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地区高句丽王都文化的几个内容
祝立业
[内容提要]在高句丽王国705年的历史上,其王都经历了“三治两迁”。公元3年,高句丽王都由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迁往国内(今吉林集安市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地区,此后直至公元427年迁都于平壤(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地区,今集安市及其周边地区作为高句丽王都的历史长达425年。公元427年以后,今集安市及其周边地区又以别都身份位列高句丽“三京”之一,直至高句丽灭亡。集安地区作为高句丽王都和别都的历史总计长达665年,历时之长,世所罕有,由此也形成了集安地区特有的高句丽都城文化。今天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丽王城、王陵、贵族墓地”等项目集中体现了高句丽都城文化的外在特征,而蕴藏其后的则是高句丽作为山地民族固有的民族性和善于吸纳外来文化(主要是汉文化)的包容性。
[关键 词]集安 高句丽王城 文化
高句丽王城文化是高句丽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讲,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构成某一都城文化的三大特质,就高句丽而言,不同时期的三座都城都充分体现了这三大特质。本文主要就集安地区高句丽王城(高句丽中期王城)文化做初步探讨。
一、王城的选址及其文化考量
史载高句丽人第一次选择都城时用了“至卒本川(《魏书》云纥升骨城)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以居之,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的描述;在考察迁都地点国内陆区时用了“见其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王若移都,则不唯民利之无穷,又可免兵革之患也”的字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句丽在初期都城和中期都城的选址中,最注重的是“土壤肥美、山河险固”。这也很好理解,土壤肥美才能生产更多粮食,养育更多人口,山河险固才能抵御进攻、保持稳定。在高句丽早中期发展中,强邻环伺,保证建都地点稳固尤其重要。早中期高句丽都城总体都是将城市融入自然山川,江河之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众多城邑交错环列在都城周围,组成一个以国都为中心,各级城邑环绕的防御体系。
高句丽都城建在水陆要冲之处,依托地利,构筑城防,依靠都城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获取生活物质保障,从宜居和便于防守考虑,形成了平原城和山城相结合的“一都二城”的都城体系,既保持了本民族固有习惯,又充分吸收汉文化营养。
利用ROS分布式框架的特点,在Rovio机器人只设置惯性导航数据采集以及部分预处理的节点,在上位机完成定位、导航以及可视化的节点。上位机和Rovio之间各节点使用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通信[6]。
高句丽初期都城和中期都城在选址时,都先借用了原本存在的一座汉城作为平原城,然后再修筑一个山城为卫城,从而兼顾居住方便和防御功能,这也构成了高句丽都城的一个选址特色。
高句丽选择都城地址,注重山川之形胜。以中期都城所在地今天的集安市地为例,集安处鸭绿江右岸、通沟盆地西部。城东约6公里处为龙山,城北1公里处为禹山,城西隔通沟河约1.5公里处为七星山。鸭绿江由东北流经城侧转而流向西南,发源于老岭山脉的通沟河自北蜿蜒而来,经城西,绕城西南角折向东南注入鸭绿江。鸭绿江距南城墙约500米,江对岸为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集安山川秀丽、气候温润,素有吉林“小江南”之美誉。在崇山峻岭的鸭绿江中游地区,通沟盆地是最宽敞的平川,通沟盆地因通沟河而得名,通沟河自北面深山中流出,由东而西绕经禹山北侧,在禹山西麓依傍七星山折而向南注入鸭绿江,通沟盆地东端隔着龙山与下解放相邻,西端隔着七星山与麻线沟相接,鸭绿江右岸从下解放经过通沟甸子到麻线盆地总长16公里,深约2公里-4公里的平川,基本上就是当年高句丽以国内称为都时期的京畿之地。显然,这符合土地肥美的条件,正如史书所言:不唯民利之无穷,又可免兵革之患也。
