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浙江湖州的卞山(现称弁山),虽然不高,《夷坚志》有多个故事提到了。这是一则真武感应的故事。在宋代,真武信仰已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绍兴初,湖州卞山之西,有沈崇真道人者,得真武灵应圣像,因结庵于彼奉事之,仍持符水治祟疗病,效验殊异,而民俗皆呼为真人。
后增建一堂,买度牒为道士,其徒从之者数十辈。忽有红光四道,起于堂后,近视则无所睹。沈旬日,试于光处掘地,获有青石。长三丈,阔尺许,上刻天关地轴相交纠,两日光彩浮动。遂砌一龛。自是士女敬信,益倍昔时,共为移远乡废元峰观额以标其宇。
沈守约丞相当国,奏赐额曰“佑圣宫”。崇真既没,今厥孙住持云。
(天关地轴)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宋高宗绍兴初年(绍兴元年是1131年),湖州(浙江)卞山的西边,有一位沈崇真道人,他因为得到一座真武灵应圣像,就在当地结庵侍奉,他平时持符水为百姓整治鬼祟、治疗疾病,效果非常神验,当地人民都称他为“真人”。后来,他在结庵的地方增建了一座堂屋,又买了度牒,成为道士。他的徒众达到了好几十人。有一天,忽然有四道红光,从他那堂屋后面迸出,凑近看,就什么也看不到。过了十天,沈崇真试着在放光的地方掘地,挖出一条青石,长三丈,宽一尺多,上面刻着象征真武的龟蛇(天关地轴)纠缠在一起的形象,整整两天,青石上的刻像光彩浮动,于是沈崇真砌造了一座龛来安置青石。从此以后,士子男女都更尊敬崇信沈道人了,比往日加倍虔诚。再后来,信众一起把青石移到较远的乡间,那地方有一处废弃的元峰观,还用这青石做了道观的匾额。那时,沈守约丞相当国,地方官上奏朝廷,上面颁赐观名为“佑圣宫”。沈崇真去世后,现在是他的孙子在做佑圣宫住持。【祥宏点评】:天关地轴,指的是象征真武的龟蛇两种动物。这是一则真武感应的故事,在宋代,真武的名头位列“北极四圣”之一,北极四圣包括:天蓬真君、天猷真君、翊圣保德真君和灵应佑圣真君(即真武)。到了后世,真武信仰的影响越来越大,后来就被尊为“真武大帝”。故事所说朝廷颁赐新观名为“佑圣宫”,指的就是崇拜真武的宫观;符水治病,是早期中国道家经常使用的方法,宋代流行的“符箓三宗”(茅山上清派、龙虎山正一派和阁皂山灵宝派)主要是用这种方法以及醮事解决人们的问题;沈崇真道人,先有真武圣像,为人治病灵验,再挖出“天关地轴”,最后建成“佑圣宫”,这一切都是跟真武有关;真人,在道家观念里就是神仙;度牒,在宋代,僧道都需要有度牒,这是正式的出家身份证明,朝廷有保护政策,可以免除一些捐税劳役;龛,一般是安置保护神像的装置,这故事说到的“龛”是保护青石(上的刻像)的;沈该,字守约,吴兴(浙江湖州)人,曾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左仆射(左丞相),因为沈丞相也是湖州人,所以朝廷批下来“佑圣宫”就很正常。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2-地方信仰及万物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