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傩舞

南丰傩舞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俗舞蹈。江西南丰有傩,自汉开始。南丰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故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中文名南丰傩舞始    于汉代编演节目同庆人间乐、丰收乐、开天辟地所属地区江西抚州市南丰县主要傩舞上甘傩舞、石邮傩舞

目录

1 起源

2 传承保护

3 发展演变

▪ 汉代

▪ 唐代

▪ 宋代

▪ 明代

▪ 清以后

▪ 建国后

4 现状

5 主要内容

▪ 傩神庙

▪ 傩仪

▪ 傩礼的重点

▪ 赣傩

▪ 歌舞形式

▪ 主要剧目

▪ 傩舞面具

▪ 傩文化

6 主要特点

7 上甘傩舞

▪ 上甘村介绍

▪ 傩礼的程序

▪ 奉祀傩庙建筑

▪ 傩会组织

8 石邮傩舞

▪ 石邮村介绍

▪ 简介

▪ 分类

▪ 起源

▪ 发展

起源编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傩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具有宗教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南丰傩舞有“中国古代民间舞

上甘傩舞

上甘傩舞

蹈活化石“之称。据记载,汉初,长沙王吴芮传傩于南丰西乡一带。唐开元八年(720年),南丰县治迁今所,其时颁布的《大唐开元礼》,对南丰傩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宋代是南丰傩的发展时期,宋室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京都的文化艺术,使南丰傩戏趋于成熟;明清两代,南丰傩进一步完善,清后期,受戏曲影响,”乡傩“进一步娱乐化,编演了许多新的傩舞节目。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丰已有傩班上百个,散布于各乡镇。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俗舞蹈。追本溯源,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关于“傩”的记录,殷墟甲骨

南丰上甘傩舞-搜厨

南丰上甘傩舞-搜厨

卜辞中有"寇"字,是在室内以殳(古兵器)击鬼之形。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魃"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以后《论语》、《吕氏春秋》、《周礼》都有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有关傩仪的记叙较详细。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也描写了傩仪傩舞的情形。自汉至唐,傩舞都为驱疫鬼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宋代后,傩舞增加了娱人成分,并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

传承保护编辑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傩舞(南丰跳傩研究保护中心)获得“南丰跳傩”保护单位资格 [1]  。

发展演变编辑

汉代

南丰有傩,自汉开始。据南丰西溪乡余氏重修族谱内《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辉(此文作者)尝考宋时邑志

南丰石邮傩舞-开山

南丰石邮傩舞-开山

旧本载,汉代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扎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辨记》中还引用《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傩神,熊皮四目,执戈扬盾,皆所以除疫"。可知当时"傩"是为靖妖驱疫而"舞"的。

唐代

唐承汉制,宫廷傩祭规模更大,唐玄宗颁布的《开元礼》对州县傩仪作了具体规定。在南丰,人口的迁徙促进了傩舞的发展。金砂余氏重修族谱中的《敕封清源妙道真君传》记载:唐末,余氏从饶州(今鄱阳)迁来南丰,随请清源妙道真君神迁金砂,"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率弟子十余人,蒙熊戎,饰朱衣朱裳,扬盾执戈,以祓除不祥,是则余氏之世习有傩。"

宋代

自末以后,傩仪中出现了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娱人成分渐增。宋末元初,南丰人刘镗写《观傩》诗曰:"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全诗见《文征文献卷》),详细描绘了当时傩舞剧在南丰演出情况。

明代

石邮傩舞-起傩

石邮傩舞-起傩

明代,民间傩十分活跃。石邮吴氏重修族谱中《石邮乡傩记》载:宣德年间(1426-1435)县民吴潮宗出任广东海阳县令回归故里,在石邮建立傩庙,组织傩班,井一直活动至今。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昌府志旷四时土俗大略"的"腊月"条目载:"小儿辈带面具戏舞于市,似古傩礼"。是时,傩舞已突破"索室驱疫"的傩仪范畴,形成娱人娱神的舞蹈。

清以后

自清以后,南丰傩舞有的受到其他文化的渗透,将戏剧表演.武术动作融合于傩舞表演之中,有的从传奇小说、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汲取内容创作新节目。