集安市区的平原城即国内城在修筑上充分利用了依山临水的自然条件,该城以东面、北面的山脉为天然屏障,以通沟河和城南的水濠、鸭绿江为天然护城河,并在城东北两侧掘有10米宽的城壕(城壕解放初尚明显可见,今已被填平并建有住房),在城北,沿通沟河北上2.5公里便是地势险要的丸都山城。由于丸都城能够居高临下地阻挡来自北道的进攻,从而与山脉、城壕、河流共同为国内城构筑了一道较为完善的城防体系。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区西北2.5公里处。属长白山系的老岭山脉,自东北向西南纵贯集安全境,至通沟河下游右岸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山峰,海拔676米,当地称之为丸都山,山城即坐落在这座山峰上。山城四周峰峦叠嶂、峡谷幽深。山城之北隔深谷与险峻的小板岔岭相望,通沟河自山城南侧流过,冲积出狭长的河谷盆地。河谷阶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高句丽时期的墓葬。山城的西面是七星山,与山城西墙中段所据主峰相连接并一直延伸到鸭绿江畔,成为拱卫山城的一道天然屏障。
“要学习好《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体党员干部要把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台下收钱,台上不忘唱高调,2016年4月29日,程立生在琼台师范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振振有词。
山城居高临下、地处要津,控制着通向通沟平原的两条古道:其一为经山城子村过老岭,沿大清河抵小韦沙河抵通化,有学者将其推定为文献中所记的“北置道”①。另外一条为经国内城向西,绕过七星山南端到麻线沟,在向北过小板岔岭,顺新开河而下至富尔江口,再渡河可到辽宁省桓仁县,有人认为这是文献中记载的通往辽东的“南陕道”。
显然,不管是国内城还是丸都山城都是“形胜之地”,符合山河险固的条件。
历史越向前推,人类越依附于自然,这是由生产力条件决定的,人们无论是选择居址还是都城,都首先要选择有利于生产、生活的环境,强敌环伺时又要在前者基础上把有利于防御的因素考虑进来,因此《管子·度地》篇讲:“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则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高句丽早、中、晚期,都城均位于自然资源相对优越,同时又有利于长期固守的的地域,显现高句丽民族在都城选址时,既有生态环境优劣的考量,又有安不忘战的忧思,而因地制宜,随山就水,也造就了高句丽都城文化的独特性。
二、王城防御体系构筑与军事思想
高句丽中期都城所在地处于系列山城环绕之中,这些山城也构成了高句丽中期都城的防御体系。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在今天以桓仁、集安为中心的浑江流域、鸭绿江中游、太子河上游、浑河上游、辉发河流域和第二松花江、鸭绿江上游地区,包括今天的桓仁、集安、通化、浑江(今白山)、新宾、本溪、抚顺、柳河、辉南、盘石、靖宇、抚松等地区,发现的山城主要有桓仁五女山城、高俭地山城、马鞍山山城、愁虚山城;集安丸都山城、关马山城、霸王朝山城;通化自安山城、建设山城、英戈布山城;浑江夹皮沟城、东马城;新宾转水湖山城、太子城山城;本溪窟窿山城、李家堡山城;抚顺城子沟山城、西山城;柳河罗通山城、钓鱼台古城;辉南辉发城等。这里是高句丽政权初中期活动的腹地及外围。
就单个山城的防御设施看,高句丽山城的城墙结构有石筑、土石混筑、土筑几种,一座城墙多是一种结构,也有两种、三种并用的情况。但总体来讲,以石筑为主,贯穿于高句丽整个历史时期,土筑结构一般出现于中后期历史。
石筑城墙内外、外壁石材一般经过加工,呈方形或长方形,也有一头大、一头小的楔形。楔形石大小不一,砌筑时大头朝外,小头朝内,诸曾向内倾斜收缩,以防止坍塌。墙内则用扁条拉结石交错叠压,缝隙间以碎石填充,以此砌成的石壁相当坚固。
出于加强防御的考虑,高句丽山城在城墙的拐角处和制高点上多建有起瞭望作用的高台,一般称为角台、平台、望台、将台、哨台等。有的高台上还建有角楼之类的建筑。石筑城墙上还经常可以看见女墙等设施。另外,中后期山城的城墙外侧往往筑有马面。
高句丽山城城门没有固定的数目,有的山城有几座门,有的仅有一门。主要门址一般位于山势低缓处以方便出入,且旁边多另设水门,水门处有的修有涵洞或水坝。为加强军事防御,重要门址又多修有瓮城。瓮城的早期形式是两侧城墙至城门处内外交错,如桓仁五女山城。后期则是两侧城墙至城门处内向曲折,内外瓮结合。
高句丽的山城,城内一般都有水源,有的还十分丰富。大多数城内修有蓄水池、水井、水坝等设施。
