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北海园中园《濠濮涧、画舫斋、静心斋》
濠濮涧始建于清,入口处为北海的东墙和西边的小土丘之间,所以很多去过北海的人未必去过濠濮涧,因为不显眼的缘故。往南走,就看见一座青石的牌楼,伪农家或者伪隐士样式,上题乾隆御笔的好对子,据说这也是国内几座最小的牌楼之一。过了牌楼,后面是几折的青石桥,婷婷地凌于窄窄的一片水面。最里面是一个显得比较幽暗的水榭,雕梁画栋,有金字儿的黑匾额,有金字儿的对子,左边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右边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意思是天上有鸢水里有鱼要啥有啥想谁是谁,中间匾上书“壶中云石”。
濠濮间的水池上,有一座九曲雕栏石桥。桥的北端有一座石牌楼,牌楼两面各有联额。南面的联额是“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横额是:“山色波光相罨画”。北面的联额是“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嶂横云画意迎”,横额是“汀兰岸芷吐芳馨”。牌楼后面是一潭碧水,水上有一曲折小石桥通往濠濮间。濠濮间坐南朝北,东西长十二米,南北宽六点四米,面积七十七平方米,厅房四周有十六根柱子,内有八根柱子。房前有一副对联,上联“半山晨气林炯冱”,下联“一枕松声涧水鸣”,横批“壶中云石”。濠濮间南面,有曲廊向上,伸延山顶,廊东有“崇椒室”,山顶上有“云岫”。走过水榭、曲桥,进入迂回峡谷,奇峰、怪石、波光云影的画境随处可见。
“濠濮间”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清朝康熙为承德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题“濠濮间想”。“濠濮间想”一语出自《世说新语》中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濠濮间想”的故事:“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二是传说乾隆六次南巡江南,带来描绘图本,濠濮间是依图仿建的一部分,乾隆特别喜爱。他自题的对联“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嶂横云画意迎”,反映出本园山水松竹长卷画的动态。乾隆皇帝是一位文化素养较高的皇帝,他能诗善画,长于书法,并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他六次南巡,都有如意馆的画工一同前往,把他看中的名园胜景绘成图样,带回北京在皇家园林中仿建。但是移植这些名园胜景,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根据北方的建筑和花草树木的特点,结合叠山理水,再现江南园林的情调。濠濮间就是仿江南私家园林风格而建造。
这是一座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回廊四匝的幽静庭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为'镜香'、'观妙'二堂。
画舫斋为园内主体建筑,前轩后殿,轩内为清代帝后看戏的场所,此建筑引用欧阳修《画舫斋记》一文所建,“画舫斋”之名,也表达了乾隆皇帝一方面对于周边“近乎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 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美景的美赞,同时,也抒发了乾隆皇帝”临池构屋如临镜,可以水为鋻,时刻提醒自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想法,充分展现出一代君王的家国情怀。匾额”画舫斋”为乾隆亲题。
乾隆曾坐冰床来此题词,'画舫斋'三字便是他的手迹。清末,慈禧常至此游幸与传膳。南接濠濮涧,北邻蚕坛,隐藏于土石山林之中。原是皇帝行宫,门前一带曾是练习弓箭的地方。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池水为中心,南为春雨林塘殿,东西分别是镜香、观妙室,四面环绕回廊,构成一处幽深的庭院。西北角院落为小玲珑,东北为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等。古柯庭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槐,相传已千年。画舫斋布局紧凑,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是北海的园中之园。
北海公园的静心斋 位于北海公园北岸,西邻天王殿。
静心斋, 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是乾隆皇帝仿造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又称"乾隆小花园"。当年乾隆皇帝把它作为读书养性的地方,后来成为清代皇太子的书斋和后妃的避暑消夏之所。
进入静心斋门厅,迎面便是小园的主体建筑镜清斋,两边是走廊,池中间有一方婉转玲珑的石峰,正面三峰突兀,如同云海涌动,变幻崎岖。
全园以建筑分隔成为几个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与层次。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循环往复,曲折迂回。
亭榭楼阁,小桥流水,幽雅宁静,体现了我国北方庭院园林艺术的精华,是一座建筑别致的"园中之园"。该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
沁泉廊,消暑纳凉的好地方。
静心斋中的御座,御座上方匾额“不为物先”说明乾隆不与万物争先后,顺应形势来成就大业。
漂亮的彩绘
静心斋的《枕峦亭》。
静心斋里面的假山、长廊与汉白玉石的小拱桥。
镜清斋往东就是是抱素书屋和画峰室。这是乾隆皇帝当年读书习画的地方。
长廊
雍容华贵,气势优雅的苏式彩绘长廊。
团城位因其俯视平面为圆环形,周围以城砖垒砌,成为一座带雉堞的砖城,故俗称“团城”。团城是一座圆台式砖砌古建筑,城墙高4.6米,周长276米,总面积45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随墙门,进入门内,可沿回旋式城砖蹬道到达城顶台面。在两条蹬道的上出口处,各有形制相同的罩门亭一座,均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庑殿顶,三踩斗拱,旋子彩画,面阔一间,进深一间。