南丰傩舞,自汉迄今,世代相傅,历经唐、宋、元、明、清,盛行不衰。

建国后

建国后,南丰傩舞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通过多次派人挖掘、整理、研究、创新,古老艺术再展新姿。1953年,南丰傩舞曾获江西省及中南区民间艺术会演古典艺术奖。1954年县举办傩舞大会演,26个班队参加。1955年,中国戏曲研究员黄芝内等到南丰考察傩舞;而后,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秘书长盛婕一行4个深入南丰考察学习傩舞及收集资料,历时1月。1957年3月,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举行,文化部特邀南丰石邮傩舞参加;同年5月江西电影制片厂《江西新闻》摄制组为南丰傩舞摄制专辑。中央和省内专业文艺团体亦多次派人来南丰采风,以傩舞语汇成素材,创作了《和合同庆人间乐》、《丰收乐》、《开天辟地》等舞蹈节目。本县文艺工作者与民间世人挖掘整理的传统傩舞及合作编创的《蜜桔大王》、《赛车》、《拾禾穗》、《界碑》等新编傩舞,多次参加全国、大区、省、地的民间世术汇演,均获好评。1953年,廓背园、水南的傩舞及水北的和合舞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获古典艺术奖,并于当年参加中南大区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1957年,石邮傩舞,应国家文化部特邀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同年江西电影制片厂来南丰县摄制南丰傩舞专辑。1959年,新编傩舞《蜜桔大王》,被推选参加江西省第二届农村文艺观摩汇演,其中1954年春节举办的农村业余文艺汇演傩舞专场,竟有26个傩班参加。"文化大革命"时,傩面具、服装、道具被当成"四旧",全部烧毁,傩舞活动被迫停止。

现状编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丰傩舞得到迅速发展,傩仪也得到保护,为弘扬民族文化,南丰傩舞青春焕发。1985年,南丰傩班多达108个。同年,周家堡傩班世人周禾仂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为中国舞协江西分会第二届理事;从1986年以来,县文联和县文化馆联合开展傩舞普查,并于当年完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南丰傩舞资料册>的搜集整理工作,其中《开山》(石邮班)、《雷公》、《和合》、《纸钱》、《傩公傩婆》、《刘海戏蟾》、《小尼姑下山》7个节目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开同》、《金刚》、《财神》、《魁星点斗》等16个节目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抚州地区》;1989年6月桥背乡水南村成产农民傩舞艺术团;同年9月,南丰傩舞《傩风》赴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并获奖;1992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江西分会、南丰县文联和南丰县三溪乡政府联合组织的三溪乡石邮村傩舞蹈演出队,为参加"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内个戏曲、舞蹈研究专家举行专场演出,再次震动"傩坛"。中国傩戏研究会长,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先生说:"石邮傩的确是我国已知现存最古老的傩品种"。南丰傩舞已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南丰县亦被誉为"傩舞之乡"。

主要内容编辑

傩简介

傩是上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物,"是人类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使用巫术手段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索取起码的生活条件,拓展生存空间,进行两种互为关联的生产活动——物质的生产和人口的繁殖,从而展示人类早期生命的价值。"(《中国傩文化通论》)傩的生命张扬,主要体现在傩祭仪式中借助神灵的威力,驱除自然灾害(如旱、涝、火、虫等)和人体灾害(如瘟疫疾病等)。

石邮傩神庙

石邮傩神庙

傩神庙

傩神庙是众神(面具)栖息之地,也是举行傩仪的主要场所。萍乡现存17座,南丰亦存17座,其中北宋金砂

上甘村傩神殿

上甘村傩神殿

村傩神庙记载最早,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建的甘坊村傩神殿保存完好,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迁建的石邮村傩神庙民俗风味最浓,庙门石柱两边镌刻的对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概括了傩文化的特征。傩坛供奉的主神各地不一,南丰为清源真君和傩公傩婆,萍乡是唐、葛、周三将军,万载是欧阳金甲大将军,宜黄和乐安东湖村也是清源真君。为了表示对神的敬意,有的地方要定期举行"出帅"仪式,仿效权贵出行,备用銮驾仪仗,旗锣牌匾,傩轿凉伞,鼓乐吹打,前簇后拥,十分壮观。