为便于观察敌情,许多高句丽山城建有瞭望高台,也有利用原有制高点的,俗称“点将台”。
高句丽山城中还发现有环城山道、壕沟、兵营址、仓库址、窑场、冶铁址等多和军事有关的设施。
指纹是指尖表面上交替分布的脊线和谷线图案。指纹图像有着许多不同于其它图像的特点,其纹理性和方向性比较强,而指纹图像的方向场代表了指纹的这种固有性质。通过原始指纹图像的纹理信息,求出每一个像素点的切线方向,就可以描绘出整幅指纹图像的方向场图,而方向场图又为后续指纹图像的滤波、特征提取奠定了基础,故该方向场估算十分重要[12-13]。
本文从西方古典修辞学的视角论述了元旦社论修辞劝说功能的构建。为了达到阐明政府及媒体的立场态度、对受众实现修辞劝说的目的,元旦社论运用了丰富的元话语资源,通过元话语资源的使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以威地实现了其修辞劝说功能的构建。“恰当地使用元话语,作者不仅能够使一篇艰涩的文章变得连贯,而且能够使文章与特定语境相关联,显示出作者的性格、可信赖度、读者意识以及与文章信息内容的关系”[12](P156),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实现文章修辞劝说功能的构建。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提升媒体话语能力、构建良好舆论生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2]In other words,China’s slow down has been much sharper in poorer areas than richer ones.(2016-10-01)
综上,我们可以把高丽山城的特点概括为:1.占山据水、处列要津,2.讲求实用、不拘成法,3.军事当先、城城相卫。就高句丽中期都城整体防御体系看,国内城、丸都城互为表里,相互依附,平时和战时的互相策应,充分发挥了“复合式都城“的战略优势,具有明显的抗损耗与复生能力。
高句丽中期国都处在水陆交通的要冲,其对外主要有两条道路连接,史书称之为“南北二道”,以国内城为核心的高句丽中期国都,其防御体系沿“南北二道”布置。根据王绵厚先生的研究成果:南道在“第二玄菟郡”治发轫以前的西段:由今沈阳东20公里浑河南上伯官屯、青桩子古城东行,约25公里到达抚顺高尔山山城,再东约10公里至东洲甲邦古城。继续东行过新宾南杂木,进入苏子河古道,先抵木奇镇和五龙山城,进入古称“南狭”之道。由此东10余公里有“下房子古城”,由下房子东行10公里即至新宾永陵。在永陵东南一公里即至“二道河子古城”。至二道河子古城,东南方向真正进入了“南道”上的二道河子谷道。约10公里至榆树乡彭家村。上行东南过玉皇顶西麓约20公里,至桓仁县境的铧尖子、二户来等。从铧尖子、四道河一线,是浑江支流“头道河”至“六道河”的东西古今干道。其中在二户来东南有重要的“龙头山遗址”。再东南则达浑江右岸上、下古城子、望江楼积石墓和左岸桓仁县城和五女山山城。“南道”过今桓仁县城东行转东北,过五里甸子东北的“北关关隘”,再经石庙、头道阴岔、麻线,进入麻线河下游古道。其再东北即到达“南道”的终点集安“国内城”。
北道亦先经历了上述由今沈阳东的“第四玄菟郡”(上伯官屯古城),至“第二玄菟郡”二道河子古城的前段。由二道河子古城发轫,沿苏子河南岸东行约20公里,先达新宾县城。在县城以东的最大苏子河上游古城,为“白旗堡汉城”(帻沟娄城)。过白旗堡东经红升乡,进入富尔江流域。由东升东至旺清门以东,有“孤脚山墩台”和“孤脚山山城”。再东约20公里,即至吉林通化县西南的“快大茂古城”(上殷台县)。“北道”至快大茂子古城后,折而沿富尔江南行。其首达今富尔江与浑江汇合处的集安西北之“江口村”。这也是古代高句丽“北道”的重要河险关口。由江口村渡浑江后,古道进入南行新开河谷,而连接麻线河上游。其南行的第一要镇,为今集安财源镇北之霸王朝山城。由霸王朝山城沿新开河南行10公里到财源镇,这里有高句丽古墓群。又东南10公里到花甸镇,由花甸沿新开河谷东行到台上镇,该两地也有高句丽古墓群。由台上镇沿新开河南行到荒崴子,这里有著名的“望坡岭关隘”。这是进入丸都以前的重要关口。过望坡岭关隘后,“北道”由新开河进入麻线河上游。从望坡岭沿新开河上源双岔河,南行至“天门沟”。在由天门沟至双岔村一带,也发现有大量高句丽墓群和铁器等。说明这里是高句丽的重要交通要冲和聚邑之地。过双岔村沿双岔河谷东南过老岭,这一段山谷,山高路险。过老岭沿麻线河上游东行到“小板岔岭”。1906年在小板岔岭西北天沟山坡,发现了著名的曹魏“毌丘俭丸都山记功碑”残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这是当年曹魏征高句丽“丸都”所经板岔岭的千古“石证”。过小板岔岭沿麻线河东行2公里到石庙子,再东南行约1公里则到二道阳岔。由二道阳岔东行,翻过山岭即到达“丸都城”(今集安)。
