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对“学习”中医真的很重要吗?聊一聊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
禅宗不立文字的原因,是因为文字本身能遮蔽自性的直觉,这种遮蔽作用在两种文字的转化之中会更加明显,尤其是在产生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之下的毫无通约性可言的医学之间……为什么在文字未出现之前会有那么多得道真人?假如读经典才是得道唯一途径,你让写经典的人如何想?其实很多书给你提供的不是捷径,而是思想的牢笼,主要是让你重新掉进作者设计的另外一个陷阱罢了。没事多睡觉,无事少读书……
我为什么对文字(语言)的作用如此贬低?最初得从对中西医差别的思考开始,都知道中医看病是不需要仪器的,而西医则必须依赖各种仪器。
提升到哲学的层面审视这种现象的差异,也就是说两者的主客交互的模式不同,中国传统的哲学是主客一体的交互模式,也就是人和自然直接打交道,而不依赖中间工具。而脱胎西方哲学的西医学是主客分离的交互模式,也就是人需要通过中间工具和自然间接打交道。
而主客交互行为又可以分为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实践层面两者的差异也应该必然会映射到思维层面。那思维层面两者的差异如何体现的呢?
拿疾病的诊断环节说明,西医需要先抽取人体(客体)各种变量,然后以符号数字的形式来进行判断分析(这里关键在于这些符号数字是主观产物,而非客观存在)。而中医不论是脉诊还是面诊,是直接观察人体(客体)本身,然后以人体本身呈现出来的现象进行判断分析(这里的关键在于中医分析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现象,而非主观创造的数字符号)。也就是说在思维层面上,西方医学必须借助第三方符号(数字,文字等),而中医则是主体直接认识客体。
我们将上述结论延伸到中医的“学习”行为上(请注意为什么将学习这个词汇加了引号?西医才需要学习,中医需要的是“悟”)进行类推可得出如下结论:基于主客一体的认识论的这个前提,真正的中医“知识”应该是人和自然直接交互的过程中“体悟”获得的,而这个过程并不需要文字(语言、符号、数字……)的参与。
上述结论可能过于抽象,那么大家可以思考如下问题对此理解:为什么候鸟迁徙的时候,它们不看历书,也不看钟表,就能那么精确的感知到季节和气候变化?植物不看历书也不看钟表,它们是怎么精确感知到季节和气候变化,在那样准确的时间节点,开始发芽开花的呢?
推演到整个大自然,到处都是这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最开始的人类,和其他的万物一样,都是和天地之气相通的,万物一体,人本能的就能感受到气的变化,而我们古老的中医就是这样诞生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