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经与刺络,,黄帝内针书上给出了36个穴位
刺经与刺络,,黄帝内针书上给出了36个穴位、18个对应关系,这里面同经穴与穴之间的连线,称之为经线。
经线与经线之间的区域,称之为络。以经线与经线之间的中心线为界,靠近某经线一侧的区域就被大致划分为该经之络。
比如,在手阳明经线(肩髃穴、曲池穴、阳溪穴)与手少阳经线(肩髎穴、天井穴、阳池穴)中间划一个分界线,靠近手阳明经的区域,就是手阳明经的络;靠近手少阳经线的区域,就是手少阳经的络。
其余经线之络的大致划分,可以此类推。人体实际经与络的分布可能不只如此简单,为方便学习理解,暂作这样的分类表述。
例如,某患者手臂疼痛不适,患处正好在手阳明或者手少阳经线上,那么同气点也可在相对应的手阳明或手少阳经线上寻找,这个就是在经刺经。
如果患处不在这两条经线上,而在两条经线之间的区域,那么就可以两条经线中间的分界线来区分。症在手阳明一侧区域,那就是手阳明之络;症在手少阳一侧区域,那就是手少阳之络。同样,用针时的同气点,也就在相对应的同气区域去寻找。这个就是在络刺络。
在经刺经、在络刺络,实际上说的是求同气的一个思路和方向。症状的表现,有的可能在经上,有的可能在络上,有的可能在常用的穴位上,有的可能在穴位附近甚至更远,求同气也应到相对应的同气区域去寻找,而不是抱着固定的穴位不放。
在那些常用穴位求同气可不可以?原理上也可以,但以这样的思路来用针,难以体现黄帝内针针法灵活的特点。病症千变万化,用针也应随机应变。
当然,在经刺经、在络刺络,并不是说症状在经、在络时,只能到对应的经或络上用针。黄帝内针的特点是同气相求,只要具备同气关系,符合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这个原则,多会取得疗效。如果再考虑阴阳倒换等方法,用针的思路会更多。
比如脚底发麻这个症状,按照在经刺经、在络刺络的要求,可以到相对应的手掌少阴经循行区域去寻找阿是穴。如果找不到阿是穴,可以在少府穴附近刺入一针,因为少府穴在这个区域就是同气区域。
但是,这一针是不是一定要很精确地刺在少府穴上呢?未必。手掌和脚掌都是上焦同气,从原理上来看,手掌区域少阴经线与络属部分的任何一个点,都可理解为相对应的同气点。
如果用针疗效不达预期,此时还可以考虑阴阳倒换。比如,可以与同在少阴经的通里穴、少海穴等进行上下倒换,也可以与太阳经的后溪穴、支正穴、小海穴等进行表里倒换。
如果不在手掌少阴经区域用针可不可以呢?那也可以。比如,直接下病上治,在手背的中渚穴、合谷穴等处用针,也会取得不错的疗效。曾经有个足跟痛的患者,在其手部阳池穴附近刺入一针,患者的不适就大大减轻了。
黄帝内针法无定法,用针都基于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这个原则,把阴阳关系辨清了,同气原理厘清了,用中这个要领掌握了,即使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般也会有解决办法。
这个网友针刺八邪八风的思路对不对?从用针方法上来讲也挺好,八邪涵盖了三阴三阳之络,对脚底发麻这样一个症状,应该有不错的效果。取八风之用,可以理解为上下倒换。
但是用针后为何会出现“没什么用”这样的情形呢?这里又涉及黄帝内针的其他一些问题,比如说导引是否到位,患者是否信任,医者是否明理,等等。
黄帝内针的确是一个易学难忘的方法,但在学习和理解针道原理的时候,也许并不是那么简单。一棵古树能够成长千年,一定有根须埋在深深的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