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系列第三本散文集《寻根乡土》,我想深入探讨黄冈文化的一些特质……
黄梅五祖寺。
《寻根乡土》写什么?
今年,随着故乡系列散文集《留住乡愁》和《回望故乡》出版发行,我该准备故乡系列的最后一本散文集《寻根乡土》了。如果说前两本重在写故事,那么第三本将重在从文化上、从学术上作深层次地探讨,对黄冈文化史和人文环境做出充分地解读。
几年前,我业余对京剧发展史考察开始起步,就逐步留心黄冈文化史料地广泛收集。一般人认为,京剧是北京的,或者是北方的剧种。其实,大错特错了,京剧是徽班进京之后才逐步形成的,融合了徽调、汉剧、平剧,以及秦腔等地方剧种。
进京的四大徽班,舞台上的“台柱子”却是一群湖北人,最有名的是:湖北江夏人谭志道和谭鑫培父子,湖北罗田人余三胜和余四胜兄弟,更不必说他们两姓几代人随后传承的“谭派”和“余派”,可谓家喻户晓了。
罗田县剧团晋京演出。
前两年,我在北京先后观看了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和麻城市东腔戏剧团演出,水平都很高,而且方言唱腔和对白,听来也很亲切。这样,我就想好好整理史料,写一篇《鄂东戏剧和名角源流考》,以此来探讨黄冈的戏剧文化。
此外,我很早就想写一篇《七千巴人下黄冈》。浠水县巴河、巴驿两个地名至今保留,就是和巴人有关。《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建武(汉光武年号)二十三年(公元47年),南郡潳山(现在长阳县一代)蛮雷迁等始反叛,寇掠百姓。遣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讨破之,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今沔中蛮是也。
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巫蛮(重庆巫峡一带)许圣等以郡收税不均,怀怨恨,遂屯聚反叛,后被镇压,复徙置江夏。
冯永轩先生。
史载,两汉时期,五水流域地旷人稀。五水包括:巴水、蕲水、浠水、赤亭水(今举水)、西归水(今倒水)。这五条河流,都在今天的黄冈境内。巴水,即今天的巴河,是巴人集聚的中心地区。
研究鄂东巴人源流,最为重要的文献是冯永轩先生(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之父)撰写的《五水与五水蛮——两晋南北朝史札记一则》。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我又广泛收集了巴人史料,以及湖北民族史等权威材料。
还有一些好题目:如《黄国遗民遍黄冈》,重点想探究黄冈地名多“黄”(黄冈、黄州、黄梅、黄安、黄陂等)的原因,其实是黄国被楚国灭掉之后,黄国和黄姓贵族流落鄂东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熊十力先生。
读了徐复观的著作之后,我产生了自选题目《黄冈走出了中国新儒家》,想从中国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及其弟子徐复观说起。再追溯上去,熊的老师是何焜阁先生,何的老师是熊太晶先生。而且熊太晶老先生和熊十力先生是近亲(应该算本家叔侄关系),前者家在浠水团陂,后者家在黄冈但店,隔着一个上巴河。熊十力先生成年后,据说曾举家迁移到团陂住过,否则他不可能在团陂读书,师从留日归来的“何老爷”。
总之,从几千年黄冈的历史和无数黄冈名人中取材写作,可以写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我只能边读书边写作,因为任何重要史料的发现和收集,都可能形成新的视角和新的观点。这些年来,我无意哗众取宠,不为了什么名利,只想踏踏实实还原真实的黄冈,寻找我们共同的文化的根,寻找我们今天脚下更坚实的文化自信。
黄冈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