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命——感觉中心转向
一、导言
柳下重建“实现”和“主体”概念,提出“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和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为(广义)主体”,强调具体实现者亲身第一人称不可替代地位和集合结构,唤醒主体自觉和主体分析,建立“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存在实现相应属性于不同主体,揭示属性为主体存在而非客体存在,统一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消解了矛盾和悖论。“实现哲学”开启了一场全面且彻底的认知和实践革命。
新概念揭示意识(认知)是“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发生“感觉中心转向”,消解了“解释鸿沟”难问题,建立神经核心机制模型,以感觉解释存在之属性(“是”)和以快感或痛感经验实现及其神经连接解释价值和价值驱动(“应当”)。在“感觉中心转向”认识论自觉下给出单元实在几何学模型,以单元之间相应实现确定演绎量子非定域现象,以单元实现全同感觉质集合结构解释感觉多元化,以客体的多元主体相应比较实现定义时空,建立统一和最大广义化的量子论、相对论和进化论,解密量子和神经两大根本并行算法,祛除不确定、量子意识、“多世界”、客体实在时空、高维时空、超弦和涌现等解释,进而提出人工多元感觉神经连接组合并行计算主体实现集通用智能概念机,给出类脑智能人工实现技术路径,并建立相应经验实现价值根据之上的社会学新概念体系,精致定义科学(包括哲学)、技术、文明、文化、人、社会、经济、道德和政治等并澄清其关系,明确一切存在意义相应实现确定而非固有,并指出存在演化趋向。
“实现哲学”不是传统范式的哲学,而是多学科的融贯同一,且有着精致的模型、逻辑、数理形式(尤其是集合分析)和定义,不存在丝毫含糊概念、命题。
“实现哲学”以柳下广义相对论客主比较实现消除概念和逻辑体系预设之必要,在人类学术史上率先建成完备的概念和逻辑体系,且不遗留底层、断层和死角。
“实现哲学”的逻辑是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强调相应实现确定,以此,“实现哲学”是开放暨非定性的,普适通用和简洁统一成为可能。
下面是详细阐述。
二、意识及其神经机制解释
1.主体概念重建和现象的本体澄清
“我思故我在”是怀疑论啃剩下的最后一块探究者可以凭借的坚实的立足之地,“我”的整个思想世界都是“我”之存在,这已是不容置疑的存在。例如:我看到面前有块显屏、我听到窗外小鸟鸣唱,这些都是既然实现。这不是说我眼前有块显屏、窗外有只小鸟,而是说我意识中分别实现面前有块显屏和窗外传来鸟鸣这两种情景,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我头脑中现象存在。
现象不仅是真实存在,且是我探究存在的唯一可以依赖的事实,而我不能凭借眼前有块显屏或那里有个小鸟,现象我在之外的他在是需要探究的存在而不是我探究的依据。
作为实现的存在即(广义)主体,有实现就有主体,有什么实现就有什么主体,实现在哪里主体就在哪里,实现确定主体存在的内容和边界,主体与实现严格同一。主体的新定义强调实现者主体确定及其亲身不可替代地位。实现即主体确定,为已不依赖于外在的主体当下既然确定——自在属性。主体存在因实现结构不同而多元,它们之间可归于交集、并集、子集等集合关系。
不可认为现象的本体为外在,凡是进入现象世界的都是意识主体本身存在,任何僭越都是虚妄。
2.意识原理及其神经连接模型
现象的本体即意识主体,这样,我们就有了神经现象学原理:现象和兴奋的感觉神经是同一存在。当前,各种仪器设备时空分辨率对观测神经元之间连接关系仍难当其任,而神经现象学原理给出一条新的研究途径,现象之间关系分析等效于神经连接关系观测,可以给出利用仪器看不到的。
意识即认知,孤立一种主体感觉实现无法确定所指,没有意识或认知意义。两种以上感觉神经同时兴奋的主体实现即意识,不同种感觉神经因同时兴奋建立连接即记忆。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即意识(认知)原理。
同种感觉神经不能直接连接。否则,设若同种感觉神经可以直接连接,则一个头脑中所有感觉神经很快都会直接连接而失去逻辑陷入混沌。不同种感觉神经因同时兴奋建立连接,并因连接引发兴奋,此即最简或核心神经机制模型,感觉神经连接路径即意识逻辑。在由连接引发神经兴奋过程中,若某环节仅有一种感觉神经兴奋,则是主体无意识状态。强调不同种感觉神经才能建立连接是柳下对赫伯学习法则的进步发展,这样,意识逻辑就有了,已知各种意识现象由此简单模型得到很好解释。
橡胶手错觉实验可解释为触觉和视觉同时激发实现相互确定。
先天性白内障成年患者在摘除手术后睁开眼睛,眼前一片混沌,即对光色感觉毫无意识(认知)。因为,患者的视觉神经与其它感觉神经没有同时兴奋的经历,故无经验连接,孤立视觉兴奋中光色的点、线、面给不出任何联想,给不出组合分解或区域划分,视觉兴奋处只是孤立的光色感觉,毫无意识(认知)意义。
