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你为何如此忧伤 —— 评郜跃诗《不再过问一个人的死亡》

诗人,你为何如此忧伤
——评郜跃诗《不再过问一个人的死亡》
文/程风
我认识的诗人,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大学毕业,刚刚进入社会,正是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候。按理说,这时候的诗人,正是斗志昂扬,踌躇满志的时候。但是,通过诗人的诗歌,发现诗人不但不是想象的那样,而是极度的悲痛和忧伤。
这首诗歌标题为《不再过问一个人的死亡》。通过文题可以看出,诗人正在直面死亡,思考关于死亡的事情。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大学毕业生,为何会想到死亡呢?让我们通过文本,来进行探索和研究。
这首诗的第一段,诗人开门见山,他说,我不再过问一个人的死亡/只会多饮一次这世间的悲痛。此时的诗人,正处在极端的懊恼悲伤和痛苦中。通过文本可以看出,有一个时间段,诗人一直在关注一个人的生死,而现在,诗人改变了态度,不再去过问了。并且决定多承受一些痛苦。这时候的诗人,也许意识到了事情的原委或者不可逆性,从而不再徒劳无益,徒增苦痛。接下来,诗人又昭告世人,真正的悲痛注定无法开口/不必再去道听途说。诗人不愿意跟人倾诉心中的悲痛,也不想再去理会蜚短流长。
诗人在第二段开始感慨人生之路。他说,这人间路途本就遥远/无需在嘴与耳之间绕上一程/把悲伤再一次演绎。通过文本可以看出,年轻的诗人抬头望未来路,路漫且长。诗人不想白费口舌,把伤痛再经历一次。第二段落结尾诗人莫名感叹,没有谁不是点到为止,一语道出世态之炎凉。
第三段落,诗人开始展开联想,不必讶异于那满坡的坟墓/坐落于田头的土堆。了解农村生活的人们都知道,农村土葬的人家,一般都会将坟墓挖掘在田头坡地。诗人的想象,已经从无比悲痛的状态下转移到了曾经的过往画面,那些坐落在田间地头的一堆堆黄土。接着,诗人采用了比喻和比较的方法,就象是黑水旁枯黄的芦苇/与正卖力生长冬小麦的隐喻。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诗人描绘的画面,一滩乌黑的死水旁,芦苇枯黄,一派萧瑟荒凉的景象。与之正好相反的是,地里生长的冬小麦,正生机勃勃,努力生长。诗人采用这样的对比手法,是想说明什么情况,或者问题呢?
让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结尾,第四段落。执着的意义/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像是说出的悲痛/早已失了颜色。原来诗人是想告诉大家,有些坚持毫无意义,尤其在遇到不可抗力的时候。就好像把悲痛说与人知,却也没多大意义一样像
纵贯整首诗,我们发现,诗人正处于一种自怨自叹的情感中。面对死亡,诗人感到绝望和无助,满腔心思又欲说又止。在诗人这个年纪,人生正是千头万绪的时候。许多事关一生的大事正接踵而来。因而诗人才会如此极端如此悲痛。我们作为长者,当然希望诗人能迎难而上,攻艰克难,在人生的大好时段,把握好机会,一展鸿图,不枉此生。

作者简介:程风,70后,淮安市作协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