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藏作品](5900)张秀海: 用鲜花铺就脱贫路

张秀海: 用鲜花铺就脱贫路◎本报记者 操秀英

在长期百合种植推广过程中,张秀海发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他把这些问题带回实验室,开展针对性研究,再把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最终促进食用百合产业的发展。受访者供图扶贫先锋研究成果能应用到扶贫一线,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助力国家贫困县发展特色产业,我们感到莫大的荣幸,也体会到作为科研人员的自豪感。做农业科研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有情怀,对农民有感情。张秀海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中心党支部书记从基础研究转变成为菊花、百合育种,然后走村入乡,和农民交朋友,将扶贫当成一项事业,这是张秀海在2004年回国时不曾想象的职业路径。作为北京市首批科技特派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农科院)生物中心的张秀海博士已经是一名科特派“老兵”。“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能应用到扶贫一线,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助力国家贫困县发展特色产业,我们感到莫大的荣幸,也体会到作为科研人员的自豪感。做农业科研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有情怀,对农民有感情。”2月26日,张秀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贫困村到“四季花海”的蜕变到北京农科院工作之后,机缘巧合,此前以拟南芥这种模式植物研究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的张秀海,开始从头摸索菊花的育种、种植等相关科研内容。彼时,北京市延庆区四海镇有关领导找到北京农科院,表达了他们想发展花卉产业,打造“四季花海”的需求和设想,希望专家们能出谋划策。“在走访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单位,请教专家后,我们确定了菊花这个品种,因为菊花是北京的主要花卉品种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市花之一。中国人有饮食菊花的传统,此前北京曾经引进了杭白菊的品种,但花期太晚、太短。”张秀海说。为了培育出适合北京气候的菊花品种,张秀海团队收集散落于北京各角落的菊花。用了几年的时间,他们研发出花期长、品质高的菊花新品种茶菊。四海镇正是靠菊花种植改变了命运。以该镇前山村为例,以前是典型的低收入村,人口老龄化、耕地面积少、农民可支配收入低。长期以来,村民们都是以种植大田玉米为生,村里没产业,大多数村民兜里没钱、日子没盼。在摸清四海镇的情况和菊花习性后,张秀海判断,这里很适合种植菊花。作为北京农科院生物中心党支部书记,他组织生物中心党支部与前山村党支部对接帮扶,共商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我们组织专家做好村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引进茶菊,发动北京农科院生物中心的黄丛林博士团队开展茶菊种植、加工技术指导,让党员义务帮助前山村种植菊花、采收菊花。”张秀海说。2017年,村里共采摘菊花9.6万斤,全部供应给经销商,带动参与流转、种植的村民户均增收3000余元。在2017年11月召开的“2017年前山村菊花产业精准帮扶兑现大会”上,村委会将分红发到参与种植的老百姓手中,大家喜笑颜开。经过几年的发展,前山村“京水源”菊花品牌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前山村依托茶菊产业,带动旅游,开展特色民宿,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脱低先进村。百合从北京“开遍”全国在打通菊花从育种、种植到产业扶贫的通道后,张秀海将目光投向了百合。他和百合团队的扶贫路也从北京走向了全国。“和菊花一样,百合也是一种既可以观赏,又可以食用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而且北京地区的冷凉气候恰好也适宜种植百合,所以我们从2014年开始组建百合育种团队。”张秀海说。针对我国传统食用百合主产区存在的技术问题,张秀海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从资源搜集、生物育种、种球繁育、机械研发到采后储藏加工,进行了全产业链有关难题的攻克。团队先后多次到湖南龙山、甘肃兰州、甘肃临县开展了现场调研和技术研讨。“我们培育出新品种,小规模试种后就开始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推广。虽然我们免费提供球种,但刚开始农户并不相信我们,因为这些地方从来没有种过百合。”张秀海笑道。转机出现在张家口沽源县。当时在沽源县大石砬村挂职的第一书记王宇对张秀海说:“为了看看百合的种植效果,我找我们这最不擅长农活的人来试试。”“第一年,这个最不擅长农活的人种了20亩百合,其中有一部分百合因为没按种植规范操作没有成活,剩下的部分给他带来4万多元的收入。”张秀海欣慰地说,“他高兴得要杀猪给我们吃。”此后,沽源县不少人开始种植百合。如今,当地的一家企业已经将百合种植面积扩大到400亩,“我们正在考虑能不能将百合发展成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带动老百姓增收。”张秀海说。近年来,张秀海团队的脚步遍及全国更多地方。他们先后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张家口市张北县,新疆阜康市,吉林省延边市,山东省新泰市等贫困地区,引入了食用百合种植,开展技术服务,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其中在临城县、阜康市的工作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在沽源县和新泰市的工作,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典范。最幸运的是有人同行这是一组让张秀海自豪的数字:在北京延庆四海依靠茶菊产业带动了3个低收入村、200多户低收入户脱贫增收;在北京大兴成功地打造了小黑垡村林下农旅融合发展的百合产业模式,带动贫困户25户,全部实现脱贫;在山东泰安依靠百合产业带动周边10个村1000余户农民增收。除贫困地区外,张秀海团队也在云南玉溪、山东即墨等地积极与企业合作,发展赏食百合,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如今,张秀海团队正在谋划筹建赏食百合产业联盟,与全国同仁共同探讨产业发展大计,为“三农”服务。张秀海感慨,十多年的扶贫路,最幸运的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行。说起团队成员,张秀海如数家珍:负责百合资源的搜集、育种的杜运鹏博士每年都会抽出一段时间,到东北、西北、西南地区搜集和考察百合野生资源,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建立了国家百合种质资源库,摸清了我国野生百合资源的底数,也澄清了国际百合分类方面的一些争议和疑惑;陈绪清博士研发了国内首台百合播种机,极大提高了百合种植效率……“团队成员经常往返于京津冀地区,在张家口沽源县百合种植全程跟踪指导,每月都会在沽源住上几天,进行技术指导,平时也通过微信视频及时了解和交流情况。”张秀海说,其中,还有很多故事,天寒地冻的时候曾经因为道路结冰,车溜进了路旁的沟里;下雪的时候因为道路封闭,也曾和货车司机在车上过夜。“为了百合事业,为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为了乡村振兴,我们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大家都觉得很值得。”张秀海感慨。“问题来源于实践,团队在长期百合种植推广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制约百合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带回实验室,从百合资源评价、生物育种、种球繁育、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研究,再把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最终促进食用百合产业的发展。”张秀海说。(《科技日报》2021年3月3日第  7 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