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历史上曾发生过特大饥荒,百姓卖儿卖女换口粮,幸而有他……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抢救无效确认逝世。
这一天,这位传奇人物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在沉痛悼念袁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长河中,曾经因为各种灾害所导致的田野荒芜、农业歉收、民不聊生。古时候的饥荒,大多由水灾、旱灾和虫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翻阅地方史志,瑞安也是从这样的年代走过来。在重灾岁月里,正是因为有一位位贤者能人出现,才让百姓吃上饭,过上安稳日子。
/ 治理蝗灾抗饥荒,编写南宋第一书 /
蝗虫自古以来就是害虫,所到之处很容易引发饥荒。早在春秋时期,虫害就频繁发生。据《春秋左传》记载,螟、蝗为当时的主要虫害,其中蝗灾是我国历史上危害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虫害。据《周礼·秋官篇》记载,当时的政府部门设置了专门治虫的官职如“剪氏”“蝈氏”等。
南宋时,瑞安城发生蝗灾,出现连年饥荒。大片的蝗虫乌压压地飞过,啃食庄稼,几乎不放过任何一寸土地。百姓斗不过蝗虫,苦不堪言。
此时,董煟正好到瑞安任知县。董煟,字季兴,号南隐,江西德兴人,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进士。
目睹百姓疾苦,一上任,他便积极组织抗灾救荒,妥善安置来往灾民,并马不停蹄地四处巡查,不仅敦促各乡各村捕蝗救灾,而且还亲临实地调查研究。当他看到一碗豌豆没有被蝗虫啃食时,忽然受到启发——原来蝗虫是不吃豌豆的。
回到县里,他当即联合乡绅紧急收购豌豆种子,免费发给灾民种植。第二年,瑞安县豌豆空前丰收,灾情得到缓解。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还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荒赈恤之策,不但安抚了灾民,还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使当地顺利地渡过灾荒,安定了一方。
在与蝗害的长期斗争中,董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据此整理编撰出一部《救荒活民书》,总结了之前历代救荒赈灾政策的利弊得失,所举救荒政策多达数十项。他把书呈报给朝廷,受到皇上嘉赏,并被下诏刻印刊行,分发全国郡县官员,成了南宋及后世抗灾赈恤的指南之书。
这本书流传很久,清朝编《四库全书》时还把这本书编进去。
/ 荒年开仓解燃眉,一口大镬赈饥民 /
南阳汉代祈雨图
明朝末年旱灾频繁。根据邓云特先生的《中国救荒史》中所记载:“明代共历276年,而灾害之烦,则竞达1011之多,是诚旷古未有之记录也。计当时灾害最多者为水灾,共见196次;次为旱灾,共见174次……”旱灾已经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农田颗粒无收,饥民食不果腹。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秋夏之交的一天,烈日当空,大地似蒸笼一般酷热。瑞安飞云江南岸陇头里的田间,是一大片几近枯黄的庄稼。越来越严重的旱情,是避不开的哀鸿遍野的凄惨景象。
果然一场特大饥荒席卷而来。市面上粮价飞涨,一些手中有粮的商贾、财主却乘机囤积居奇、大发横财。许多穷苦百姓被迫卖儿卖女换口粮,拆屋伐树交租税。这场饥荒越闹越厉害,入冬以后,衣食无着,饿倒路边、死于沟渠者随处可见。
这时,李孟奇毅然决然站了出来,打开自家谷仓,发放稻谷数干石,广为赈济。
李孟奇,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出生在瑞安县南社双峰乡陇头村。李家经过数代积累,到李孟奇手里,已是富甲一方。
不仅如此,李孟奇还特地铸造了一口可供千人就食的大镬,在家门口的路边搭设粥棚,日夜煮粥舍施。附近一带灾民闻讯后,纷纷扶老赶来就食。一时间,感恩之声载道。
大镬
后来,晚清名土蔡英曾就此赋《铁罐歌》以记其事:“李公生长明季间,尚义门高拥市。舍财散粟数千里,能使孤寒尽霁颜。有时吾瓯岁逢瘠,鸿嗷嗷遍野泽。公乎公乎长者心,为设粥罐施千百。遂令东西南北人,公之德沐公仁。”500多年来,那口大铁镬一直保存在李氏旧宅内,供后人观赏。
第二年,他得知邻县永嘉的灾情仍在持续,同样伸出援手。两年下来,李孟奇共为赈灾捐赠粮食1万余石、白银1000余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荒问题,李孟奇主张在瑞安县城建一座大型义仓,贮存米谷,可起到以丰补歉、调剂粮食、防灾备荒的作用。他向官府提议:“古有义仓,凶年则散之,丰年则敛之。其法经久无弊,盍举而行之。”作为首倡者,他身体力行,带头捐献米谷3000石、白银500两,用于建置供应局,营造义仓。
/ 水灾之猛影响大,瑞安城积极自救 /
大水之灾,也是令人无能为力的事。古时,瑞安城每年都会遭遇台风来袭,因为那时抗灾能力有限,影响非常大。瑞安自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开始建立县治,至东晋太元十七年(392)便有了第一宗水灾记录。而乾道水灾,一度成为了瑞安乃至整个温州城的至暗时刻。
摩崖石刻上阴刻一艘帆船图案,下刻“乾道二年水满到此”八个字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农历八月十七日傍晚,一场伴随台风而来的特大水灾,在瑞安等地造成了“浮尸蔽江、民居漂荡、稻禾不留一颗”的巨大灾情。
对于这场灾害,温州、瑞安等多个地方的史志上均有记载。明弘治《温州府志》描述了灾害之烈:“台风挟带大暴雨,山洪暴发,夜潮倒涌入城,四望如海,漂盐场,覆海舟,拔树倒屋潮退浮尸蔽江,稻禾不留一颗……”
灾情严峻,瑞安、乐清、平阳等地的城墙半壁都沉浸水中,即便高地之上,屋瓦田地也被风雨摧坏,田禾无收。
为应对灾情,温州知州刘孝韪牵头积极“自救”,他一面会同掌管农事的司农少卿陈良弼,先行将常平、义仓的5万石存谷分赈瑞安等县灾民,一面飞书京都临安(今杭州)告灾,自劾擅自开仓之罪。而在灾后第20多天,宋孝宗才下诏,进行核实救济。
参考资料
1.《瑞安历史名人列传》马邦成编著
2.《探访尚义门遗址》林南斌
3.《中国古代的“扶贫”》陈忠海
4.《台图藏明钞本《救荒活民书》考述》张吉寅
5.《明代李孟奇赈灾兴义》 陈日谦
6.《古代三大主要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蝗灾》中国农业博物馆官微
7.《瑞安乾道大水后的救援和重建》俞光
8.《瑞安历史上的几次水灾》林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