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水利博物馆李仪祉墓

       郑国渠去过多次,也知道最后一个建设修改郑国渠的是民国李仪祉先生。为了纪念李仪祉从民国以后改称郑国渠为泾惠渠。当第一次踏上郑国渠渠首就被那险峻的峡谷,浩大的工程所折服,听博物馆人说李仪祉墓就在泾阳县王桥镇,当时就决定前往拜祭,但是去过几次都没有找见,这次去大唐皇帝贞陵,决定继续前往寻找,使用百度地图,输入上“王桥乡寺背后村”。结果早早就导上了老108省道,直接来到了寺背后村,一问,根本不在这里,现在大门是要走107关中环线,大门就修在道路边上。
       如是又绕回一个大圈,从泾惠渠上来回过了几次总算找到了李仪祉墓景区大门口,也真是不容易的很,进去一看,这里我最少来过不下10次,早期我有个亲戚住这里的桥底乡,到是经常来的,可是当时并不知道李仪祉一事,陕西的报纸宣传上来说也都是宣传泾惠渠,当地受惠的农民当然是知道泾惠渠的,可是我们这些从学校出来的就只知道郑国渠,很少有知道泾惠渠的了。到是自己的历史知识不过硬有关系。看样子以后还是要多读些有关陕西的历史书籍了。
      李仪祉,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士,1938年3月8日逝世于西安,为了表彰其治水之功,经过广大百姓在三请愿,最后被安葬于泾阳县郑国渠张家山分水闸后的泾惠渠畔。一表彰和纪念这位旧中国的水利专家,民族功臣,三秦轿子。早期李仪祉墓修建在王桥乡寺背后村前的108省道边,最近几年,尤其是2012年8月建成的陕西水利博物馆,彻底从原址大门下挖了个涵洞避开了108省道,然后修建了一主桥,两辅桥的传统古建规制,把原来的老神道延伸到现在新修的107省道上,彻底改变和扩大了原来的面积,成为了目前陕西首座水利专业博物馆。
      宽敞的大门修的很是豪气,门口两侧都是停车场,可惜没有游人,就大门边一个保安执勤,我快步走进大门,这里不收门票,在门房登记就可进入,空旷的广场上就我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中心绿化带上放着不知道是从哪里淘来的老式水泵,放在修建的高台之上供人参观,还放有当时水泥制作的滚子,也摆放在中间,我当然是先从右手道路参观,走过绿化带就是横跨泾惠渠的跨渠景观桥,景观桥正中对着就是纪念馆,在纪念馆前是文化广场,正中竖立着李仪祉雕像,目视前方,面向自己一生的完成的宏愿泾惠渠。
       馆区展陈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集展示收藏、教育宣传、文物保护、研究交流等功能为一体,集中展示了以郑国渠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发展史,以“关中八惠”为代表的近现代水利发展历程,彰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水利取得的巨大成就,最重要的是一些当时用过的工作工具和设备,当然还有当时民国大总统蒋介石在李仪祉母亲50岁生日送的松鹤延年图,从这点上看,蒋介石对人才还是很爱护和关心的,当时李仪祉母亲50岁,一国元首就能这样做,那是很需要爱心和度量的。
       实蒋介石其人并不是我们平时书籍描写的那样无能,都是两党之间的纠纷而丑化了的结果,在民国时期,我们陕西有名的“陕西三杰”老将都是倍加爱护的,除于右任1949年随老将跑到台湾,客死他乡,其余两人都葬在陕西,其中报界宗师张季鸾葬在杜曲镇竹园村,当时老蒋都亲自到场,并出动飞机盘旋在陵园上空示哀,可惜长安领导不是东西,不但文革挖了张季鸾的墓,就是现在也盖成了猪圈,简直就是对名人的极大讽刺,(报界宗师张季鸾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3cf2c3701018u88.html),唯一这李仪祉墓总算完好保存下来,虽然在文革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相比张季鸾墓暴尸荒野来的好多了,也许这和李仪祉一生只为老百姓做事有关系吧,
       展览馆后就是台塬,李仪祉墓就借助山势修建在山坡上,从牌坊穿过陵墓分三层,第一层两边分别是浮雕石刻,记录着秦人治水以及李仪祉毕生功绩,二层两侧分别是两通现代碑,左侧为无字碑,为什么学乾陵立无字碑就不知道是什么用意了。右侧是李仪祉事迹碑,两倍做的是花里胡哨,一点庄重感都没有,也不想在去浪费时间,还是快步上前拜祭先生陵墓吧。
       站神道中间,仰望就是李仪祉墓碑。碑立于李仪祉陵墓前。碑首为二龙戏珠,上书“永垂不朽”四字,中间隶书大字“李仪祉先生之墓”。龟趺底座高,阴刻国民政府命令,楷书坠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孙绍宗敬录。另外两侧还分别竖立着“李先局长仪祉先生墓表”碑,民国30年(1941)3月8日立。“李仪祉先生事迹碑”,民国30年(1941)3月8日立。以及“仪翁老夫子德敬碑”,“泾惠渠颂并序碑”,等五通石碑。肯定并记述了李仪祉一生的功绩。
       李仪祉一生有惠于三秦大地百姓,在他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期间,他下决心修建关中地区的灌溉工程,首当其冲要为渭河北岸平原这个全省棉麦主产地修渠引水。当他决定兴建泾惠渠后,从1927年起亲赴京、津、沪、宁等地,奔走呼号,在国外华侨的赞助和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解决了款源问题,筹到一笔修建经费,终使泾惠渠工程于1930年动工兴建。经过5年努力,泾惠渠终于在1935年冬全部完工,渠道全长270公里,能够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礼泉等5县65万亩农田。
       1938年元月,李仪祉抱病赴眉县参加渭惠渠拦河大坝合龙,回西安病情加重,终因积劳成疾,当年3月8日病逝于西安,终年57岁。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仪祉先生有句传颂至今的名言,谓"要做大事,不做大官"。最后他做到了,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李仪祉先生,你永远活在三秦大地百姓的心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