傩仪

傩仪是傩基本形态。赣傩仪式沿袭古礼,有起傩(开箱、出洞、出案)、演傩(跳傩、跳魈、跳鬼)、驱傩(搜除、扫堂、行靖)、圆傩(封箱、封洞、收案)等基本程序。时间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元宵后几天结束(少数傩班在二月间结束)。"驱傩"是整个仪式重点,傩人戴着狰狞面具,拿着武器,在火把照耀下沿门驱疫,将危害人类的邪魅赶走。这种仪式各地表现并不相同:南丰石邮村"搜傩",开山持铁链与钟馗、小神进入各家厅堂、房间搜索,保留了古傩"索室驱疫"的原生形态特征。婺源长径村"追王",村民沿着田野小径追赶"八十大王",请其用"开山斧"在头上刮几下祛邪逐疫,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求。乐安流坑村驱疫,一边傩人装扮神灵入室搜索"行靖",一边村民打扫巷道,清理污垢,并洒上石灰和硫磺等物"行净",反映了乡民文明程度的提高。

祈求人丁繁衍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目的。唐代李倬《秦中岁时记》:"岁除日进傩,皆作鬼神状,内二老儿,其名作傩公、傩母。",这两个傩神是南丰傩的生殖崇拜神,跳傩必跳《傩公傩婆》。有的结婚人家,还要在新房中加跳一次,以求生子。道具傩崽手握红蛋,下塑阳具,平时作为喜神供在神坛上。作为生殖崇拜神的还有灌口二郎。上甘村"解傩"要跳《二郎发弓》求子仪式舞。类似的节目,宜黄神冈有《高源送子》,乐安流坑有《书生董永与七仙女》。萍乡留存的婚姻神月老和助产神金花、银花面具,明显也与求嗣有关。

傩礼的重点

保护孩子是傩礼的重点。万载跳傩时大菩萨"团将",观者抱儿携女躲进其凉伞下,以求傩神保护。宁都中村九月傩舞"禳神",村民把重阳节与小孩满月、老人做寿都放在这一天过,希望孩子寿高重九。南丰跳傩不仅有祝贺生子的"喜事傩"节目,而且有还愿、拜契、打关等为小孩避邪免灾的傩俗。石邮村傩庙"搜傩"时,男孩子都可登上神坛和傩神太子挤在一起观看,乡民说:"太子保护小孩看傩,不怕神神鬼鬼。

上甘村傩神殿-土地神像

上甘村傩神殿-土地神像

祈祷农业丰收是傩祭仪式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南丰傩神西川灌口二郎,原由农神兼水神的李冰父子衍化而来;而傩神庙中又都塑有土地神像,特别是上甘村傩庙的土地神比真人还要高大,衣袍腹前画有"白兔衔桃枝"图案。兔能多产,桃可避邪,这种象征符号表达了乡民对谷物丰收和人丁繁衍的祈祷。傩祈丰年还表现在立春日举行的迎春礼中。清《建昌府志》记载:迎春行耕籍礼后,"复有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衣彩衣,戴面具而舞。"建昌府所辖的南丰至今留存上述各类傩舞,而且首跳的"竹马"舞都是一足跳跃,有古代祈雨之舞——商羊舞"屈其一足起舞"的特征。《獭捉鲤鱼精》是根据《礼记·月令》春天物候"獭祭鱼"编创的傩舞,艺人将鲤鱼精面具画满麻点,强调它是雄性,表达了乡民春天不伤母畜的环保意识。清代萍乡也有傩舞迎春的记载。

赣傩

赣傩的驱鬼逐疫、求子祈丰的仪式后来又扩展到祈福、纳吉、求财、兴旺等多种内容。如神词赞诗中的"一愿家家庆吉,二愿夫妇均安,三愿田禾大熟,四愿猪牛兴旺,五愿五谷丰登,六愿大众千秋";"求嗣者,早生贵子";"读书者,聪明智慧,求功名早登金榜;农耕者,一籽落泥,万籽收成;做技艺者,上家相请,下家相迎;做生意者,一钱为本,万钱为利",等等。

歌舞形式

傩的仪式离不开歌舞形式和面具服饰等相关器物。为增加娱乐性,扩大群众基础,傩不断吸附其它艺术营养,丰富傩艺表现形式,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赣傩是这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上甘傩舞道具

上甘傩舞道具(3张)

