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祝允明草书耍帅,楷书临摹确是准确到位!
明代书家祝允明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1461),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享年67岁。字希哲,因右手多生一指,故号枝山、枝指生,又号支山、枝山道人、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苏州府长洲县人。祝允明自幼聪颖过人,又因家学渊源,五岁能书一尺大字,九岁便能作诗,后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
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正德十六年(1521)任命为应天府(南京)通判,未满一年即称病还乡,故有“京兆”一称。他的仕途并不顺遂,因此潜心为文、醉心翰墨,后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陈淳并称“吴门
锺繇墓田丙舍帖(左)及祝允明临作(右)
祝允明博观纵览的临古方法,足以让他具备了超越同时代人的可能性,进而具备了超越前人的可能性。他在临摹上注重对某家笔法理解,临一家像一家,为其能够融合各家笔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他书风的多变提供了便利。
王献之二十九日帖(右)及祝允明临作(左)
临帖是对古人书法风格和面貌的学习,以学习的相似程度来区分实临还是意临。实临不仅注重写形,还要注重取神。而意临则侧重取神,同时掺杂着个人的审美旨趣。这两种对临的临帖方法是书法学习者常用的临写方式。而一般从临摹到创作我们还会采用背临或忆摹的方式,这比对临的要求会更高。
这要求学书者仔细研究原帖,对笔法、结构、章法等相当熟练,并将原有的内容背出一一摹写下来。虽有难度,但这是临习者学习某家面貌最好的途径。若将这种难度继续加大,那便是仿书的模式了。仿书要求熟练掌握某家笔法技巧、结构特征、章法等,最终以风格面貌为旨归来进行创作的一种模式。这样的方式不需要范本作参照,它是临摹走向创作的一条快捷通道。
祝允明 临黄庭经册(部分)
从存世的临摹作品来看,祝允明早岁所临诸家法帖的态度是忠于原帖的。27岁临《黄庭经》与原帖相比,关于原帖中脱字处有补漏的文字,如“后有命”后补脱字“门”、“灵根坚”后补脱字“固”等,皆忠于原有的章法来临写,体现出祝氏对古帖中“矩”的理解。
虞世南大运帖(右)及祝允明临作(左)
祝允明41岁临《黄庭经》已将脱字排入行中,已并非如21岁时所临《黄庭经》一样亦步亦趋的追求形似,而是掺杂着自己的喜好去临写,加强了笔画的厚度与粗细的变化。
祝允明 临王羲之帖册(部分)
祝允明 临王羲之帖册(部分)
祝允明忆摹赵孟頫书唐集七十首,这里的忆摹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背临。若要背临七十首古诗,可见需要超凡的记忆能力。在此祝氏不免有夸大的嫌疑,但是他能够用赵体书风将这些古诗还原是可以肯定的。祝允明忆摹的方式很少见到,但可以推断他并非仅此一次采取这样的模式进行临写。
祝允明 临王羲之帖册(部分)
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古人的养分更好地运用到创作中去,而祝氏一直从容地游离其中,游刃有馀。他喜欢将若干古帖临于同一卷上,或仿诸多书家风貌于同一卷上,而这样的一种方式对于他而言更多的像是一种游戏,集中体现了他有趣的临古与仿古的书写模式。
祝允明 楷书临黄庭经卷
祝允明 楷书临黄庭经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