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二十九堂课:君子和而不同

阅读:

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凡在某一领域具有经验者,都应该有他的见解。假如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经验丰富,而竟然没有见解,那就说明此人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头脑迟钝。(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966,第七章:有效的决策)

心得: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和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和”字的指的是差异中有原则,可以互相包容与欣赏,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篇》中的一句话: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翻译过来就是:“君子协调差异而不是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是协调差异”。

德鲁克曾经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日本式决策,他发现了我们对日本决策的一个误解,那就是日本并不是在全体一致同意的情境下才做出决策的,那只是对日本语汇的错误理解,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共识”。在日本的语境里,“共识”的意思并不是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而是每个人的差异都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尊重,同时又坚持“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谁是正确的”这一基本原则:这正是《论语》中所提及的“和”字的真正含义,在“不同”的基础上推动正确的决策的出现,或者说是“和”的产生,这个“和”就是综合上述各促差异之后的正确决策。

在一个团队内部,应该努力创造这样“和而不同”的局面,很多决策的著作都告诉读者:“首先,要找出事实。”但是能做出有效决策的经理人了解,很多方案都不是根据事实而来,而是从见解而来,这些见解都是有待证实的假设,也未经事实验证。要找出什么是事实,首先要决定相关的判断标准,特别是适当的衡量尺度。这是有效决策的关键,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地方。但是,有效决策也并非基于对事实的共识而产生。正确的决策,通常经由许多不同意见的冲突,以及许多替代可行方案的竞争之下,才逐渐产生。

在这个方面,奈飞(Nasdaq NFLX) 大概是最好的榜样了,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了硅谷公司竞相效仿的榜样,原因是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的深度变革。其中有一条文化准则是:只有事实才能捍卫你的观点。在奈飞,每一个不同见解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因此,奈飞公司不仅要求员工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还要极力为之争辩,但是见解应始终以事实为依据,坚持以事实为驱动。所以奈飞人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人们必须通过探求事实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并且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那些他们并不认同,但以事实为依据的辩论。

这才是和而不同希望传递的精神。

思考:

在我们的团队中,是否有成员为了某个问题而坚持已见?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如何处理的?更好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为什么企业内要提倡公开辩论?同时如何保证辩论不会陷入争论而争论的境地?

为了让每个人都畅所欲言,什么样的讨论方式对我们来说是最合适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