傩舞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现有200多个传统节目,其中南丰90多个。仪式舞是"驱傩"时跳的舞蹈,舞者奔腾跳跃,舞姿激烈诡黠,气氛神秘而威严。娱乐舞节目众多,内容来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小说和世俗生活。由于流传年代和师承关系不同,表演风格各异,既有以写意为主,动作舒展,舞姿优雅,古傩韵味犹存的"文傩"流派,也有以写实为主,动作强烈,节奏鲜明,融合武术技巧的"武傩"流派。同一个傩班中,又因节目内容不同,表演各有特色。

主要剧目

赣傩各地英雄神将节目甚多,如《头阵》、《太子》、《三将军》、《二王对锏》、《十二对大刀》、《先锋》、《绿品》、《杨帅》、《上关下关比武》、《关公战颜良》、《张飞祭枪》、《孙权打子烈》、《天兵地将赌刀》、《打钺斧》、《矛吒钻》、《滚团牌》等等。赣傩也有不少傩戏节目,如婺源的舞剧《舞花》,表演秦二世胡亥为争皇位毒死兄长扶苏的历史故事,由《夜叉打旗》、《元帅操兵》、《丞相送酒》、《太子归天》等几个节目组成,场面壮观,气势磅礴。万载的开口傩《花关索与鲍三娘》,表演花鲍对阵相爱的民间故事,二人对唱内容,与明成化本《说唱词话》中的《花关索传》大体相同。广昌的孟戏演唱孟姜女的传奇故事,具有南戏印迹,原戴面具表演,又有傩戏特征。

傩舞面具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 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

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赣傩现存面具约400多种3000多个。萍乡傩面的古朴浑厚,婺源傩面的夸张奇异,南丰傩面的色彩亮丽,可谓赣傩面具三大特色。南丰现存傩面120多种2300多个,神鬼人兽,造型各异。以开山面具最有特色,人兽合一,狰狞凶悍,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剑鬓和青铜镜等意象符号造型,反映了传说中以蚩尤为方相的傩文化演变痕迹。傩面具的材料原有铜制,后多为樟木或杨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现了新老民间艺人的精湛工艺和民族的审美情趣。有的傩班面具雕刻后,还要举行开光仪式,使其充满神灵之气。

傩文化

傩乐、傩服、傩具是赣傩文化的重要内容,形制不一,各有特色,而南丰更为丰富多彩:从伴奏音乐说,傩仪音乐保留了"以乐通神"、"击鼓逐疫"、"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傩舞音乐则吸收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有很大发展,除了锣鼓伴奏外,还有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形式,有几十个曲牌可供选择,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从

傩舞服饰说,一方面传承了古傩"赤帻"(红头巾)、"朱裳"(红裙子)、"绿鞲衣"(绿袖套)旧制,一方面又发展了宋傩"绣画色衣"的特色,有红花衣裳制、红袍马甲制、花衫红裤制、戌服披甲制、戏曲服饰制等多种样式。从傩事器具说,有兵器军具、法事器具、灯烛炮仗、食物供品、生活用具五大类上百种,既延伸了古傩武装驱疫道具,又体现了古代文明礼制,更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此外,各地的傩俗和傩的民间传说、故事、神词、赞诗、喜歌、吉语、楹联、题匾、灵符、咒语,同样是赣傩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主要特点编辑

南丰傩舞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儒道释文化因子

南丰傩舞吸收了儒道释文化因子。一是吸收了它们的神灵体系,壮大了傩坛威力。赣傩神(面具)有紫微大帝、太白金星、真武大帝、八仙、刘海、张天师、马(灵官)赵(朗)关(公)温(琼)四天将、六丁六甲等道

石邮傩舞-大伯二伯

石邮傩舞-大伯二伯

教神仙和护法神将,也有如来佛、弥勒佛、观音、金刚、阎罗、目连、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哼哈二将等佛教菩萨和护法神;还有韩擒、寇准、范仲淹、包拯、秦叔宝、尉迟恭、华佗、孙思邈等儒家人物和英雄神将。二是借用它们的礼仪制度,丰富自己的驱鬼逐疫仪式,如赣傩中的道教斋醮仪式和符 咒语,南丰傩中的儒家行为规范和礼仪乐制。三是表达它们的思想内容,扩展傩舞傩戏的娱乐功能,如赣傩中道教神 驱邪斩妖节目和道家五行观念,释家普求众生的节目和因果报应思想,儒家读书入仕的节目和"神道设教"思想等。赣傩兼收并蓄,有多元宗教文化特色。

