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旧文档--来一杯咖啡

来一杯咖啡

——阅读陈丹燕

  读完北岛和胡因梦之后,陈丹燕是一种安慰、一次抚摸、一缕轻风、一杯咖啡。

  北岛与胡因梦将人生的真相揭开来,没有一丝的掩饰,没有躲闪,没有勇气的心灵不能面对,鼓足了勇气的心灵不忍面对。

  而陈丹燕,仿佛是一只轻柔的手,就这么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伤口,让我们麻醉于小资的生活里,小小的情调、小小的享受、小小的安慰,如一杯醇香四溢的咖啡,加上一点糖,喝上一小口,满口生香,随之忘掉人生的痛与真实。

  我们需要陈丹燕。

  《今晚去哪里》,她背着行囊,独自走在欧洲各国的小巷里,敲开一扇又一扇房门,坐在铺着碎花桌布的小桌前,鲜花点缀的厨房,和一位爱好美食的主妇一起,品尝新鲜出炉的糕点,或者是一顿终生难忘的晚餐,或者是一份精美温热的早点;然后有一张舒适的小床,年复一年,等在那里,等待着来自东南西北的梦中穿行人,期待着一次又一次的邂逅……

《木已成舟》,她穿行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与伟大的心灵一次次地相对,发出细微的声音,她以自己小小的心愿,探问不同时空的巨人,那么柔和、小心,她愿意平等地看待他们,没有分别。她其实是穿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与人性中最精华最美好最丰富最博大的部分对话,所以她感到安慰,并且安慰了我们。

无论她是写上海,还是写欧洲,她那颗悲天悯人的心体味世间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个因“上海三部曲”赢得“小资教母”美誉的“海派”女作家,她温糯而干净的文字风味,对于都市与高雅艺术旷日持久的迷恋,对于人类悲凉处切入骨髓的怜悯,都成就了她眼中淡淡烟色下厚重而灵动的欧洲。

有人说,在陈丹燕心里,欧洲是她的精神故乡:法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波兰……,而艺术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米开朗琪罗、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凡高、莫奈、塞尚、雷诺阿、提香、普契尼、柴可夫斯基、莫扎特、歌德、但丁、弗洛伊德……,是她的精神父母,她不断地解读、品味、暇想、沉迷:“原来一个人的信仰可以是这样的明丽甜美,而一颗有信仰的心可以是这样沉静温柔。”

博物馆、小旅馆、咖啡馆、车站、墓地,一幅画、一座雕塑、一段楼梯、一扇窗户、一句话、一个姿势、一种神色、一缕气息……与各个文化地标,与各个细节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乡的风土人情,异国的历史、艺术,陈丹燕边走边写,留下一本本细腻心思下的旅行记录。这些文字如一缕轻风,吹向那一颗颗寻求安静与忍耐的心里,

“秋天的魏玛,是一个被金色的橡树团团围住的小城,满城都是落叶湿润而森然的香。刚进老城,就看到李斯特曾经住过的房子在街角上,然后又看到旧市场上巴赫住过的地方,穿过市场就是歌德的好友席勒的家,那是一栋黄色的老房子,席勒在那里去世。在施泊林咖啡馆那里拐弯,就看到一个绿色铸铁的喷泉后,有一排三层楼的老房子,就在白天鹅饭店的边上,那就是歌德的家了。”

有书评说:“她小心翼翼地,像在记录初恋,用一支慢华尔兹式踢踏流转的笔,和华尔兹长长裙裾上蕾丝般绮美细密的心思,一点一点写下轻倩地敲打着心室的每一卷清晨的波浪,有时候会有一抹佻皮地跳出来,清澈地直溅到你脸上。”

“陈丹燕的欧洲”,那是我们心中渴望的宁静与优雅,还有安全,没有一丝争斗与烟火。

她说:“有时我要长风万里,有时我要归于内心,有时我要抹去自己身上所有身份的痕迹,就渴望当一个透明的人,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

《咖啡苦不苦》,不苦!咖啡那一点点苦涩、一点点甜蜜、一点点醇香、一点点绵厚正可以疗治生活的疼痛,那滋味在嘴里久久停留,香气弥漫开来,从鼻孔飘到心里,令人忘掉人生的痛与真实。

(2007年7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