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马山白云庵
白云庵,又名大士庵,建于明代。1966年遭毁,1992年重建。重建后,主殿有二:菩萨殿、仙姑殿。仙姑殿内供俸刘仙姑、送生娘娘、撒豆娘娘等多位仙人。 白云庵于农历六月二十八日逢庙会,是马山最兴盛的庙会 , 传说这天是刘仙姑得道之日 。
刘仙姑(1578-1647),名贞洁,字恒清,明万历间马山东麓山东村人,据《马山志》记载,仙姑九岁才开始学说话,十五岁那年,六月二十八日,忽然面壁端坐,似停止呼吸。醒来后出口成章,突然执笔著文,惊动朝野,明光宗(泰昌)皇帝旨召入京,赐法号“慧觉禅师”。
刘仙姑先道后释,精通经论,著经籍共8部传世:体原部、豁悟部、高明天道部、三教评代部、无欲循证部、洪范部、叹世部、三事大典部。
据传,刘贞洁平日巾袍道装,故人以“仙姑”称之。仙姑“仙逝”时,村人望见白气自庵中起,象一朵白云腾空升天,故称此庵为白云庵。刘贞洁“仙逝”后,其族人及弟子又于庵中建仙姑殿,塑像奉祀。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族人及弟子于庵前为其建造塔墓。该塔共9层,高近18米,八角飞檐,角上每隔一层悬有铁钟,遇风拂之,叮当作响,甚为壮观。刘仙姑其灵声远近闻名,香火鼎盛。建国后,白云庵停止佛事活动,1966年,庵与塔均被拆除。
如今的庙宇是从1992年开始逐渐扩建修缮的,比旧址西移了一千余米,坐落在在马山东南麓。而今重建的白云庵占地面积14000平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除保持原庵风貌外,规模有所扩大。
神话传说
一次,慧觉禅师与皇姑宴饮时,点点头说:“西门起火”,于是泼一杯热茶说“救火”,皇姑立马派人打探,果然西门突发火灾,又遇突降热雨而灭。
万历十九年辛卯六月,即公元1591年,禅师十五岁时梦中有所得。县志叙述,禅师“年十五目未知书”。但是,就是这个从未读过书的年仅15岁的农家女,却突然“跏趺面壁,入定断息”。佛教用语,即双盘腿面壁而坐,入定。不是一般的小定,喘息也没有了。家人见好端端的人一下子没了呼吸,以为死了,围绕着她大声的哀号哭泣。过了很长时间,禅师苏醒过来,打了个哈欠,伸展一下四肢,好像刚刚睡醒的样子(出定)。继而对家人说,生死无常,不必惊慌悲伤。从此以后出口成章,吟咏唱诵,精美绝伦,所说出的词句,好像是提前构思好了一样,而且都是史书道书经书上没有的,句句珠玑,不同凡响。此事在即墨造成轰动,儒释道各宗的名流雅士对此均叹为稀有。
两年后,“神宗二十一年葵巳六月二十八日晨时顿悟禅宗”,即公元1593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晨于佛教禅宗下悟入。据乾隆五十三年的碑文,禅师“遂出家劳山朝阳洞,旋居明霞洞”,也就是说慧觉禅师在朝阳洞出家,很快又到明霞洞修行(青岛市权威部门的数据是出家在明霞洞)。慧觉禅师在崂山修行时期,曾居明霞洞,慈光洞,铁佛庵等处修行。而此时,离此不远的太清宫里,憨山与众道士“激战正酣”,“战争”源自海印寺。
明神宗万历与其儿子明光宗在公元1620年同一年里相继晏驾后,此时的慧觉禅师知道明朝气数将近,加之自己年岁已大,委婉地向朝廷奏说,希望回归故里,终于获得恩准。禅师奉诏入京二十多年,回归青岛后,继续在崂山明霞洞修行。这里是其刚出家时修行过的地方。明崇祯年间,族人于山东村东南建大士庵,由其族侄刘公显儒自明霞洞迎归故里,居大士庵修行,并授徒讲道,原大士庵内供奉观世音菩萨。慧觉禅师年事愈高,其名声越广,很多人从千里外慕名而来。无论来者是儒,是道,是佛,还是俗,禅师都能很好地应酬迎接,来者都能有所得而归。禅师晚年修行得非常好,外人从外表已经分辨不出是女身。
大清朝顺治四年,即公元1647年,禅师预知时至,三个月前即告诉徒众自己的归期。农历丁亥年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诞辰日,慧觉禅师无疾而终,刻期入灭。时年71岁(按习惯,用虚岁),禅师圆寂当晚,村人望见一股白气从大士庵中缓缓升起,婉转如虬龙,上升于天,更有人看见禅师示现男身而去。所谓证果也。
禅师圆寂后,后人因其圆寂时有白气升腾,似白云,故改大士庵名为白云庵。后又于庵中建立仙姑殿,塑像供奉。慧觉禅师一生阐教弘法,不拘门类,儒释道兼具,虽赐号慧觉禅师,然平时巾袍道装,故百姓以仙姑称之。清顺治十三年,即公元1656年,后人在白云庵前建墓塔供奉。据传,一百多年后,因塔上之禅师像设被盗而逐渐坍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时,由山东村东南隅移至村南隅,独处于原白云庵侧之院落中。墓塔为九级砖石结构,塔前两株巨大的松柏粗可逾抱,塔内塑有慧觉禅师像,及所著珍贵的经卷,塔下则为禅师的墓室。公元1966年8月29日,墓塔炸毁。白云庵也毁。1993年6月,一座崭新的白云庵崛起在村西,古朴庄严,慧觉禅师墓塔也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