上古神话传说

南丰傩舞融合了上古神话传说。有的神话直接与傩有关,如颛顼时傩以驱疫鬼之子神话、神荼郁垒缚鬼饲虎神话、黄帝杀蚩尤以其形厌邪魅神话、黄帝以次妃嫫母为方相护丧神话等。有的神话节目反映了上古人类与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如赣傩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神话、《后羿射日》的羿射十日神话、《傩公傩婆》的伏羲女娲创生神话、《二郎发弓》的高 求子神话、《跳白 》的白泽神兽言鬼神之事神话、《跳判》的钟馗不同来历神话、灌口二郎神部将《解傩》逐疫的李冰治水神话,以及《猴子悬梁》、《猢狲与蟾》、《捉猿精》、《孙悟空》反映的猿猴图腾神话等等。赣傩中的神话传说,折射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影像。

石邮傩舞

石邮傩舞

戏剧发生和发展因素

南丰傩舞蕴含了戏剧发生和发展因素。宋代朱熹说过:"傩虽古礼而近于戏。"在南丰,南宋不仅有《观傩》诗描写的早期傩戏演出,还有迄今为止最早移植"永嘉戏曲"的记载;南丰宋代传入的清源真君傩神,是明代汤显祖记载的宜黄戏神;南丰广泛流行的傩舞与新田孟戏,与广昌明代流传的孟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赣地开新戏台仪式,吸收了赣傩祭祀仪式;地方戏演出前的《加官》、《魁星》、《灵官》,分明来自傩舞;赣傩的《目连救母》、《古城会》、《天门阵》、《水漫金山》等节目,又引自戏曲或木偶戏。这些,为傩戏艺术研究提供了鲜活材料。

中国民俗文化

南丰傩舞吸附了中国民俗文化。乡傩与民俗结合形成傩俗。赣傩习俗包括物质傩俗、社会傩俗、精神傩俗等多种文化事象,如傩庙装饰、宅院驱邪、傩服求子、傩饭禳灾、傩名辟疫、傩舞祝寿、傩事禁忌、方相送丧等等。赣傩多在春节期间活动,民俗文化更浓。在南丰,上百个傩班出坊跳傩,送福迎祥,娱神娱人,联络族众,和谐邻里。元宵前后,乡民又将傩舞、傩仪与戏曲演出、灯彩游艺、民俗礼仪等结合起来,纵情欢愉,宣泄情

上甘傩舞-叠罗汉

上甘傩舞-叠罗汉

感,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南丰傩舞还创造了自己的传承体系。乡傩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参与者都是农民,仅南丰就有3000多农民艺人,按各村情况组成族傩班、村社班、私家班。弟子不限,既有5人一班,也有24人一班,大家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为首者或按资升迁,或众人推选,或抓阄确定,有大伯、正印、头首、坐案、老座、傩长等称呼。管理方法因地制宜,有族姓世袭、轮流负责、共同参与等多种形式。 [2]

上甘傩舞编辑

上甘村介绍

上甘村距白舍镇约17.5公里,与三溪乡仅隔一座鸡月岭,徒步10公里。村落依山而建,地势向南平坦开阔。村外有一条溪水,因其走向如“了”字,名为“了溪”。村中有《了溪甘氏族谱》,原谱大部分在文革时散佚、烧毁,1996年重修,将所剩部分合订成一本。

据《了溪甘氏族谱》记载:唐朝元和(812-815)年间,甘氏第三世祖甘子如(始祖甘令安长子甘明之子,生于790年)“由竹舍村即50都中塘迁居了溪冢上南园辟荒为址,即今甘坊之仙军台下是也”。自此,甘氏揭开了上甘创业的序幕,并建村立寨,繁衍生息,把一个陌生而又蛮荒的地方变成了子孙赖以生存的家园,迄今,1200年之悠久历史。

这里因坐落于了水(今为甘坊水)西侧,故唐时称名了溪;宋代后期,随着村落的扩大和人口的发展,易名为甘坊;元代,因别于下甘坊,又易名为上甘坊,简称上甘至今。自古以来,这里曾是耆、都、乡(保联)、区、村等行政所在地。

上甘傩舞-独舞-开山

上甘傩舞-独舞-开山

上甘傩舞是南丰延续时间最长的傩村之一,因傩神秘,故称“神傩”,其实它属《周礼》记载的民众可以参

加的冬季“大傩”之礼。因其流传民间。亦属“乡傩”,主要仪式是“索室驱疫”。东汉王充《论衡·解除》曰:“岁终事毕,驱逐疫鬼,因以送陈、迎新、纳吉也。”这种功利目的是上甘傩礼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傩礼的程序

