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三字经》笔记(十七)
秦穆公非常爱才,首创客卿制度,用五张黑公羊皮换来百里奚,百里奚又引荐蹇叔,分别任命大夫和上大夫,于是秦国大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秦晋之好后,穆公更加意气风发,彼时国家间格局已变,以前的“朋友加兄弟”也怒目相向了。
公元前628年,郑国、晋国的国君不约而同地去逝,穆公就想攻打郑国。12月份,他不听百里奚和蹇叔的劝告,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出征,越过晋国去攻打郑国。
春天来了,又到了动物交配的季节。郑国牛贩子弦高赶着牛要去贩卖,途中遇见进犯的秦国大军,弦高就直接去见秦国三帅,声称奉命前来送牛犒赏三军,把本来要挣钱的商品当国礼交给他们。
三位将领得知郑国已经知晓自己的袭击,就认为已经失去了突袭的意义,决定班师还朝,郑国的危机在中途被一个牛贩子轻易化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军浩浩荡荡,来往都要经过晋国,晋国的新任国君是晋襄公,早就忘记了昔日秦晋之好的姻亲之谊,得知秦国军队假道伐郑,也没跟自己打个招呼,牛逼哄哄地宣称“航行自由”,就气不打一处来,决定教训教训他们。
简言之,在崤山,晋国设下埋伏圈,冲锋号一吹,晋襄公穿着孝服第一个冲了下去,秦军全军覆没,三帅被擒。
秦穆公不听劝告,乘人之危,贪郑取败,肠子都悔青了。
三帅被放回来后,穆公觉得这事儿不有个交代也不是个曲子,就为三军写了一篇《秦誓》,记载于《尚书》的最后一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古代君王治理天下有三大绝招儿,叫做“一哭二闹三上吊”。黄帝一哭,群臣动容;这“二闹”就是把一切行为都充满仪式感;“三上吊”就是古代的“鬼治主义”,关键决定想统一思想,就说是先王托梦!
秦穆公一代枭雄,三招全会,他先封崤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然后开君王自责先河,写“罪己诏”《秦誓》。
“嗟!我士!听无哗!予警告汝群言之首!”
秦穆公在位39年,死后用177个活人殉葬,其中就包括劳苦功高的子舆氏三子奄息、仲行和针虎。意思是他太爱才,叫他们三个跟着到地下继续辅佐,针虎三人也是真虎,立刻同意,领命殉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秦朝人都非常惋惜,作诗唱曰:“彼者苍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秦穆公活到61岁,颇有作为,灭西戎二十国,被周王赐金鼓,封为“西方诸侯之伯”,但是他把人才都带到地下,导致此后200年秦国不振,直到“商鞅变法”,方才崛起。
即使是“春秋五霸”,也不过化为历史谈资。崤山如铁,残阳如血。荒草成堆,枯骨为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尚书》又叫《书经》,是历代君王理政的教科书,是历代帝王的“大经大法”。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了上古文献,把尧舜到秦穆公时期的档案文稿选择100篇编撰为《书》,藏于夹壁墙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尚书》作为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多为典、謨、训、诰、誓、命等官方档案文体,初具古代散文雏形,是后代的朝廷公文模板。
《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无一流传。
《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作为君王的“政治课本”,它鼓吹“重德”、“敬民”,“视远维明,听德维聪,”“克勤克俭”,“有条不紊”。
《尚书》是经文里最历经磨难的一部书,战火纷飞,经历摧残不下七次,今天残存的已经支离。
君主们一直找到清朝末年,宝籍不在,御辇蒙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