王绵厚先生认为:“高句丽的‘南北二道’,不仅与汉昭帝以后,内迁辽东的‘第二玄菟郡’密切相关。而且其‘北道’更直接继承了‘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的古道交通基础。是为汉‘玄菟郡’与‘高句丽’诸多关系中的重要一环。”②
三、王城内专属功能区的划分
高句丽在以集安地区为都时,国内陆区已有了寺庙、王宫、衙署、民居等功能区的划分,反映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比较先进的建城理念,这一点跟汉文化的影响分不开。高句丽重要的都城,如五女山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大成山山城等,瓦当、陶器、铁器等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具均有大量出土,这说明高句丽时代手工业在中后期有较大发展,但无法因此确定有“市”,因为考古和文献均无法提供支撑。《三国志》注补引《酉阳杂俎》有一条记载:“魏时有高句丽客善用针,取寸发斩为十余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空也。其妙如此。”高句丽客善用针,只是不知此针是否为高句丽所造,如为高句丽人所造,倒是一条能表明高句丽手工业发达的证据。高句丽都城遗址内出土有大量陶器,显示以制陶业为代表的的手工业业在高句丽社会生活居于重要地位,但若据此判断高句丽都城内一定存在手工业作坊区,则还显得证据单薄,但都城周边或者城内有手工业作坊存在是一定的,但是否像邺城、大兴城、长安城等不同时期的中原王朝都城那样有专门的作坊区,只能存疑。按中原城市规划格局推测,手工业区是服务于王室和贵族的机构,应该位于内城。一般来讲,城市中部及城南方位应为宫殿、庙社、官署所在地,则手工业区作坊区应在其他方位寻求。国内城比较狭小,又受山川、河流限制,布局不是很规整,加上之后的城市建筑多叠压在高句丽时期城市遗址之上,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当日更细致的都城格局已很难弄清楚。
下面根据考古发现结合史籍记载对国内城及周边存在的建筑作简要介绍。
1.寺庙
《三国史记》记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夏六月,秦王苻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王遣使回谢”,一般把这一年看作是高句丽接受佛教思想的起始。
同书记载,小兽林王五年(375)“春二月,始创肖门寺,以置顺道,又创弗兰寺,以置阿道。此海东佛法之始”。
由表8的现场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溶液喷1.0、0.6 mL剂量试验组对比格犬毛发喷洒消毒10 min后,对比格犬毛发表面自然菌的杀灭率分别为99.99%、99.93%,消毒效果与对照消毒剂效果相当; 在105~106 CFU/mL特定菌消毒试验中,喷1.0、0.6 mL剂量试验组对宠物源耐甲氧西林伪中间型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分别为99.99%、99.92%,消毒效果与对照消毒剂效果相当; 喷0.3 mL剂量组对自然菌和特定病原菌的杀菌率均<90%,消毒效果较差。表明按推荐方法使用,0.6~1.0 mL,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1985年,集安市印刷厂新建厂房施工时,在距地表1.4米处挖出一尊鎏金铜造像,同时出土的还有高句丽时期的红瓦及灰陶片。佛像为释迦牟尼坐像,下部原有须弥座,惜已断掉。疑此处曾为寺庙。
1.3.2 样品制备 准确称取0.5000g加工好的样品于50mL的聚四氟乙烯坩埚中,用水湿润后加入5mL HCl,放在温控电热板(120℃)上,使样品初步分解,当溶液剩大约2mL时取下冷却,加入5mL HNO3和5mL HF,2mL HClO4,调节电热板温度至180℃。待整体溶液剩余3mL左右时取下稍微冷却后再加入2mLHNO3、2mLHF和1mLHClO4。当白烟冒尽时取下冷却,用水冲洗坩埚盖和内壁,并加入1mLHNO3,温热溶解残渣,然后将溶液定容至25mL的容量瓶中,摇匀待测。同时制备空白样品。
2.王宫、衙署与民宅
史书记载高句丽有“好治宫室”的风尚,《三国志·高句丽传》载:“其俗节食,好治宫室,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祀零星、社稷。”《旧唐书·高丽传》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萁舍,惟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其俗贫穷者多,冬月皆作长坑,下然愠火以取暖。”可见是否铺瓦是区分高句丽建筑贫富、等级的重要标志。
