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北  京—-— 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

 
龙王观音禅林大殿
 
资料:
《门头沟文物志》:
“龙王观音禅林大殿
龙王观音禅林殿位于斋堂镇马栏村,元代创建。明嘉靖年间重修。佛教建筑。明《长安可游记》载,“至马栏村,登三大士阁。”
原有山门、两厢配殿及正殿。现存大殿三间,面阔7.2米,进深5.5米,悬山五花墙,调大脊,大脊为琉璃烧制,脊上有龙、风、花卉和佛教故事,吻兽规格较小,灰陶烧制。殿顶顶瓦筒瓦合瓦,石望板,外檐一斗二升麻叶头代替了雀替,内檐斗拱为七踩单昂重翘,平身科攒。外檐平分科二攒,全檩有斗拱一斗二升麻叶,彻上明造,五架梁。”
……
门头沟区政府1985年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门头沟文物志》——《第一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58年):
“庙388 龙王观音禅林 明嘉靖 斋堂乡马栏村”
《门头沟文物志》——《第二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84年):
“斋堂乡
……
10.古建 龙王观音大殿 明 马栏村”
《门头沟文物志》——《门头沟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97年):
“3-1-8 龙王观音禅林大殿 区 明 斋堂镇马栏村”
《门头沟文物志》——《寺庙名录》:
“龙王观音禅林 元代创建 残存 区 斋堂镇马栏村”
《门头沟政区通览》:
“龙王观音禅林大殿位于马栏村中心,元代至正年间创建,明成化、嘉靖年间重修,佛教建筑,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龙王庙或大庙。《长安可游记》载,“至马栏村,登三大士阁。”《宛署杂记》则有更为详细的记载,“龙王观音寺,先朝至正中建,旧名龙王庙,成化年村民于仲全等重修,嘉靖三年(1524)改今名。”
龙王观音禅林依山势前建山门,两厢有配殿,顺数十级台阶可登最上面的大殿。现存大殿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7.2米,进深一间5.5米,悬山五花墙式建筑。
……。”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龙王观音禅林殿 位于斋堂镇马栏村,元代至正年间创建。明成化、嘉靖年间重修,佛教建筑,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老百姓叫它为龙王庙或大庙。《长安可游记》载,“至马栏村,登三大士阁。”《宛署杂记》则有更为详细的记载,“龙王观音寺,先朝至正中建,旧名龙王庙,成化年村民于仲全等重修,嘉靖三年(1524)改今名。
龙王观音禅林原有规模不小,依山势前建山门,两厢有配殿,顺数十级台阶可登最上面的大殿。现存大殿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7.2米,进深一间5.5米,悬山五花墙式建筑。调大脊,为琉璃制,黄、绿色调配,饰有祥龙、吉凤,花卉及佛教故事等图案,华美异常。吻兽规格略显瘦小些,灰陶烧制。殿顶板瓦筒瓦合瓦,石望板,木制大搏风板,五花墙,抹皮红色,彻上明造,五架梁,梁柱均很粗硕,柁上之角脊为神龙吠水饰样,造型精美,衍与檩枋间均用座斗及元宝状云纹木构件承托,颇具匠心。檐部外檐用一斗二升麻叶头代替了雀替,内檐斗拱为七踩单昂重翘,平身科攒,檐下三昂九躁斗拱,十分有特色。明间一攒,四个柱头有四攒,尺寸长者1.07米,短者也有0.58米,以挑檐构件之平面至大斗下平面0.92米。斗拱最上部挑檐构件头部雕刻极具特色,明间上为一兽头,另四个为如意头,雕琢水纹浪花,巧妙无比。后檐无斗拱,用如意头状雕花木件承托。大殿檩枋均施鸦墨彩画,内墙壁上均绘精美壁画。无论殿架构造,还是装饰色彩,龙王观音禅林大殿都是难得一见的文物精品。
……。”
《京西进香古道》:
“马栏村有多座古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龙王观音禅林大殿观音禅林。观音禅林位于村中偏北,元至正年间创建,明成化、嘉靖年间重修,佛教建筑,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老百姓叫它为龙王庙或大庙。明《宛署杂记》载:“龙王观音寺,先朝至正中建,旧名龙王庙,成化年村民于仲全等重修,嘉靖三年(1524)改今名。” 龙王观音禅林原来规模不小,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前有山门,两厢有配殿,沿着数十级台阶可登最高处的大殿。现存大殿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7.2米,进深一间5.5米,悬山五花墙,调大脊,大脊为琉璃制,黄绿色调配,饰有翔龙、吉凤,花卉及佛教故事等图案,华美异常。吻兽规格略显瘦小些,灰陶烧制。殿顶板瓦筒瓦合瓦,石望板,木制大搏风板,五花墙,抹皮红色,彻上明造,五架梁,梁柱均很粗硕,柁上角脊为神龙吠水,造型精美。檐与檩枋间均用座斗及元宝状云纹木构件承托,颇具匠心。檐部外檐用一斗二升麻叶头代替了雀替,内檐斗拱为七踩单昂重翘,平身科攒,檐下三昂九躁斗拱,十分有特色。明间一攒,四个柱头有四攒,尺寸长者1.07米,短者也有0.58米。从挑檐构件之平面至大斗下平面0.92米。斗拱最上部挑檐构件头部雕刻极具特色,明间上为一兽头,另四个为如意头,雕琢水纹浪花,巧妙无比。后檐无斗拱,用如意头状雕花木件承托。大殿檩枋均施鸦墨彩画,内墙壁上均绘精美壁画。无论梁架构造上还是装饰色彩上,龙王观音禅林大殿都是难得一见的文物,特别是其至今还保留着元代的建筑风格,实在难得。……。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9933160000397 龙王观音禅林大殿 元 斋堂镇”
20180623所拍:

