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穆宗,在位仅六年的他,为何史书对他的评价却极高?
公元1537年,嘉靖皇帝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看着襁褓中的皇子长得白白胖胖,很讨人喜欢,便给他取名为载垕。“垕”为“皇天后土”之意,足见嘉靖对他很高的期望,这就是后来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
嘉靖帝子嗣不丰,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分别是二子朱载壑、三子朱载垕和四子朱载圳。
那个时候,嘉靖已经立朱载壑为皇太子,皇位继承根本没有朱载垕什么事儿。但谁能料到,太子朱载壑却在不久之后病死了。
朱载壑一死,太子之位就出现了真空,大臣们都不断奏请早立太子。按理说,朱载垕作为现任的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立他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谁让朱载垕有一个嘉靖这样的爹。
嘉靖当时迷信道教,听信当时一位叫陶仲文的道士的话,叫:“二龙不相见”。因为嘉靖的皇子总是早年夭折,这让嘉靖伤透了脑筋。于是这位陶道士就对他说:“之所以造成这个局面,是因为您立了太子之后有两条龙在一起生活。一山尚且不能容二虎,一朝又怎么能有两位真龙天子呢?”
嘉靖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一直没有册立太子。太子之位一直悬空,朱载垕和他的弟弟朱载圳自然就成为了皇位的竞争者。
虽然表面上两个人一个为裕王,一个为景王同为王爷,看似在一个起跑前上,但是景王朱载圳暗地里的动作可不少。
因为景王的母亲卢靖妃受嘉靖的宠爱,一边吹嘉靖皇帝的枕边风,一边又靠自己的关系拉拢大臣,目的就是要让皇帝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
这边景王母子是忙的风生水起,那么朱载垕又在干什么呢?相比之下,他就过得相当惨了。
他没有可以帮他的母亲,可以说是孤苦无依。不仅如此,又受当时权臣严嵩的压制,连扣了他当裕王好几年的岁赐。朱载垕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放下身段去贿赂严嵩,这才得到自己应有的岁赐。
为了保全自己的王位都已是精疲力竭,朱载垕根本分不出任何精力再去争夺太子之位了。本已不抱什么希望,但转机却又立刻出现了。
嘉靖可能打心里还是喜欢朱载垕多一点,给他取名为载垕就有天地之主的意思。公元1561年,嘉靖下旨让景王朱载圳去封地就藩,却将朱载垕留在了京城,显然是有意把皇位传给朱载垕。
即便如此,景王母子并没有因此放弃,仍然拉拢大臣去皇帝面前说景王的好话。这人总是耐不住磨的。时间一长,嘉靖竟然真的动摇了,心里也存了要把景王召回京的想法。
可或许是老天爷也可怜朱载垕吧。公元1565年,景王朱载圳突然在封地病死了。他这一死,朱载垕就成了嘉靖唯一的继承人。这回可不用再争了,朱载垕鬼使神差的捡了个大便宜。
次年,嘉靖皇帝驾崩,裕王朱载垕即位,改元隆庆,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做裕王时的朱载垕经历了一段隐忍苦涩的日子,那些宫中的尔虞我诈让他非常厌恶。所以,他继位之后就决定就当一个“甩手掌柜”,把那些头疼的事儿都交给大臣们去解决。
他靠着徐阶、高拱等人的帮助废除了嘉靖时期很多的弊政。包括将那些鬼话连篇的道士通通下狱,并且停止嘉靖还没建完的道教庙观,什么斋蘸、青词也一并取缔。
他又在高拱等人的建议下,将他老爹时期花在买各种金银珠宝的钱投入到边防事业中。不仅如此,隆庆元年,也就是他登基的那一年,还下令减免全国半年的赋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释放了许多在嘉靖朝受冤被逮捕入狱的大臣。其中有一个人我们都非常熟悉,他就是海瑞。他被重新启用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改革,为隆庆一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朱载垕是一个幸运的人,在他那个时代有许多像海瑞一样的人才。正因为这样,他才可以放权于这些有识之士,对他们的行为绝不多加干涉,反而竭尽全力地配合,只当最后一个拍板者。
朱载垕心里清楚的知道,论文治方面有徐阶、高拱,再来还有个张居正;在武功方面,那时候有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打仗狠人。明政府在他们的操作下,可以很好地运转下去。
但是这种撒手不管似得放权,就会有一个弊病,那就是大臣们会互相争夺权力,都想成为那个权力最大的人。
好在,朱载垕当和事佬的能力也不弱。他靠着自己的好耐心不断的调节徐阶和高拱之间的问题,让他们至少在表面上没有搞得那么难看。
所以,我不得不说朱载垕他其实是一个聪明人。他让那个时代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他看似什么都没管,但却哪里都有他的影子。
按照这个方法,他好似找到了治国的诀窍。没过多久,他又干成了一件大事!
