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个新系列,替观众老爷读书,大概分几期把垂体及垂体瘤的MRI影像啃完,每一期干货大概千字文,原则是:不耽误大家刷抖音、追剧/番、吃鸡、打王者农药...'
正常垂体在成年人里是形态各异的,主要与垂体前叶相关。而垂体前叶的形态和信号差异主要与年龄和性别相关。在成年人中,垂体前叶在MRI上信号比较均一,信号强度在T1W上与颞叶白质相近。但在婴幼儿上,垂体前叶有着差异性的变化。
出生5天的新生儿前叶信号强度和后叶类似,在T1w上都是高信号;出生12天时,前叶信号仍高,但可以看出与垂体后叶的差异;到7周时,前叶信号进一步降低,但仍存在相对高信号;到21个月时,垂体前、后叶信号趋于成年人化。
同样对青春期的男、女生,垂体前叶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
7岁男孩的垂体与出生21月的幼儿几乎无异。但15岁女孩的垂体前叶明显增大。
1.在看垂体MRI影像时,蝶鞍的大小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垂体大小的判断,对于小蝶鞍来说,正常垂体可能都放不下,会突出垂体窝,让我们觉得垂体增大了,反之亦然!新生儿从出生到2个月大,垂体一般会大一些,圆一些,两个月之后,垂体会变小、扁平一些。
2.在判断垂体前叶信号强弱时,也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新生儿出生后到2个月大,垂体前叶的T1w信号一般是高信号,这可能与垂体前叶分泌和储存激素蛋白的活动强度相关。2个月后,信号基本与脑干相同,脑干和颞叶白质信号可用作前叶信号参考。垂体后叶从出生到成年,T1W上一直都是高信号。
3.对于成年男性,垂体高度一般不会超过7mm,超过7mm需要警惕;而50岁以下的女性,垂体高度可以到8-10mm,形态更圆。
4.注射钆剂增强扫描,T1+CE影像上,垂体前叶会被均匀强化。正常情况下,从矢状位看,垂体柄的上端要粗一些,下端要细一些,类似也给“漏斗”。如果垂体柄上下一样粗,成为“管状”,需要警惕垂体柄异常。一般情况下,在轴位上,垂体柄直径约3mm。但在一些情况下,比如三脑室底漏斗隐窝扩大,也会导致垂体柄变大。值得注意是,垂体柄的位置并不是垂直下行的,常常会有一些歪斜。所以,垂体柄的偏移并不能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直接证据T1W上正常垂体相关结构;T1W+CE增强扫描,垂体前叶及垂体柄均有强化垂体后叶在T1W上成高信号,公认的原因是:垂体后叶储存着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因为在中枢性尿崩患者身上,垂体后叶的信号是不增强的。但也有学者认为后叶高信号可能与神经垂体细胞内脂肪(lipidic droplets)、磷酸酯(phospholipids)、抗利尿激素颗粒(ADH granules)相关,目前这一问题仍没有证据确凿的解释。垂体后叶的形态往往不是规则的,通过T1W+脂肪抑制可以看清楚垂体后叶的形态,大部分后叶向前突出。脂肪抑制能更好的判断后叶形态;后叶的位置有时也会发生移位,偏向一侧。血浆渗透压也会影响后叶信号的强度。在一些高龄老人身上,后叶会出现信号下降和不均匀,同样是情况也会发生在孕妇、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和严重糖尿病患者身上。
在没有注射钆剂增强显影时,颈内动脉(ICA)在T1和T2上因“流空效应”(flow void)而呈现低信号。除了ICA,海绵窦内充满了静脉血和神经。海绵窦内的神经一般呈现低信号,在T2W上,神经鞘内有脑脊液,与神经走行伴随,在海绵窦上部往往可以找到动眼神经。注射钆剂增强后,自旋回波T1W是不会增强显示ICA的 ,但能强化显示海绵窦及其硬膜。在高分辨自旋回波T1W 和快速回波T2W上,能看到Meckel's囊及其内部的神经结构。
高分辨快速回波T2W像,冠状位靠近Meckel's后部,可以看到囊内高信号的脑脊液和其中走行的三叉神经,下方是低信号的三叉神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