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史实录 |书山有路
(图为快志斋书角 拍摄:未优士)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常见的一幅读书励志对联。据考证,下联应该是“悟作舟”,而不是“苦作舟”。学海无涯,只有将体悟当做作舟船,学以致用,才能乘风破浪,到达彼岸。勤是态度,是基础;悟是心得、是方法。二者相得益彰,学问才能增进。若是“苦作舟”,会将读书之乐,学问自得的高雅趣味歪入歧途。
读书有很多方法,古人今人多有论述。但千挑万选,寻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王道。如何知道是适合自己的,唯有在读的路上,体悟总结,慢慢知晓。有些人喜欢探知名人的读书方法,以为有甚高招,照着去学,而忽略勤奋作为,结果歧路亡羊。别人的方法再好,也需要自化才能适己。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功夫到了,方法能在过程中体悟得到,自然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回顾一下我的读书生涯:
第一个时期是学生时代读文学名著,路遥《平凡的世界》对我少年时期人生观影响较大,借同学的书,上课时从课桌的缝隙当中读,很疯狂的读法,记忆犹新。毕业之后基本与文学绝缘,头三年,仍保持了每年读一部文学作品的节奏。
第二个时期是传统古籍阅读期,持续四年左右。先秦古籍基本扫了一遍,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易传考工记山海经抄写一遍,喜诵离骚,主要读经史类,后来总结读了六十多部古籍。选出十本经典终身精读修行。也是很疯狂地读,早上读经,晚上读史,有一次在国奥村林荫下朗读易传被业主驱赶,在北京拥挤的地铁里上下班时能读《汉书》,如入无人之境,还拿一支笔自在地标注着。这些经历想起来,现在让我在地铁里读古籍,怕是有点难咯。这期间读了十多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感佶屈聱牙,难以下咽,可能是学养不够。
第三个时期读现代学术名家著作,持续三年左右。从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开始,老庄哲学诠释的现当代著作陆续读了一些,试着解读过道德经。之后读史哲类名家诸如黑格尔、汤因比、冯天瑜、赵汀阳、陈来、郭齐勇、阎步克、杨宽、余英时、张岱年、冯友兰、徐复观、牟宗三、梁漱溟、内藤湖南、宫崎市定、福山等人的书,随喜欢读,漫无目的。再读《曾国藩文集》尤喜其《求缺斋日记》,这期间爆发性读书是以读《钱穆先生全集》为终点。有同事喜好新儒家,之前听他说过钱穆多次,未能入耳。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发现,别人提及时,或许自身修为还未能懂,故愚不可及。从第一本《学龠》开始,《双溪独语》《孔子传》《新亚遗铎》《先秦诸子系年》等等,钱穆著作共八十种,我读了集九州三联与商务版本的六十多部。钱穆先生著作多有创见性表述,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地方,文笔平实畅达,能于浅近的事物当中解析出常理,这是其博通古今的功夫所致。
(图为钱穆先生书法,来自网络)
第四个时期,古籍注疏类与军事地理阅读期间。近三年来工作事务繁多,读书相对较少,速度也非常慢。人变得有点浮躁,心没有以前那么幽邃了,感觉读书习惯快要荒废,退步许多。古籍阅读期过去很久,便开始以另一种方式重温古籍。专读论语研究系列,如《四书遇》、《论语集释》、《论语本解》、《论语新解》、《论语译注》、《劝读论语》、《论语今读》等书。由此扩展开来,又于《诗经注析》、《孟子正义》、《庄子集释》、《春秋左传注》的小字行间里游梭至今,注疏类古籍阅读速度慢,好在为无用而读,故能按辔徐行。
同时阅读《说文解字注》,引申到《甲骨文字典》、《金文编》上,拿到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看到傻眼,手写本蝌蚪文,只好顶礼膜拜,束之高阁。书读到此处,遇到了障碍,字都不认识,如何读?古文字学习起来异常吃力,相当小学启蒙时识字的过程,需从生字读写训练开始。不过,我对了解汉字原始本义甚感兴趣,牵引着我去叩关,慢慢识字,愿在未来时对古文字有所知晓吧。
