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初步》箋說(一):诗之缘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编辑 | 木气🍃
来源 | 晋如诗塾(ID:jinrushishu)
《学诗初步》
民国张廷华萼孙所著《学诗初步》,是旧时诗词写作类书籍中,较简明亲切的一种。从今天开始,晋如诗塾会每周日推送一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詩之字從言,明其為言語之一種。
言語者,所以達吾人之意。詩亦不過達吾人之意已耳。
然達意既有言語,則無詩亦足以應用,何必更有詩之一種?
此則學詩者所先當研究者也。
蓋人類之意念,隨感而起,其複雜至不可以名言。
故言雖可以達意,而意有不能盡宣者,則必諮嗟詠歎,以期發揮無遺,而後此心乃快。
此歌謠之所由作也。
雖然,當其諮嗟詠歎之際,不過為語言之助興,以期婉轉動聽而已。
惟諮嗟詠歎之不已,偶然一頓一挫,不期而成協韻之調,此種協韻之調,純乎自然,乃可名之為歌謠。
夫歌謠者,詩之母也。
故欲知詩之緣起,當先知歌謠之作用。蓋歌謠有聲有韻,已具詩之規模。
例如漢文帝之弟淮南王不法,廢棄蜀道而死,民間為之歌曰:
古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想容。
一尺布,一斗米,及兄弟二人,均為俗語。乃押以縫春容三韻,則宛轉可誦矣。此其一。
又如北齊時鄭公父子,先後同官,民間乃歌曰:
大鄭公。小鄭公。五十載,風教同。
公同二字,居然成韻。是又近於詩矣。此其二。
又如三國時周瑜能知音矣,吳謠曰:
曲有悮。周郎顧。
則誤與顧,又成韻矣。此其三。
又如漢董卓之將敗也,童謠曰:
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上,不得生。
以千里草按董字,以十日上按卓字,而青與生,亦叶韻矣。此其四。
又如三峽地方有一灘名曰黃牛灘,岩石既高,水流又險,三峽之民歌曰:
朝見黃牛。暮見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則又似押韻而能變換矣。此其五。
又如古謠云:
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風霜蚤。
是又儼然一詩矣。此其六。
又如吳王夫差時童謠曰:
雖僅兩句,然國家愁慘之狀,已盡於六字中矣。此其七。
又如古歌云:
則宛然五古一首矣。此其八。
又如漢順帝時賞罰不當,童謠云:
四句十二字,分押兩韻。此其九。
以上所舉者,不過歌謠中之一二,而有聲有韻,均具有詩之規模,故詩之緣起,起於歌謠至此乃益可信。
不寧惟是,「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數語見於詩經之序言,是詩之緣起,本為歌謠,古人已有先我言之者矣。
茲復就古謠諺中,擇其有趣味者若干首,以為初學之讀本。列之如左:
後漢張霸為會稽太守,童謠曰:
商河縣有七十二窪。遇豐倍收,遇潦盡沒。諺有之曰:
清明日戴柳諺:
上巳聽蛙聲占年諺:
清明晴雨諺:
唐永淳九年童謠曰:
漢廉叔度遷蜀郡太守,百姓歌曰:
長城民歌:
俗傳灎澦堆語:
雲占晴雨諺:
京師為鮑宣鮑永鮑昱歌:
晉苻生時長安民謠:
又長安民謠:
匈奴為祁連焉支二山歌:
日沒返照諺:
帝紂時諺:
城中謠:
古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