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才总是成群的来?

最近我应邀到高雄中山大学作一场大规模的通识教育讲座,我粗定的讲题是《为什么天才总是成群地来?——漫谈学术环境的营造》,在演讲中我提到: 我们太注重线性的、纵向式的传习与听受,往往忽略横向的、从侧面撞进来的资源,事实上这两者缺一不可,应该交叉循环为用。

我想从几个事件说起。几年前,我与一位留英的政治思想史学者谈到,我读英国近代几位人文学大师的传记时,发现他们并不都是“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而是有参加不完的社交或宴会,为什么还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我的朋友说,他们做学问是一起做的,一群人把一个人的学问工夫“顶”上去;在无尽的谈论中,一个人从一群人中开发思路与知识,其功效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式的”

而我们知道,许多重大的学术推进,就是由四两拨千斤式的一“拨”而来。最近我与一位数学家谈话,他也同意在数学中,最关键性的创获也往往是来自这一“拨”。

我所说的成日社交宴会的英国思想家中,即有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他曾经很谦虚地提到自己的思想其实总是停留在相当浅的层次,但是如果我的记忆没错,曾经有人说,如果有一天人类要派一位最有智慧的人与外星人谈话,那就非伯林莫属了。伯林有一本八九十页的小册子《刺猬与狐狸》[ 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An Essay on Tolstoy’s View of History , 1953]在伯林的所有著作中传诵最远。

有一本伯林的传记说,当时英国颇有人担心他过度频繁的社交生活会影响到他的学问,但实际上那常常是他萌生新想法的场合。

有一次他与牛津巴利奥学院的古典学家谈论古昔才子的类型时,这位学者告诉他古希腊诗人阿尔基诺库斯[Archilochus]有一段残句:“ 狐狸知道许多事情,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The fox knows many things, but the hedgehog knows one big thing]. ”

后来伯林研究托尔斯泰的历史观,发现作为小说家的托尔斯泰,有细微描写人类生活的天才,可是他又像刺猬一样,希望找出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伯林偶然发现用“刺猬”与“狐狸”正好可以用来形容托尔斯泰作品所呈现的两歧性。伯林的长文原先以《托尔斯泰的历史怀疑议》发表在牛津的斯拉夫评论,不大引人注意。不久则在书商建议下以《刺猬与狐狸》为标题印成小书,立刻传诵千里,直至今天。

在谈论中激发火花的例子,在19-20世纪的西方简直是不可胜数。19世纪欧洲思想之都维也纳正是“天才成群地来”的地方,维也纳城大量的咖啡馆成为繁星们的养成之所,往往体现了一群人如何把一个人的学问及思想境界往上“顶”的实况。

当时维也纳的小咖啡馆,点一杯咖啡可以坐一天,甚至信件可以寄到咖啡馆,晚礼服也可以寄放在那里。譬如维也纳的Caf%uE9 GrienSteidl咖啡馆就有包括了茨威格[Stefan Zweig]在内的大人物们。

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以及其巨大的政治社会影响,与别林斯基[V.G. Belinsky]为中心的文艺圈子是分不开的。我对20世纪初,海德堡城中韦伯[Max Weber]家的“周末派”[Weber Circle],一群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在一起谈论,也感到印象深刻。后来韦伯的一个学生移民到美国密西根大学教书,而留给我们一份相当生动的记载。在“周末派”中出了各式各样的大学者(像卢卡奇,Gyr%uF6gy Luk%uE1cs),甚至还包括一位后来的德国总统。

再回到维也纳。林毓生先生说,1920-1930年代,维也纳之所以造就了那么多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与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的私人讨论会密切相关。当时米塞斯不是大学教授,而是奥国财政部的一名商务顾问,那一群围绕在他旁边读书讨论的人就有哈耶克、Eric Vogelin等大师。

综合这些“一群人把一个人往上顶”的事例,我有一种感触。 凡是一个学派最有活力、最具创造性时,一定是一群人不但做着“白首太玄经”的工作,同时不拘形式地围绕着一两个中心人物自由地交流、对话。