读完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之上古春秋卷》之后特别推崇,遂购全套十八册,快心如意,遂开启了军事地理著作阅读的兴趣之门。接着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十册》,都到家了。马教授说,最喜欢书架上藏书波澜壮阔的样子。这得费多少钱?之前买散装单本不觉得靡费,成套装购,目前财力难以支撑,恐怕随心所欲买得起书应成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标配了。从上述军事地理著作的阅读过程中,发展出上古小国史学术研究兴趣,结合考古文物与传统文献,要找的资料实在太多。古人说左图右史,史料库建设开工之前,先手绘一下祖国的山河地理图,过过瘾吧。
总结四个读书阶段,开始时我并没有什么目的,但凭一腔热血的喜好,最终时冥冥中走出一条路来。第一个时期,文学名著阅读大概可以给我一种心灵的慰藉,依靠它们让我度过苦闷忧愁的青少年时。第二个时期,是一种人生蜕变,我完全抛弃了过去的文笔与文学爱好,在一刹那间走进磅礴的古籍世界中,泛舟其上,游乐无穷,因此奠定了经史文化基础。第三阶段,是消化第二阶段的阅读,古籍难读,有些未懂处经阅现当代中外名家的著作,更好地理解古今文化的交融,又丰富了阅读视野。开新点在钱穆文集中,全面系统对中国文化的领略,读时觉本本皆好,妙不可言。第四阶段,这个时期目前仍在延伸,虽尚未完成,但可概括为转折期,是对过去读书期的某些体验的总结,引发转折,进入新的时空期。最大的变化可能是过去是凭喜好而读,今后是有目的而读,为解决某种疑惑而读书;以前是读多创少,以后可能是创读,以创作的方式进行深入式读书。
(图为净水河畔西府海棠花 拍摄:未优士)
孔夫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近十年阅读方向主要是中国文史方面,以传统古籍为枢纽散射近现代名家学术,少量读世界文明通史类书籍与西方哲学元典,基本是漫无目的,随心随喜。只管读,至于何种用处,从未落入现实功利套中,信仰庄周哲学——无用之用即为大用。从吾所好,志不可夺,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兴趣浓时,偶尔写寥寥几篇尽兴。以读书为主,创作很少,编资料多,读书随笔以日记的方式记录。
读书若有心得,即是与时间赛跑,抢在记忆习惯快要忘记时又复习一下。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十年读书几无所获。若有所获,就相当于营造了一个熟悉的文献资料库,寻找某些知识时知道去哪里找到它们。而我又不太喜欢引用资料做论文,基本等同无用。话说回来,读书对人格形成,人生观塑造则大有裨益。我选择做老庄之徒,又相当崇敬孔夫子,好屈子离骚,妄图在庄周的花园里安放一双孔子的草鞋,闲散怪了,还想着诗与远方。
四个时期的读书历程,我领悟的读书方法分泛读——札读——诵读——创读——习读五个阶段间次迂回递进,一遍又一遍淘金,直到千锤百炼,知行合一。
泛读好比书海泛舟,弱水三千,任意瓢饮。广博涉猎,开阔视野,兴趣在哪里,就在哪里随喜。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文史哲科。好读书,不求甚解。
札读是在泛读的过程中,千淘万漉到特别喜欢的书,便抄写经典要义,写简短读书札记。有人喜欢抄书,抄书是增进记忆的方法,手写顺便还能练字。
诵读:泛读与扎读是默阅,诵读是将经典篇章高声朗读,背诵记住。早上诵读经典古籍,符合天时,会让人神清气爽。诵读还可以练习普通话与口才。
创读:以创作的方式进行深入的读书,称之为创读。经过泛札诵之后,还想要彻底了解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围绕它写若干文章。
习读:书是要越读越薄,博观而约取,所有的书最后精炼为一本书的精华,进行人生践行,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论语第一句就阐述了为学的最高境界。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天下的事由天下人去担当,人文化成,先成己,自诚明,读书是一场修行,别人帮不了你,人生所有的路需要自己去完成。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好读书,书生活有我,幸哉。书上有路,我总结是为了理清思路,更好地远行,并不是为了其他。
竹筱帆庚子年四月七日志于京郊快志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