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类偏爱自己所属的集体,「偏爱自己人是自然规律」
如果你的好朋友在做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好好地劝说TA「那样不好,不要这样」吗?还是会因为是好朋友,而对TA做的事情不作评价,听之任之呢?
相信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会对好朋友所做的不好的事情有置之不理的倾向,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虽然他们本身也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但仍旧选择这么做了。
自古以来,人类对自己的亲人,也就是作为「伙伴」认识的人们,不管好坏都是宽容的。这是根植于本能的东西,所以即使发展到现代也一如既往。
目录
01人类倾向于偏爱自己人
02为什么会发生偏爱自己人的现象呢?
03偏爱自己人的本质是「互助」
01人类倾向于偏爱自己人
人往往「有区别内与外,比起外更偏爱内的倾向」。内部和外部的区别,就比如,家人和其他人、本国人和外国人,本地人和外地人,同校和外校,等等。
这种偏袒内部的心理倾向叫做「内部集体偏倚」。亨利·塔吉费尔(Henri Tajfel)等人的一个名为「最小条件群体范式」的实验验证了这种心理倾向。
在实验中,他们把几个被试者聚集在实验室里,按照「更喜欢克雷(Chri)和坎丁斯基(Kandinski)谁画的画」的标准,分成两组。
*在形成这个群体时,没有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或刻板印象,如「喜欢克雷的人的群体是温柔的」或「喜欢坎丁斯基的群体和喜欢克雷的群体之间在历史上存在冲突」。
其结果是,参加实验的被试者们给和自己属于同一集体的人分配了更多的报酬,给自己不属于的集体分配了更少的报酬。
也就是说,人有偏袒内部集体的心理倾向。
02为什么会发生偏爱自己人的现象呢?
那么,为什么人类会有这种偏爱自己人的行为呢?
首先,让我们根据社会认同感理论来考虑发生内部集体偏差的结构。根据社会身份理论,内部群体偏差的产生机制可以通过与所属群体的一体化和自尊心的作用来解释。
把自己所属的集体和自己重叠起来,把自己所属的集体和别人所属的集体进行比较,这样自尊心就会提高(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
例如,清华大学的学生以「清华大学在某某年某国的世界名校的排名中名次高于北京大学」等来提高自尊心的情况也是如此。(仅仅是举例而已,请不要代入个人情感。两个大学的前后顺序互换也不妨碍举例。)
如果和自己所属的集体有一体感的话,对这个集体好的事对自己来说就会变成好事。爱国心也是这一类。
近年来,除了上述的社会身份理论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可以解释内部群体偏差的理论,即着眼于合作行动的「封闭的一般互惠性理论」。
*合作行动是指通过付出时间,金钱等成本来增加他人利益的行动。
在封闭的一般互惠性理论中,人们认为集体是「如果自己对他人做了好事,不是从这个人,而是能从第三者那里得到好处(利益)的关系」。
反过来说,如果上述的互惠性明确不起作用的话,就不会产生内部集体偏差,就会不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会有所行动。也就是说「只有在相互了解对方所属集体的时候,才会产生内部集体偏爱」。
因此,比如「对方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属于同一集体的人’的情况下,互惠性就不会发挥作用,所以就不会产生内部集体的偏袒」。
03偏爱自己人的本质是「互助」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了内部集体偏爱,那么就有必要讲一下关于内部集体偏爱的重要问题。
重要的是「几乎没有观测到人类对外部群体的攻击性现象(Yamagishi&Mifune,2016)」。
一提到歧视、战争等话题,就会产生「人即使没有特别的理由也会对他人产生攻击性」的想法。但是根据到现在为止的研究,这样的见解并没有得到支持。可以说,人的集体偏见是「适应集体生活的归宿」。
人的本质不是「战斗」,而是「互助与共存」。为了防止人们对各种偏差的认识受到影响,加深对这些偏差的认识是很有用的。
结语
人类有「偏袒内部集体」的心理倾向。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人们喜欢随便攻击自己所属集体以外的其他人」。(如果攻击应该是出于某种缘由)
人的本质还是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