美沙酮维持静脉药物依赖者开始HAART的时机与普通患者相同,但应注意毒品成瘾性会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故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前应充分向患者说明依从性对治疗成败的重要性,并尽量采用简单的治疗方案、固定剂量联合方案,有条件者可考虑首选含RAL或DTG的HAART方案。持续监督药物分发可有效提高依从性。另外,应注意抗病毒药物与美沙酮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于高句丽的王宫,经明确发掘且其形制比较清楚的只有丸都山城内的宫殿址,“丸都山城宫殿址依山势而建,整体东高西低,落差13米,宫殿四周以块石垒砌宫墙,现仅存基础,受地势所限,宫殿址的平面并不规则,东西两墙较平直,南北墙称斜边状,东墙长91米,西墙长96米,北墙长75米,南墙长70米,周长332米,整座宫殿为不规则四边形,南北长95.5、东西宽86.5米,面积8260.75平方米”③。宫殿址坐东朝西,由西向东分布着4层人工台基,上面共有建筑11座。
整个宫殿址建筑遗迹包括宫墙、排水系统、建筑台基、宫门、中心广场及附属设施。现在可辨清有宫门两座,均位于西宫墙上。宫殿址内排水系统较为系统,分为人工排水和自然排水两类。
理念决定行为。教师的理念是学生的起跑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固基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守“让每个学生都成才,让每个学生都成人”的教育目标,必须坚持“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理性思维,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有差异”的科学规律,切实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时时事事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每个学生的综合素养都得到发展。
关于高句丽的衙署,没有明确发现,但集安东台子建筑址和平壤安鹤宫遗址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
东台子建筑址位于集安市区东门外0.5公里的一个宽阔的平台上,1958年,吉林省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清理出四座以回廊相互连接的房址,其中一室保存完好,东西长15米、南北宽11米。地基用卵石和黄土铺垫、夯打。墙基宽1.5米-2米、深0.3米-0.5米。室中央置长方形石座,长0.8米、宽0.6米、埋入地面0.4米、高出地面0.6米。石座底下及周围铺垫的河卵石达4平方米,占室内面积的五分之一。室内靠东壁南部设灶,灶北面与烟道相通。烟道呈曲尺形,沿东壁、北壁走向,最后从房屋西北角伸出,与烟囱相接。其全长22米、宽0.7米、高0.25米,底、壁用碎瓦片铺砌,顶盖石板。一室西面隔回廊为二室,东西长15米、南北宽14米。室内靠东壁、北壁设曲尺形火炕,长11米、宽2米,同样以瓦片砌壁,石板铺面。三室位于二室北面,四室位于一室东南侧,皆只存局部。回廊础石一卵石铺垫。有学者依据一室内长方形石座结合“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祀零星、社稷”的记载,推断该遗址可能是故国壤王九年(392)春三月修建的王室社稷和宗庙。“整个Ⅰ室当系祀奉地母的社址,而Ⅰ室中央的南块长方形石座应是当年的社主”,Ⅱ室“很有可能是供奉农神—稷的地方”④。
3.民居
从“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萁舍……冬月皆作长炕,下然温火以取暖”⑤的记载看,高句丽民宅很简单、朴素,火炕是高句丽住宅的典型设置,这主要和高句丽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在一些山城中,也曾发现火炕遗址。由于高句丽民宅“以茅草萁舍”,所以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很小。
高句丽人“随山谷以为居”,王宫、官府、佛寺、神庙均为石木结构,房顶铺瓦。高句丽平壤安鹤宫,南宫、中宫、北宫依次座落在中轴线上,再以对称手法配置东西大殿,使建筑群具有协调一致和整体美。“宫室不壮丽,无以示威重。高句丽的王室骄奢淫逸,追求居所宏伟富丽,以显示王权的威严。
