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初步》箋說(一):诗之缘起

晋如诗塾是一家互联网国学主题学习社区,提供诗词创作、文化通识、蒙学入门、经典普及等课程学习,定期出品合乎学理的经典诠释+学习干货。

编辑 | 木气🍃

来源 | 晋如诗塾(ID:jinrushishu)

《学诗初步》

晋如按:
  • 民国张廷华萼孙所著《学诗初步》,是旧时诗词写作类书籍中,较简明亲切的一种。从今天开始,晋如诗塾会每周日推送一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詩之字從言,明其為言語之一種。

言語者,所以達吾人之意。詩亦不過達吾人之意已耳。

然達意既有言語,則無詩亦足以應用,何必更有詩之一種?

此則學詩者所先當研究者也。

蓋人類之意念,隨感而起,其複雜至不可以名言。

故言雖可以達意,而意有不能盡宣者,則必諮嗟詠歎,以期發揮無遺,而後此心乃快。

此歌謠之所由作也。

雖然,當其諮嗟詠歎之際,不過為語言之助興,以期婉轉動聽而已。

惟諮嗟詠歎之不已,偶然一頓一挫,不期而成協韻之調,此種協韻之調,純乎自然,乃可名之為歌謠。

夫歌謠者,詩之母也。

故欲知詩之緣起,當先知歌謠之作用。蓋歌謠有聲有韻,已具詩之規模。

例如漢文帝之弟淮南王不法,廢棄蜀道而死,民間為之歌曰:

古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想容。

一尺布,一斗米,及兄弟二人,均為俗語。乃押以縫春容三韻,則宛轉可誦矣。此其一。

又如北齊時鄭公父子,先後同官,民間乃歌曰:

大鄭公。小鄭公。五十載,風教同。

公同二字,居然成韻。是又近於詩矣。此其二。

又如三國時周瑜能知音矣,吳謠曰:

曲有悮。周郎顧。

則誤與顧,又成韻矣。此其三。

又如漢董卓之將敗也,童謠曰:

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上,不得生。

以千里草按董字,以十日上按卓字,而青與生,亦叶韻矣。此其四。

又如三峽地方有一灘名曰黃牛灘,岩石既高,水流又險,三峽之民歌曰:

朝見黃牛。暮見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則又似押韻而能變換矣。此其五。

又如古謠云:

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風霜蚤。

是又儼然一詩矣。此其六。

又如吳王夫差時童謠曰:

梧宮秋。吳王愁。

雖僅兩句,然國家愁慘之狀,已盡於六字中矣。此其七。

又如古歌云:

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

則宛然五古一首矣。此其八。

又如漢順帝時賞罰不當,童謠云: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四句十二字,分押兩韻。此其九。

以上所舉者,不過歌謠中之一二,而有聲有韻,均具有詩之規模,故詩之緣起,起於歌謠至此乃益可信。

不寧惟是,「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數語見於詩經之序言,是詩之緣起,本為歌謠,古人已有先我言之者矣。

茲復就古謠諺中,擇其有趣味者若干首,以為初學之讀本。列之如左:

後漢張霸為會稽太守,童謠曰:

棄我戟,損我矛。盜賊盡,吏皆休。

商河縣有七十二窪。遇豐倍收,遇潦盡沒。諺有之曰:

十年九不收。一收勝十秋。

清明日戴柳諺:

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上巳聽蛙聲占年諺:

上晝鳴,上鄉熟。下晝鳴,下鄉熟。終日鳴,上下齊熟。

清明晴雨諺:

簷前插柳青。農人休望晴。簷前插柳焦。農人好作驕。

唐永淳九年童謠曰:

新禾不入箱。新麥不入場。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牆。

漢廉叔度遷蜀郡太守,百姓歌曰:

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日無襦今五絝。

長城民歌: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

俗傳灎澦堆語:

灎澦大如象。瞿塘不敢上。灎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
灎澦大如牛。瞿塘不可流。灎澦大如鱉。瞿塘行舟絕。
灎澦大如龜。瞿塘不可窺。灎澦大如服。瞿塘不可觸。

雲占晴雨諺:

雲行東。雨無蹤。車馬通。雲行西。馬濺泥。水沒犁。雲行南。雨潺潺。水漲潭。雲行北。雨便足。好曬穀。

京師為鮑宣鮑永鮑昱歌:

鮑氏驄。三入司隸再入公。馬雖疲,行步工。

晉苻生時長安民謠:

東海大魚化為龍。男便為王女為公。問在何所洛門東。

又長安民謠:

百里望空城。鬱鬱何青青。瞎兒不知法,仰不見天星。

匈奴為祁連焉支二山歌:

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日沒返照諺:

日沒胭脂紅。無雨必有風。

帝紂時諺:

車行酒,騎行炙。百二十日為一夜。

城中謠: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古諺:

少所見,多所怪。見橐駝,言馬腫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