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难为你了

文:聂传安


讲作文时,我常说的一句话是“情节可以虚构,细节必须真实”。

本无此事但说有此事,虚构也,小说常用之法。既说此事,那与此事相关的种种细节必合某种逻辑,经得起推敲,真实也。如诸多小说都仿佛是生活的再现。

学生喜欢前半句,没事爱虚构;但常常搞不定后半句,于是文章时有漏洞,令人啼笑皆非。如写深更半夜自己生病,母亲背去医院。明无此事,但为了写出母爱,虚构也罢,老师也懒得说,但你至少把细节写真啊。你写母亲背你时满脸的汗水,焦灼的眼光,痛苦的表情,就像是真的一样,可是却忘记了自己因病而头晕脑胀,此时正伏在妈妈背上!你妈妈脸上的一切你是咋看到的?莫非你的脖子如长颈鹿般长,可以往前伸伸伸,伸得长长的,然后还能把头扭过来,来仔细端详你娘的脸,并发出“妈妈,你好伟大哟”的赞美?

上面的话我在课上都讲过,在他们大笑之余希望他们有意识到细节的真实的重要性,否则会贻笑大方。但笑笑容易做起来难。这不,月考中就出现了又让我们忍不住要笑笑的文章。

月考作文题目就是《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

经典是具有权威性和挑战性的,是作者思考许久才创作出来的创世之作。阅读经典就可以看见我们真实的面孔,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教我们如何树立自信心,拒绝平庸……(此段是对作文提示语的稍加改写。能改写提示语,已经比直接照搬提示语有进步了,虽说老师一直说不要这般引用提示语。)

有一次,我和小李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李走得此我快一点。但因为我们家在郊区那边,所以为了图方便,我们俩个就经常穿过一座大山。所以原来一小时的车程,就被我们走到了剩下半小时的车程。(开始瞎编了。孩子随笔“一座大山”“一小时的车程”,丝毫不去考虑穿过“大山”对上学者带来的痛苦(居然还是“经常”),也不去考虑“一小时车程”“半小时车程”到底有多远,步行要走多久……这真是写字的孩子不怕路远,也不怕脚痛啊!)

这一次,我们依旧走着大山之中。突然,小李比我快了两步,只听见“呯”的一声,小李就掉进了一口井里。(大山之中的放学路上居然有一口井……小李比“我”快了两步才掉进去的,假如是“我”快了两步……天哪,不敢想像了)。

当时是冬天,我心想,如果不及时救援,小李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啊!我当机立断,想起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这水井毕竟不是缸。(掉水井与掉水缸,似乎差别十万八千里,为何还由此而想到司马光?司马光至少是个文人,至少与“经典”沾边……作文题目啊……可见小作者即使在胡思乱想,但大方向还是明确的。)我又想起了孙悟空用金箍棒把猪八戒从井里捞了上来的故事,可我毕竟也不是孙悟空。(继续与“经典”沾沾……)

可我忽然然想到可以找一根绳子。可这里也没有绳子啊!我绝望地抬头一看,发现了树上有几根藤蔓。我赶忙跳起来抓住一条藤蔓,并把它们给捆在一起,把藤蔓放了下去,却又发现,这藤蔓不知会不会断呢。可我当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把滕蔓放了下去,却迟迟还见回应。我往下一看,发现小李已经昏了过去。(此段写得很具体。但细读之,似乎发现这藤蔓不知道到底是咋捆的咋放下去的。)

我急忙地在井旁边来回走动,泪珠不断地从我眼中掉落。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办法,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在树中做了个安全绳,把自己套住,然后去找师兄孙悟空去了。想到这里,我也把藤蔓套在自己身上和绑在树上,跳下井里把小李给救出来。(猪八戒把自己套住后可以找师兄,“我”就可以把自己绑在树上再跳下井里救小李……孩子,你到底是咋做到的?)

阅读经典就是好,可以告诉你许许多多的办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本正经地点题,收束全文,让人忍俊不禁。)

孩子的文章不再揶揄,但类似的文章不乏其人。

细节的失实不仅是眼力问题,更多的是对写作的情感问题。不爱它,无所谓,很随意,所以写作时无心而信手,显得很不庄重。

只有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去喜欢语文、喜欢写作,把语文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游戏之心自然消失。

正如对着你最爱的人,你眼睛里全是真诚。

而让孩子们喜欢语文,则是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