镜像神经元不是特定的某种神经元,而是先天或后天经验连接在一起的若干神经元。一个意识主体身体的活动是相应运动神经兴奋的结果并伴随相关感觉神经兴奋,建立相应神经的经验连接。对他者的动作、表情理解、同情依赖这一机制,一旦看到或听到相似的他者的身体状况或活动,因连接则引发主体相应神经某种程度的兴奋。
意识主体对水的概念来自看到水、摸到水、喝到水等,感觉经验种类越多,概念体就越丰满实在。人们面对一幅有很多留白的山水国画,不觉其中物体残缺不全,画家没有着笔的云、水都会看出,甚至会感觉到山石的质感、林木的生机、云水的温柔、樵夫的歌声。这不过观赏者对画面的主体经验补充。观画者如果是一个没有相关经验的婴幼儿,定不会跟上画家的经验,引起这么多联想。意识只是头脑中实现,是信息刺激引起相应感觉神经兴奋并引发相连感觉神经的兴奋,有着头脑中原有先天或经验连接引发的神经兴奋的连锁赋予。
若语音听觉或字形视觉与某概念体兴奋同时实现,建立连接,则语义实现了,一旦再听见该语音或看到该字形,即相应听觉或视觉神经实现兴奋,则引发连接的概念体兴奋,意识主体中相应事物的形象、质感等同时实现。
神经之间同时兴奋经历愈多则连接愈牢固,间断长久则可能断开连接。其兴奋实现集为主体意识,某些神经元及其连接会为若干现象所共用即公共子集或交集,也即神经连接是通用而可以组合集合实现意识主体的,这种多元感觉神经连接逻辑给出并行实现(并行计算)能力,也是“知识迁移”解释。
进化赋予生物神经及其先天连接,生活经历使神经建立更多后天连接,主体间交流、学习也可以唤起感觉神经同时兴奋并建立连接实现新的意识和概念体。语言在不同主体对应不同概念,主体以各自的感觉神经及其连接结构来理解。某种连接缺失则不可能有相应方面概念的顺畅交流。柳下称因感觉神经先天和经验连接不同而无法交流或理解为“主体间鸿沟”,我们真的无法知道晒太阳的石头实现什么主体感觉。一般非神经物质实现的主体感觉是微弱的,多种感觉主体(可以非连续或非局域)实现的意识,若无连接则无记忆和长进,也只能是微乎其微。
3.感觉中心转向
快感和痛感的实现即主体价值(利害)的实现。意识主体以伴随快感或痛感实现而相应对客体建立价值属性,确立客体与自身利害关系,绝对或先验价值不存在。快感和痛感是意识的驱动、概念的核心、认知的起因和归宿。确定相应价值,对客体的其他感觉才有意义。快感和痛感是唯一价值依据,利他或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也是为了他人快乐多些或痛苦少些,从而由镜像神经原理而自己获得快乐或减免痛苦。
意识主体是以感觉经验对存在建立属性的,没有某种感觉神经及其兴奋就没有相应意识,这是意识的边界。离开感觉实现,则意识主体对存在给不出任何形式、属性。意识不是对客体的本真反映,而是生成了生物适应生存的新的东西,意识主体对客体只能给出关系而给不出本质。但意识主体可以给出自身感觉本质,这是主体亲身体验给出而不是对客体存在给出。
意识主体的立足点是感觉而不是所谓的物理属性,一切属性都可以还原为感觉,此即“感觉中心转向”。于是,意识解释鸿沟自行消解,感觉和所谓“物理属性”并非分别处于某“沟”两侧,感觉是建立和解释一切属性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存在是一元的,心物同一,没有物质和意识之分。感觉、意识和相应兴奋的神经组织是同一存在,参与到因果中,神经与运动组织相连,神经兴奋“点火”相应运动组织而支配行为。不是智能设计的快感和痛感神经完全颠倒支配行为取向的多感觉神经系统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意识主体是在既然的各种感觉神经实现路径基础上一步步进化,自然选择不会给快感或痛感颠倒支配行为取向的多元感觉神经生物生存繁衍的机会。感觉不仅对存在给出属性“是”什么,而且给出价值“应该”怎样,感觉中心转向(包括感觉神经连接)使休谟难题获得解决,感觉中心转向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
不同的神经组织及其不同的经验建构不同的概念和逻辑体系,所谓某范围内的共识,是因为这些主体有近似结构和经历。知识是具体主体感觉确定,当然相应适用于该主体,但随主体变化而相应弱化。知识相应确定,利用因此可能,感觉中心转向给出新的知识论奠基。
4、逻辑的感觉神经连接诠释
(1)感觉神经连接实现形式逻辑
分辨率下若干种感觉神经分次小差异与另外若干种感觉神经同时兴奋建立经验连接实现归纳逻辑,例如相似形象连接于某声音(名字),则将若干事物归于一个名下;而演绎逻辑则是又一新的形象连接于这一声音(名字)感觉神经,则引发这一声音(名字)感觉神经连接的若干其他感觉神经同时兴奋而将相应若干属性与此新形象联系在一起。形式逻辑的三定律在感觉神经连接本体同样得到很简明解释,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要求在同一论题中概念体连接确定和不变。
(2)感觉神经连接实现辩证逻辑