龚自珍《释风》篇中说,“风”是“万状而无状,万形而无形”,也可以用来说明一种学风的形成。“风”的形成不只是老师对学生纵向的讲授,而是有“纵”有“横”,有“传习”而得,也有来自四面八方不期而遇的吉光片羽。那些不经意的一句话,对深陷局中、全力“参话头”而充满“疑情”的人而言,可能正是“四两拨千斤”的一“拨”。

2000年代初,我因为特殊机缘,有机会参与许多研究计划的审查,我觉得各种审查会中有两种气氛隐隐然在竞争着。一种认为申请计划的计划书中所写的,应该与后来的研究成果相符合。另一种观念则认为如果做出来的成果皆在计划书的预测中,这种研究的突破性大概不会太多。

我个人所取的态度是“因其已知,发现未知”,如果期待一切皆是原先所未曾设想到的,未免太不可能;但是许多重大突破又是在计划之外的。线性的推进很要紧,但是从旁边撞进来的东西,也不能小看。

历史上许多“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发明(如X光),也不一定是从纵向的、线性的推衍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纵横交叉,与自己原先的构思方案不经意碰撞、引会的产物。我愿意把这一点提出来,以供有意营造富有创造力的学术环境者参考。

来源:摘编自《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作者:王汎森

(0)

相关推荐

  • 郁土: 你是一只什么鸟?

    喜欢请点标题下方蓝字"郁土"关注 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有句:"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以赛亚·伯林闻言大喜,"马上就开始将以前那些伟大 ...

  • 我们该做狐狸还是刺猬?

    古希腊诗人阿尔奇洛克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它们在遇到危险时,狐狸总是跳来跳去,随机应变.而刺猬则永远是一个办法,缩成一团,以不变应万变.而我们大多数人,基本 ...

  • 刺猬与狐狸:世间的两种人格

    世间诸人,无非两类,要么是狐狸人格,要么是刺猬本性. 这一说法本来出自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Arkhilokhos),他的诗句中曾有一句: 「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 但这个说法真正为人熟知,却是因 ...

  • 天才为何成群到来

    2018-03-07 11:11 作者:蒲实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第10期 流感 基础数学是一门对天赋要求极高的学科,它的高度抽象性让不具备这种天赋的人望而生畏. 2017年11月,当我通过& ...

  • 天才与大师成群而来的时代:回眸《万历万象——明代书画大展》

    天才与大师成群而来的时代 <万历万象--明代书画大展> 佳展回顾 <万历万象--明代书画大展>共展出明代万历朝(1573-1620)前后的书画作品近三百余件,分为军事.宗室与大 ...

  • '书法天才'姜立纲小楷《中庸章句》

    姜立纲(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 姜立纲从小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所以, ...

  • 男子大婚,在结婚当天才第一次见新娘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肯尼亚一名女子和10名不同男子生10个娃,最终她和第一次见面的男子结婚,丈夫表示不介意她的过去. 据非洲媒体4月29日报道,这名女子叫珍妮特来自肯尼亚,她在2020年12月和一名叫 ...

  • '书法天才'姜立纲小楷《中庸章句》

    姜立纲(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 姜立纲从小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所以, ...

  • 马斯克是天才,还是疯子?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特斯拉背后的天才马斯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牛逼几百倍. 文/如海 我们一直被 ...

  • 《天才游戏》官宣,张一白再度与彭昱畅合作,还有丁禹兮加盟!

    由张一白监制.程亮导演,彭昱畅.丁禹兮领衔主演的惊悚悬疑片,今日官宣开映,同时也公布了电影动态和静态的海报. 在其中一张动态海报中,彭昱畅坐在镜子前,镜子里显示出来的则是丁禹兮.就如宣传文案所写的&q ...

  • 书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第二篇——世界观了解一下!

    三只小猪 前篇和后篇是不同的人的角度,采访的却是同一个人.多重人格有时候只是为了保护另一个弱小的自己,而分裂出来一个有不同思想的人. 有时候我也会想分裂出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这样自己很多不敢做,做 ...

  • 书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前篇_我到底是谁?

    突然又想看书了,又不知道看什么,找了许久,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国内真是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吸引我的是 "四维虫子,生化奴隶,盗尸者,双面人······ 不论不看见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