾九染”的技法,但是层层加墨加色的积墨积色,与“三矾九染”的模式如出一辙。

▲ 任伯年《鹭鸶图》

▲ 赵少昂花鸟

调配胶矾水的比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通常是春夏六胶四矾,冬日八胶二矾,秋日三胶七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