城台顶面的建筑不多,但布置得体,在保持了传统的对称建筑中杂以园林景物错落有致。承光殿为全城台中心,殿南侧有玉瓮亭,殿北侧有敬跻堂,三座建筑构成整个城台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对称地排列着几组建筑。
东侧由南至北依次为:昭景门楼、东庑殿、古籁堂等;西侧由南至北依次为:衍祥门楼、西庑殿、余清斋等。此外,亭廊假山杂置其间:余清斋西有回廊与其西侧的沁香亭相连通;敬跻堂东西各有假山,山上各置一亭,东为朵云亭,西为镜澜亭。
综观整座城台,殿堂碧瓦朱垣,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之间,穿插种植着数十棵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苍松劲柏,遮荫蔽日,虬枝各异。
团城是明代重修时筑城墙,并将东南二处水面填为平地,基本上形成现在的规模和四周环境。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建承光殿,将原半圆殿改成十字形平面。乾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今天的团城,基本上就是乾隆年间修建后的建筑群。它的平面呈圆形,周砌城砖千仞壁立的小城。城台高出地平 4.6米,周长 276米,面积4553平方米 。东、西两侧城墙下各有随墙门一座,上建门楼,东为昭景,西为衍祥,入门可沿蹬道登至城顶台面。蹬道处各设罩门,城台上建筑布局采取对称中兼以园林的布局手法。承光殿为全城台的中心,其南有玉瓮亭,其北为敬跻堂,组成了城台的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有古籁堂、余清斋东庑和西庑等。朵云亭、镜澜亭高踞假山上。整座城台黄瓦红墙。金碧辉煌的古建群间,遍植了数十株苍松翠柏。承光殿中间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四面各推出抱厦一间,整个平面呈十字形。南面有月台一座。正中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抱厦为单檐歇山卷棚式,覆以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飞檐翘角。上檐重昂七斗,下檐及抱厦重昂五斗。殿内施大点金旋子彩画。玉瓮亭内玉瓮为元代作品,体积大,雕刻精美。
七绝
北海公园团城内一颗800多年名为“白袍将军”的白皮松
白松八百已高年,北海团城不妄传。
古树寻踪科普教,将军寿老笑捋髯。
渎山大玉海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元大都工匠用整块墨玉雕刻成一个大酒缸,敬献给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为酒缸赐名“渎山大玉海”,每当在广寒殿宴请文武百官时,就用它盛放御酒,据说能存酒三十余石。
明万历七年(1579年),广寒殿因倒塌被拆除,玉瓮被移至御用监院内,后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中,被僧人用来盛酱腌菜用。乾隆十年(1745年),玉瓮被献给朝廷,第二年朝廷在承光殿前专建一座琉璃玉瓮亭保护玉瓮。
团城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辽代时,因开挖湖泊堆积泥土日渐形成了水中岛屿,称为“圆砥”。金灭辽后,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1179年)以琼华岛为中心建造太宁宫,又将挖湖的泥土扩充琼华岛和圆坻,在琼华岛上建造广寒殿的同时,在圆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广寒殿遥遥相对。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的基础上营建元大都城,选定团城为大内东西两宫的中间地带,团城以东为大内,以西为皇太后的兴圣宫和皇太子的隆福宫。团城遂成了东、西两宫的联系中心。传说在选择大内陆址的时候,忽必烈先来到团城上,环视周围的景色,然后捻弓向东射了一箭,箭落之地就成了建造大内宫殿的地址。为了使团城小岛更有气派,在旧殿基础上兴建了重檐圆顶,十一楹,高11.7米,围27米的仪天殿,岛的四周也围起了石墙,圆坻也改名“圆城”。历代皇帝都喜欢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建成蓬莱仙境的玉宇琼楼,“一池三山”的格局便成了构筑北海飘渺奇幻的蓝图:北海便是“太液池”,琼岛是“蓬莱”,团城就是“瀛洲”,所以仪天殿也叫“瀛洲圆殿”。当时团城四面环水,东、西、北三面各有桥,东为木桥,西为木吊桥,桥中间有两只大船,每当皇帝过桥上了团城,留守官便移舟断桥,以禁来往。明代以降,团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重修仪天殿,先后更名为承光殿、乾光殿,以供帝后大臣观灯火之用。东部被填为陆地,西侧建起了金鳌玉蝀大石桥,环岛也砌起了城墙。在古汉语中,园属虚心,团为实心,“圆城”便改称团城。清康熙八年(1669年),承光殿毁于地震,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对团城大规模扩建,整修城墙,堆叠假山,增建了玉瓮亭、古籁堂、敬跻堂、余清斋、镜澜亭等殿阁,形成了团城现在的格局。后来慈禧太后在承光殿中供奉玉佛,团城又变成了佛堂。
承光殿,是北海公园团城中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正方形大殿,双重檐,黄琉璃瓦、绿剪边,四面有抱厦,南面有正方形月台,其建筑形式颇似故宫角楼。
殿内供一尊嘉庆时西藏进贡的玉佛,高1.5米,用一整块玉石雕刻而成,全身洁白光润,袈裟及顶冠上镶以宝石。
另外,承光殿又为东汉太子的住所。
“遮荫侯”,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的东侧。是一株高大的“二针一束”的油松。因其树干苍劲挺拔,枝叶苍翠繁茂,树冠像一把巨伞。清乾隆皇帝曾御封古松为“遮荫侯”。相传植于金代,树龄约800年。树高20余米,周长达3.18米。一级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