明朝自建国以来就一直遭受北部蒙古人的侵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保护北部边防。
蒙古族三番两次的挑衅明朝的北部边界,虽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但是,他们这种“打得过就大肆抢夺,打不过就骑马溜之大吉”的行径,十分让明朝头疼。
每一代的帝王,哪怕是像朱棣这样能征善战的皇帝,也依旧不能将蒙古人彻底拔除。他们好似打不死的小强:就算被打得分崩离析,却又能快速地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新的部落,继续骚扰明朝边界。
可就是这样一个顽固的问题,好几代英明的皇帝没都能解决的事情,朱载垕这个“甩手掌柜”居然做到了!
在此,我不得不说朱载垕确实是一个被老天眷顾的人。他之所以可以平定蒙古之乱,是因为他正好赶上了蒙古内部闹矛盾的好时候。
那是隆庆四年,蒙古族俺答部的首领俺答正在和他的孙子巴汗那吉处理一场家庭纠纷。爷孙俩居然因为一个女人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是大打出手。
就如胳膊终究是拧不过大腿,孙子最后也没干过爷爷。巴汗那吉心想,你一个当爷爷的连个女人也要和我争,这家是没法呆了。最后,他竟然一走了之,去投奔他家的死对头:明朝去了。
等这个消息传到宫里的时候,内阁中的高拱和张居正就敏锐地捕捉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收复蒙古的好机会!
他们连忙赶去向朱载垕报告这件事情,并且建议封巴汗那吉为指挥使,好吃好喝的伺候,以此来观望蒙古族的动向。
这位“甩手掌柜”自然是连连点头,大手一挥说到:“此事就交给两位爱卿全权处理吧!”看得出来,朱载垕把放权于臣这条治国窍门运用的那是淋漓尽致。
蒙古那头俺答汗也冷静下来了,认为自己没必要和自己的孙子置气,孩子有些叛逆也是正常的,自己哄哄也就好了。想到这,他决定出兵明朝将自己的孙子接回来。
可当俺答兵临城下时,他傻眼了。在他面前的是明朝已经加固升级后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原来,早在登基后不久,朱载垕就在大臣们的建议下,不断拨款加强边防。现在的长城可以说是铜墙铁壁,不知道比嘉靖朝强了多少倍。
俺答也不是一个硬碰硬的人,权衡利弊之下他决定向明朝议和。条件就是明朝要封他做蒙古王,并且开放边境贸易。而他会乖乖向明朝称臣,按时缴纳岁贡。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俺答还把向他出卖过情报的明朝间谍捆起来送到了朱载垕面前。卸磨就杀驴,那是一点犹豫都没有。
朱载垕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人居然肯向自己俯首称臣,他是高兴的不得了。这回他不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了,自己就可以做出决定:同意!
不久,朱载垕就下旨封俺答为顺义王,统领蒙古族各部,并且开放边境市场,让两族人民可以自由贸易。而俺答要每年向明朝进贡良马和岁贡,做明朝的臣子。这就是“隆庆议和”
双方各有所得也各有所舍,达成了共识。就这样,困扰明朝两百多年的边境问题就这么不费一兵一卒的被朱载垕给解决了。
说是被他解决的也不完全正确,因为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只是同同意,下下旨再没有别的了。跑前跑后,出谋划策的还是他那些靠谱的大臣。可“隆庆议和”毕竟发生在他的时代,这是他对历史的贡献,也值得被我们铭记与赞扬。
隆庆六年,乾清宫内,年仅三十六岁的朱载垕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
回看他的一生,这位“无为而治”的皇帝竟给大明王朝创造了六年的和平岁月。虽然仅仅只有六年,但也让死气沉沉的王朝重新焕发出些许的生机。
朱载垕虽然称不上是一个多英明的皇帝,但他却也绝对不是荒淫的昏君。他能够任用良臣,进行改革,使当时天下太平,人民富足,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高的发展。
他统治的时代,也是大明王朝最后的高光时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继位人,就是我们都熟知的万历皇帝。他把他爹留给他的大好局面,一点一点地给玩儿没了。至于是如何玩儿没的,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我说,隆庆之后,再无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