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中山六院和华西医院的肿瘤科研成果同时登陆《自然-通讯》
一、中山六院刘天润主任医师等团队揭示PDGF介导的间充质转化使内皮细胞对胶质母细胞瘤抗VEGF治疗产生耐药性
2018年8月27日,我国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刘天润主任医师等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PDGF-mediated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 renders endothelial resistance to anti-VEGF treatment in glioblastoma》的肿瘤研究成果,揭示PDGF介导的间充质转化使内皮细胞对胶质母细胞瘤抗VEGF治疗产生耐药性。
原文题目及作者见上图
血管生成是癌症的一个标志。然而,大多数恶性实体肿瘤对目前主要针对VEGF通路的抗血管生成疗法表现出强烈的耐药性。作者们在此文中报告内皮-间充质转化通过下调VEGFR-2在肿瘤相关内皮细胞(ECs)中的表达量,诱导胶质母细胞瘤(GBM)抵抗抗血管生成治疗。作者们发现VEGFR-2在人和小鼠的GBM ECs中表达明显减少。转录组分析证实,在GBM条件下,ECs中VEGFR-2的表达减少,这些细胞中间充质基因表达增加。
此外,作者们确定了一个PDGF/NF-κB/Snail轴,该轴诱导间充质转变,减少ECs中VEGFR-2的表达。最后,VEGFR和PDGFR的双重抑制消除了肿瘤相关的ECs,提高了胶质母细胞瘤荷瘤小鼠的存活率。值得注意的是,特异性敲除ECs中的PDGFR-β会是肿瘤对VEGF中和治疗敏感。这些发现揭示了一种内皮可塑性介导的控制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耐药性的机制,并提示血管反转化可能为癌症的抗血管治疗提供有前途的机会。
示意模型
原文免费下载网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982-z.pdf;
DOI: 10.1038/s41467-018-05982-z
二、华西医院等单位揭示在直肠癌Apc驱动模型中I类Paks对于上皮-间充质转化至关重要
2018年8月27日,我国华西医院H.Y. Chow等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Group I Paks are essential for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an Apc-driven model of colorectal cancer》的肿瘤研究成果,揭示在直肠癌Apc驱动模型中,I类Paks对于上皮-间充质转化至关重要。
原文题目及作者见上图
p21激活激酶(Paks)在致癌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各种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大多数关于Pak功能的研究都采用基因敲除或敲落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导致这些蛋白质的酶性和骨架特性的损失,因此可能不能反映小分子抑制剂的作用。
在此,H.Y. Chow等使用一个转基因小鼠模型,其中I类Paks的特定肽抑制剂对Cre重组酶有条件表达。使用该模型,H.Y. Chow等发现抑制内源性Paks阻碍了在Apc驱动的小鼠结直肠癌模型中腺瘤向癌的转变。这些作用受到通过减少β-连环蛋白活性而抑制Wnt信号的调节,同时也受miR- 200 和Snai1介导的抑制内皮间充质转化程序的调节。这些结果突出了Pak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基于Rosa26启动子的条件表达等位基因的产生与分析
长按或扫描,免费下载原文
原文免费下载网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935-6;
DOI: 10.1038/s41467-018-059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