上甘傩礼每年农历正月举行一次,基本结构程序是起傩一演傩一解傩—安座四段式。正月初一上午“起傩”,全体傩班弟子到傩神殿集中,从神坛阁楼上放下面具,搬上神坛,依次“安座”。正印与弟子穿好红袍,点烛焚香,请神卜筶后,搬下面具奏乐出殿,再到各寺观坛庙参神。从初一上午至十四日是“跳傩”时间,娱乐村民,祈福送吉,

上甘傩舞-起傩仪式

上甘傩舞-起傩仪式

了还心愿。旧时先到六房总祠跳,各房给一元光洋作赏钱,谓之“发傩”,然后正印和偏印各领一班弟子到邻村各家跳“户口傩”。初七后,偏印率一班弟子出坊跳傩,以增加收入;正印率一班弟子留在本坊,为结婚与生子人家

跳“喜事傩”和为许过愿的人家跳“愿心傩”,都有赏钱。十三和十四日跳“常规傩”,无赏钱。不同名目的傩有不同的傩舞节目安排。正月十六至十八日“解傩”,十六日和十七日家中“解傩”,白天进行,沿门逐疫;十八日傩殿“解傩”,晚上进行,有清坛、催神、插路香、演傩、搜傩、解迁、辞神、送神、班师、喝彩、拜年、吃鬼仔饭等程序。十九日上午“安座”,弟子聚餐,有关人员参加,祝贺傩事圆满结束。

奉祀傩庙建筑

傩神庙是神灵栖息之地,也是举行傩仪的主要场所,上甘称傩神殿,位于村旁后龙山下,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面积约90平方米,殿内一厅六柱,厅中上面为八角藻井,下方有天井,上方左侧塑土地神像,右侧放“历代传法启教演傩先师之位”牌位,正中上方有四层神坛,供奉傩神清源妙道真君坐像,他年轻英俊,穿袒臂战袍,左手

按腰带,右手握圣筶。座前有两尊千里眼和顺风耳木雕立像。元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载: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道士弟子,任隋朝嘉洲太守,26岁时持刃入水斩蛟,为民除害。后弃官隐去。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俗称“灌口二郎”,年因神助平乱,太宗封其为神勇大将军,真宗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赵昱是道教捧出来的二郎神,原由李冰父子治水神话衍化而来,宋代流传广,南丰紫宵镇黄砂村傩神庙供奉的灌口二郎神

也是此时“请”来的。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道:“六月二十四日,川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至今上甘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要请戏班演戏,为傩神清源真君过生日,戏台建在傩神殿对面,中间有雨蓬相连。可容纳千余名观众看戏。最盛时做戏十夜。全堡

30多尊菩萨都搬到傩神殿陪“傩神老爷”看戏,俗称“老王会”二十四日上午,全部弟子在傩神殿集中,摆上寿面。点香焚烛,为清源真君拜寿,然后吃餐寿面。此傩神后来成为戏神。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写过《宜黄戏神清源师庙记》,傩戏同源,互为影响,深入研究南丰傩和宜黄戏,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迪。

傩会组织

上甘大傩也是以傩神殿为依托来进行傩事活动的。24名弟子中,以甘姓弟子为主,杂姓弟子参与,由正印一人和偏印(又称副印)一人为首负责。正印是傩仪的主持人和傩舞的组织者,偏印是协助者。正印或偏印去世后,由一位进班最早的弟子递补。据文革后上甘傩班传抄的“请神科仪”记载,内中“法传启教历代宗师”23名正印名单中,前列3位邹姓师公,后列20位甘氏师公夫,可知原来傩班由邹氏组建,后由甘姓控制。甘氏师公夫多小名,且同名同字者多,查《甘氏族谱》,甘氏第三任正印甘为桥(字友松),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生,乾隆五十

二年(1787)殁。往前推算,第一位甘姓师公甘焕伯生活在清代初期。而邹姓第一任师公邹普祥因缺《邹氏族谱》世系名册查对,生活年代不能确定。若邹姓师公只此三位,那么那份正印名单也只是清初傩班恢复或重组时的记录。

