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18 魏国为何走向衰弱?
公元前334年的某一天,风和日丽,徐州城头,旌旗飘扬,城门之下,齐国士兵与魏国士兵分列左右,雄纠纠气昂昂。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齐国的国君田因齐与魏国的国君魏罃要在城上会盟,而且他们还有一件大事要向世人宣布,那就是齐国与魏国互称对方的国君为王——在这之前,他们的国君只能称侯。
魏罃出生于公元前400年,死于公元前319年,史称魏惠王,又称梁惠王(魏国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是魏文侯之孙, 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在魏文侯及魏武侯两代人的努力下,魏国逐步成为当时最为鼎盛的国家之一,然而,在魏惠王继位的当年,魏国发生了一次争权内斗,差点令魏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次内斗的起因与魏武侯有一定的关系。魏武侯自公元前395年继位,公元前370年去世,魏武侯去世时,没有确立继承人。魏瑩作为太子,理应继承大位,但他的弟弟魏缓却起兵与魏瑩争夺王位,于是魏国内乱爆发。
内乱的结果是韩、赵两国趁机入侵魏国,魏瑩最终战胜公子缓,即位为魏惠王,这些都是我们之前提过的,这里不再赘述。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魏惠王之所以能不死,魏国之所以没有被瓜分,是由于韩、赵两国意见不和。如果按照其中一家的办法去做,魏国一定会被瓜分。所以说:“国君死时,无继承人,国家就会被击破。”
的确,由于魏武侯没能解决好继承人的问题,从而导致了魏国被韩、赵两国攻破,并差点被分裂或灭国。
不过,魏国虽被韩、赵攻破,但实力尚在。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开始重用庞涓。
庞涓此人智勇双全,爱兵如子,还是有真本事的。在庞涓的率领下,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差点把赵国南面领土纳入魏国版图。桂陵之战后,庞涓尽数收回河西失地,又南取楚地千里,使魏国国力达到鼎盛,称霸诸侯——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魏惠王。
那么,魏国是如何落败的呢?魏国落败,原因很多,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后人深思。
第一、人才流失
在魏文侯时期,魏国是中原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前往魏国谋求发展。卫国人吴起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魏国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魏武侯即位后任人唯亲,无端猜忌,导致吴起最终不得不逃离魏国,投奔楚国。魏武侯之后,魏惠王更是目光短浅,先是失去商鞅,后又失去孙膑等杰出的人才。
吴起、商鞅、孙膑,魏国如果能够重用此三者中的任何一人,不敢说魏国能像秦国那样统一天下,但至少也不至于让魏国沦落得那么快。
更为致命的是,魏国未能重用吴起、商鞅和孙膑也就罢了,它还发扬了“割肉喂鹰”的大无畏精神,让吴起等三人分别前往魏国的主要对手楚国、秦国和齐国,帮助这些国家迅速强盛起来,并反过来攻打或削弱魏国。
公元前340年,公孙鞅率军大败魏国的公子昂,夺取河西之地。魏惠王这才感叹说:“吾恨不用公叔之言!”(我真后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杀掉公孙鞅!)实际上,能令魏惠王后悔的,又何止商鞅一人?真正导致魏国由强转弱的是马陵之战,而齐国之所以能够在马陵之战中打败魏国,则应归功于孙膑的谋划。
第二、国君贪利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效野约会狩猎。魏惠王问齐威王:“齐国有什么宝贝?”齐威王回答说没有。魏惠王诧异道:“我的国家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怎么可能没有宝贝?”
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 样。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盼子,使他守高唐,赵国人怕得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多达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种首,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魏惠王与齐威王论宝的故事。魏惠王以物为宝,齐威王以人为宝,两位国君的胸襟、格局高下立判。
不过,如果据此就说魏惠王不重视人才也不准确。事实上,在魏国由强转弱后,魏惠王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曾经还特意过颁布招纳人才的命令。
《史记·魏世家》说:“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魏惠王屡次遭受军事上的失败,就用谦恭的礼节和优厚的礼物来招纳贤人,邹衍、淳于髡、孟轲都来到魏国)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魏惠王见到孟子,所请教的第一个问题却是:“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
孟子说的话很有道理,但在魏惠王看来却不实用。所以,魏惠王最终还是没有重用孟子。
总之一句话,魏国由于国君目光短浅,未能真正做到重视人才,从导致人才流失国家衰弱。“亡六国者,非秦也。”其实,当时的各国诸侯,目光短浅、贪图名利的又何止魏惠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