20180602所拍:

20161022所拍:
20120714所拍: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
——斋堂镇马栏村圣泉寺“重建圣泉寺碑”
资料:

《门头沟文物志》——《第一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58年):

“石999 修建圣泉寺碑 明成化 斋堂乡马栏村”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重建圣泉寺碑 圣泉寺老百姓叫后寺,在马栏村北。明成化六年立,青石质,字迹已不清,庙已无存。”
“圣泉寺 老百姓叫后寺,在马栏村北,有青石碑一通,字迹已不清,庙已无存。”
《门头沟政区通览》:
“重建圣泉寺碑 圣泉寺老百姓叫后寺,在马栏村北。明成化六年(1470年)立,青石质,字迹已不清,庙已无存。”
《京西进香古道》:
“圣泉寺被当地百姓称为后寺,在马栏村北,庙已不存,仅存有石碑一通,字迹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认。” 
碑曾侧立于灯杆与围墙间,今已移至别处存放。
20180623所拍:

20161022所拍:
门头沟区文物古迹
——斋堂镇马栏村戏台
资料:
《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
“184-C96 马栏村戏楼 [斋堂镇马栏村·清代] 坐南朝北,建于1.4米高的毛石台基上。面阔三间,戏楼宽8.6米,进深8米,筒瓦顶,与街道北面龙王观音禅林庙院相对。抗日战争时期挺进军十团团长白乙化(小白龙)曾在此戏楼上做过动员报告。”
《门头沟文物志》:
“马栏村戏台
位于斋堂镇马栏村,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建于1.4米高台基上。面阔三间,戏台8.6米,进深8米,板瓦筒瓦合瓦,与街道北面龙王观音禅林庙院相向。戏台现保存基本完好。”
《门头沟文物志》——《第二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84年):
“斋堂乡
……。
11.古建 戏台 清 马栏村”
《门头沟文物志》——《门头沟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97年):
“3-7-229 马栏村戏台 清 斋堂镇马栏村”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古戏台马栏村有古戏台一座,位于龙王观音禅林大殿对面,是和龙王观音禅林大殿同时造的,清代重修。与龙王观音禅林院相对。戏台坐南朝北,建于1.4米高台基上,台基以当地毛石砌筑。面阔三间,悬山卷棚顶,筒瓦板瓦合瓦,檐柱四根,中部有隔断分前后两台,檐檩及枋间施旋子彩绘。戏台面宽8.6米,进深8米,保存基础完好。现在墙已塌,屋顶也有所塌落,彩绘已大多不存在。”
《北京斋堂古村落群》:
“马栏戏台
马栏村戏台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建在1.4米高台基上,台基以当地石料砌筑,面阔三间,悬山卷棚顶,筒瓦板瓦合瓦,檐柱四根,中部有隔断,分前后两台,檐檩及枋间施旋子彩绘。戏台面宽8.6米,进深8米。”
《斋堂川》:
“马栏村戏台:位于斋堂镇马栏村,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建于1.4米高台基上,面阔三间,戏台宽8.6米,进深8米,板瓦筒瓦合瓦,与街道北面龙王观音禅林庙院相向。戏台现保存基本完好。”
《京西进香古道》:
“在龙王观音禅林的对面坡下,有一座古老的戏台,是与龙王观音禅林大殿同时建造的,清代重修。戏台坐南朝北,台基高1.4米,用当地的毛石砌筑。面阔三间,悬山卷棚顶,筒瓦板瓦合瓦。檐柱四根,中部有隔断,分出前后台,檐檩及枋间施旋子彩绘。戏台宽8.6米,进深8米,保存基本完好。现在墙已塌,屋顶也有所坍塌,彩绘已不存。”
原挂普查牌,今已不见。
20180602所拍:

20161022所拍:

20120714所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