上甘大傩虽不是甘氏族傩,但甘氏控制后,甘氏家族常给予资助,拨给傩神殿11担谷田(合2.7亩),收取租谷作为傩殿开支。

石邮傩舞编辑

石邮村介绍

石邮村位于南丰县中部,属三溪乡管辖,距县城12公里,距三溪乡乡政府7.5公里,毗邻河坡、饶舍、塘子窠等村,交通较为便捷。石邮村地势东西开阔、平坦,南北依山,山中溪涧汇成小河,自西向东流经村南,汇入抚河支流——盱江。

简介

傩舞又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原本是一种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古代祈福禳灾仪式,历经漫长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成为民间舞蹈。它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

石邮傩舞

石邮傩舞

示安庆的娱神舞蹈。与大多数乡村不同的是,石邮村的傩舞班是归属于吴氏家族的“家产”。该傩舞班自明代传入石邮村以来,他们的傩舞只为村中的吴姓服务,吴氏家族对傩舞班的管理异常严格,绝不允许出村为外姓人服务。正是因为石邮村这种独特的管理制度,使得其他文化对它的冲击几乎为零。时至今日,村民依然保持着对傩神的供奉,也直接保证了“跳傩”风俗的延续。

分类

石邮傩舞总体上可分为起傩、跳傩、搜傩、圆傩四部分。由“大伯”率领7名弟子在傩神庙内点烛燃香,举行简短庄严的“起傩”仪式,巡礼参神后才演出。跳傩是整个过程中时间持续最长、活动也最多的,其寓意在于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而搜傩是傩舞表演的高潮,场面威武而具有神秘感,由“开山”“钟馗”“小鬼”到村内各家各户“驱邪逐疫”,据说远古时搜傩代表辟邪去鬼的寓意。圆傩则仍由“大伯”率领,非常虔诚地长时间跪卧台前,谢过傩神,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石邮傩舞

石邮傩舞

起源

追本溯源,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关于“傩”的记录,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寇"字,是在室内以殳(古兵器)击鬼之形。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魃"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以后《论语》、《吕氏春秋》、《周礼》都有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有关傩仪的记叙较详细。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也描写了傩仪傩舞的情形。自汉至唐,傩舞都为驱疫鬼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宋代后,傩舞增加了娱人成分,并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南丰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故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南丰有傩,自汉开始。据南丰西溪乡余氏重修族谱内《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辉(此文作者)尝考宋时邑志旧本载,汉代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扎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辨记》中还引用《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傩神,熊皮四目,执戈扬盾,皆所以除疫”。可知当时“傩”是为靖妖驱疫而“舞”的。

唐承汉制,宫廷傩祭规模更大,唐玄宗颁布的《开元礼》对州县傩仪作了具体规定。在南丰,人口的迁徙促进了傩舞的发展。金砂余氏重修族谱中的《敕封清源妙道真君传》记载:唐末,余氏从饶州(今鄱阳)迁来南丰,随请清源妙道真君神迁金砂,"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率弟子十余人,蒙熊戎,饰朱衣朱裳,扬盾执戈,以祓除不祥,是则余氏之世习有傩。"

自末以后,傩仪中出现了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娱人成分渐增。宋末元初,南丰人刘镗写《观傩》诗曰:"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全诗见《文征文献卷》),详细描绘了当时傩舞剧在南丰演出情况。

明代,民间傩十分活跃。石邮吴氏重修族谱中《石邮乡傩记》载:宣德年间(1426-1435)县民吴潮宗出任广东海阳县令回归故里,在石邮建立傩庙,组织傩班,井一直活动至今。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昌府志旷四时土俗大略"的"腊月"条目载:"小儿辈带面具戏舞于市,似古傩礼"。是时,傩舞已突破"索室驱疫"的傩仪范畴,形成娱人娱神的舞蹈。

自清以后,南丰傩舞有的受到其他文化的渗透,将戏剧表演.武术动作融合于傩舞表演之中,有的从传奇小说、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汲取内容创作新节目。南丰傩舞,自汉迄今,世代相傅,历经唐、宋、元、明、清,盛行不衰。

建国后,通过多次派人挖掘、整理、研究、创新,古老艺术再展新姿。1959年,新编傩舞《蜜桔大王》,被推选参加江西省第二届农村文艺观摩汇演,其中1954年春节举办的农村业余文艺汇演傩舞专场,竟有26个傩班参加。"文化大革命"时,傩面具、服装、道具被当成"四旧",全部烧毁,傩舞活动被迫停止。

