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线装书,古籍还有很多装帧形式

`一说起古籍,大家首先脑海中浮现的就是线装书的样子。

大概大家脑海中的古籍就是这个样子的确,我们常见的古籍就是这个样子。线装的形式在明嘉靖以后成为书籍的主要装订形式,今天我们所见的大部分明清古籍都是这个样式,但古籍的装帧形式可没那么简单哦,历史上还是丰富多彩的。今天就来大致从早到晚捋一下:(此处讨论的古籍仅指纸质形式,在人类使用纸张之前,绢帛、竹简、贝叶、甲骨等也都是书写的载体,这些有内容的书写物质也可以称之为古籍,但不在此篇讨论之列。)卷轴装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之前,图书一般是抄写的缣帛(一种丝织品)和纸张上的,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就是卷轴装。卷轴装装订时先在纸幅左端粘以木棒做轴,自左向右卷束。卷子右端贴上一张较坚固的纸,或是罗、绢、锦等织物的长方形条子,称为“褾”或“包首”或“玉池”。襟头上系一条带子,作捆扎卷轴之用。木轴有时用琉璃、象牙、珊瑚、金玉镶嵌上下两端。“玉轴牙签,绢锦飘带”就是对卷轴装的生动描绘。在唐代,卷轴装就是图书的主要装帧形式,比如韩愈就有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今天的中国长卷书画装裱也常用此种形式。卷轴材料的不同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图书类型,《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

旋风装(龙鳞装)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即可翻页阅读。"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样装订看起来是长卷,展开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是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根据欧阳修《归田录》的记载,主要盛行在唐代:“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这里提到的叶子就是这种旋风装。“旋风装”还有一名叫“龙鳞装”。因其打开时形似龙鳞,也称“龙鳞装”。(关于此种说法目前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龙鳞装”是另外一种装帧形式,区别在于“龙鳞装”卷起来像卷轴,“旋风装”合起来像包背装,持有这种观点的可见潘美娣的《古籍修复与装帧》,认为“旋风装”就是“龙鳞装”的是李致忠,可见他的论文《古书“旋风装”考辩》)。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就是这种旋风装(有学者认为该装帧形式为典型的“龙鳞装”)。

故宫藏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就是典型的“旋风装”(也有人认为这是龙鳞装)

旋风装又一例图(上方图例)经折装经折装又叫折子装,始于唐代,是唐代佛教盛行的产物。它将写好的长条卷子按照一定的行数,均匀地左右连续折叠起来,加上书衣,成为册子。经折装改变了卷轴装形式,是正规的册叶装帧法。后世刊刻佛经道藏、碑帖和画册等多采用经折装,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梵夹装梵夹装学习了古印度的贝叶经形式,但书写材料由贝叶换成了一张张长方形的纸。这种纸通常比较厚硬,系用若干纸张粘裱加工而成,书写完成后,将其按顺序整齐地迭放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竹片或木板于夹板中段, 隔开一定距离,连同经叶垂直穿两个小圆洞。再用绳索两端分别穿入两个洞,直至穿过另一边的夹板,将绳索勒紧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梵夹装比较多见的是藏文、蒙文佛经。

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仁宗时代大家手捧的书籍就是蝴蝶装。装帧时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

现代书籍装帧也有采用蝴蝶装的形式包背装包背装是蝴蝶装的改进版。因为蝴蝶装版心向内的装订形式,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包背装解决了这一问题。包背装。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也有称“裹后背”。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四库全书》用的就是包背装的形式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是包背装的改进形式,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线状在明嘉靖以后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线装也被视作中国古代最先进的书籍装帧技术,现在保存的古籍,大部分都是线装书。如今影印古籍,也常用线装方式。

古籍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现在,新问题来了,你们说,若干年后,电影胶片会不会也是一种古籍呢?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