传感器系统:传感器是系统数据采集的必备元件,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系统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SD-50A超声波智能液位传感器,EDA9033F三相智能电参数综合测试仪,超声波流量计,定时继电器等组成传感系统。其功能是自动采集和存储并远程传输电量、管道压力、液位、电动阀、水泵电流、水泵工作状态,深井泵工作状态等数据。
高句丽人的居所建筑样式已无证可考,唯从有限的史料中可知,一般人家除正房外有大屋、小屋、小仓。房屋内设有火炕,以供冬季取暖。“立大屋,祭鬼神”,“作小屋,名胥屋”,备女婿来居住。小仓,即仓房,储粮草以备。
在795份不良反应报告表中,由医疗机构上报了670份,经营企业上报117份,本企业上报8份。患者男448例,女346例,不详1例。11份报告类型为“严重”或“新的严重”,占报告总量1.38%。逐年统计,患者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40~70岁。见表1。
4.陵墓区
在中国古代,王陵及贵族墓葬一般都在都城周边营建,高句丽更是如此,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其墓区离城市更近。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集安市分布的山城下墓区、七星山墓区、万宝汀墓区、麻线墓区、禹山墓区、下解放墓区、长川墓区,构成了以国内陆区为都时期的巨大墓葬群。高句丽墓葬分积石墓和封土墓两大类,积石墓是传统的墓葬类型,封土墓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墓葬类型,后期才为高句丽人所学用,这也体现了汉文化之传播影响力。就高句丽而言,积石墓早于封土墓。根据墓主人生前地位的不同,不同墓葬的规模、陪葬品多寡也有巨大差别。此外,墓内有无壁画也是后期区分墓主人身份差异的重要依据。高句丽的陵墓群一般选址在山坡、山脚或河谷等地段,墓葬成纵横或串联排列,这是由高句丽地区山多平地少的客观地理环境决定的其中,洞沟古墓群的范围,大抵与以国内称为都时期的京畿之地的范围重合,在东起下解放西讫麻线沟绵延约16公里、南自通沟盆地中部平原北至禹山北侧的通沟河谷和麻线沟沟谷纵深约2公里-3公里的山麓、河谷和平川中,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地分布着高句丽古墓。这些墓葬具有延续时间长、数量庞大、分布密集、类型齐全,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等,而其中的壁画墓更是我们今天研究高句丽历史文化的宝藏。
高句丽中期国都平原城与山城一都二城的复合体系,是高句丽文化和汉文化结合的典范,425年的建都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遗留下的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也构成今天世界文化遗产的主体。
[注 释]
① 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② 王绵厚:《玄菟郡的“三迁”与高句丽的“南北二道”》,《东北史地》2016年第3期。
③《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查试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按照既定研究设计和园区客流实际情况,样本人群主要包括到访游客、企业员工两大类别,其他诸如商业客户等群体数量较少不再单独统计。
④ 方启东:《集安东台子高句丽建筑址的性质与年代》,《东北历史与考古》1982年第1辑。
⑤《三国志·高句丽传》。
婚后,他们一边过着极其简朴的日常生活,一边追求着非常伟大的梦想。据说,在当时结婚的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一人一把。
责任编辑:赵 欣
[中图分类号]K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41(2016)06-0058-05
[作者简介]祝立业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吉林 长春 130033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B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