发展

近几年来,南丰傩舞得到迅速发展,傩仪也得到保护,为弘扬民族文化,南丰傩舞青春焕发。1985年,南丰傩班多达108个。同年,周家堡傩班世人周禾仂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为中国舞协江西分会第二届理事;从1986年以来,县文联和县文化馆联合开展傩舞普查,并于当年完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南丰傩舞资料册>的搜集整理工作,其中《开山》(石邮班)、《雷公》、《和合》、《纸钱》、《傩公傩婆》、《刘海戏蟾》、《小尼姑下山》7个节目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开同》、《金刚》、《财神》、《魁星点斗》等16个节目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抚州地区》;南丰傩舞已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南丰县亦被誉为"傩舞之乡"。

一、六安余学铭

(0)

相关推荐

  • 石邮傩神庙

    石邮傩神庙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邮村距南丰县城约30公里,是一个有近2000人的以吴姓家族为主的自然村,村边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明代傩神庙.据考证,这也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远的傩神庙. 石邮村傩神庙位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敬奉的万载开口傩

    开口傩<团将> 欧阳金甲大将军 开山 万载开口傩在当地民间俗称"跳魈",亦称"搬案".开口傩在万载县已有很长的历史,元末明初时就有跳傩活动.当地人信 ...

  • 古老而神秘的祭祀文化

    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大自然对先民来说,是幻化无常,神秘莫测的,使他们想到周围世界扑朔迷离,认为到处充满 ...

  • 傩舞祭 ——王鹏

    傩舞祭 --王鹏 傩,特别生僻的字眼.在我们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却是常见的一种祭祀.将傩与舞蹈结和起来的傩舞,成为我们这里的人们历代祭祀神灵,祈祷平安的方式. 在这之前,我曾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 ...

  • 婺源梦里老家,非遗傩舞表演见识过吗

    在江西婺源梦里老家演艺小镇,每天都会上演一场非遗表演"傩舞",它是古徽州地区的一项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 探访秋口长径村傩舞

                                  (汪稳生 图文) 刚过完年,大年初二,并迫不及待地要去长径拍傩舞,早上六点就起床,洗漱完毕弄吃的已近7时,骑上单车就出发了.天冷,零下2度, ...

  • 《福建泰宁·神秀山村·远古傩舞》

                   尚昌平/摄      安德列/诗 <福建泰宁·灵秀山村·远古傩舞> 尚昌平/摄 安德列/诗 冷艳的丹霞山 纵横的河流 苍郁的森林 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 这就是福 ...

  • 婺源傩舞

    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 是一种古代的宗教舞蹈.源于原始巫舞,一种驱鬼逐疫的祭仪时跳的舞,又称舞鬼戏. 明嘉靖壬戌年进士程义春,是秋口长径人,他任陕西苑马寺郎时,从当 ...

  • 一面《明镜子》,一种即将消亡和转化的傩舞文化 | Aotuwomen 第二十期

    今年三月的福建培田之行收获满满,在新亚洲影志工作坊我认识了一群年轻的创作者,并且和其中的一员Tina搭档,带着作品<奇怪的鱼>,入围了新鲜提案和CCDF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而在同期举行的& ...

  • 万载古城除了独特的祠堂建筑群,还有精彩的得胜鼓和傩舞表演

    说起江西宜春的万载古城, 大家都知道, 这里是一个多姓氏祠堂建筑群, 更是赣派建筑的杰出代表. 其实,还有很多人不知道, 万载古城除了建筑独特之外, 还有很多的特色民俗和地方文化, 这里的旅游体验可谓 ...

  • 【兰溪非遗】百步岩村有傩舞

    百步岩村有傩舞 百步岩村位于黄店镇政府驻地北面7500米.村民委员会驻百步岩得名.百步岩原名百步岭,清朝中期改称百步岩.因村地形象台级形,外出下坡台级有70余步,俗称百步.地属山区.村呈台形,区域面积 ...

  • 【兰溪非遗】黄店百步岩村傩舞

    黄店百步岩村傩舞 "傩",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的皇帝时代,完善于周礼旧制."傩仪"是古代朝野间执戈扬盾,乐舞娱神"祀兵誓师"."封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