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及其神经连接会令认知主体初步经验归纳给出对象与属性的同一,甚至对不同主体分别说同一事物好和坏的现象归纳为客体属性“一分为二”。而矛盾经验的积累连接也会令认知主体归纳给出属性是认知主体存在而非客体固有,随具体认知主体感觉神经及其经验连接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建立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同一存在于不同主体实现相应属性,且归纳和演绎两形式逻辑对于每一具体主体普遍有效。这样,形式逻辑成为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的特例,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统一起来。快感和痛感神经的连入则更是建立起价值参与的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
5、意识的多元感觉神经连接组合并行计算主体实现集形式建构
(1)认知决断
如图,设a、b、c、d……为不同种感觉神经,ax、bx、cx、dx……各为一种感觉神经的一个神经元,集合中的神经元处于受激兴奋态。
则{b1,b2……bn}集合主体无意识,或称作潜意识,连接运动系统只有应激反应。
a1受激兴奋引发{a1,b1,b2,c1,d1,e1,g1},设e1为快感神经元,g1为痛感神经元,e1感觉强度大于g1感觉强度,则d1受激于e1持续兴奋,c1因能量供应有限而兴奋衰减,于是实现
{e1,d1,f1,f2,b2}
并激发连接的运动神经而实现行为。
智能受能量供应能力限制,同等其他情况下,神经网络能量供应能力越强则算力越强。
(2)图像识别
设{b1,b2……bn,bm}和{b1,b2……bn,bp}分别为姐妹俩的脸在某人的视觉集,其中神经元b1、b2……bn与姐妹名字听觉相应神经元a1、a2都相连接,而神经元bm和bp分别与a1、a2连接,于是
{b1,b2……bn,a1,a2}时主体不辨a1、a2但已限定两者,当{bm,a1}或{bp,a2}即主体实现人脸识别。若bm和bp分别与a2、a1的否定概念连接,则更确切实现识别。
(3)可塑连接
意识(认知)主体的多元感觉神经元在学习和实践中因同时兴奋实现直接连接。神经连接强度用进闲退,并在其神经连接路径中实现价值选择,相应于环境、任务及其变化实现递进简并、优化、协调。
(4)自然语言
设存在W在意识主体S和S′分别实现感觉{xn}和{xn′},感觉相应于主体实现结构。若两者分别伴随实现“W”的语音听觉或字形视觉{an}和{an′},则分别实现语义{xn,an}和{xn′,an′}并建立神经连接。虽然{xn}≠{xn′},甚至为不同种感觉,但S和S′语言交流使用同一文字“W”。
6、意识的人工实现
柳下人工多元感觉神经连接并行计算通用智能概念机:
根据任务制备相应分辨率的可逆引发电效应的多元感应器,进行人机(“手把手式”或“镜像神经式”)教学或随机活动,引发人工电路神经元突触同步经验硬连接(可以芯片实现),由人赋价值、任务定义域或人工确定以递进优选连接路径而实现工作驱动,并在工作中持续优选而进步,可随环境或任务变化而实现更新优选,机器高效识别、理解、最佳选择决断和机械鱼的高效游动、机器人后空翻等都可由此方案实现。这里,人机可以进行不同语义模态之间的对话。我们不需考虑人工智能主体感觉或语义本质(不会影响行为),但必须把不赋予其快感或痛感神经作为人工智能第一伦理,令其不得成为独立价值主体和社会利益主体而只能作为人类工具。
此概念机与冯·诺伊曼机范式根本相异,多元感受器电路经验连接,实现同步多元感觉。于是,意识获得明晰的可解释性的技术实现。
多元感觉神经连接主体实现集合形式实现了意识(认知)及其神经工作机制解释,并给出强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方案,人工智能物应景认知学习、语言理解、决断指令等由此实现。此种机器虽然难以达到人脑数量的神经元及其突触,但有能量特供、任务精专和记忆强、速度快、无私等优势,预计可做科学探索、律政决判、军事指挥、艺术创作和手术、驾驶、烹饪等几乎所有人类所做工作,而且做得更好。
三、感觉中心转向重建物理学基础
1、单元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
科学探索的核心活动即现象之间关系考察,其本体是更多感觉神经或既然的神经连接概念体同时兴奋而建立新的或直接连接,对存在递进归纳或演绎建构起新的或更根本更简洁更统一的模型、概念和逻辑体系。在感觉(包括神经连接)中心转向这一认识论自觉下,析解现象之间关系,对存在导出统一最小单元概念,且给出反证,若没有统一最小单元,质能的量化和作用则无法解释。
对单元给出(也只能给出感觉范畴的)几何学建模:
单元各为一个整体,无量差,无结构,不可分割,不生不灭,不可标记。单元以统一恒速各自作径向扩展,两单元相遇则即时于切点(两球面接触点)重新由点径向扩展,直至再遇重复前为。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无论径向多大('自由度’),在何处他遇则即时确定('塌缩’)于该处(切点),此即实现,这是最基本的实现。
单元的活动状态是单元之间相应实现确定的,单元独自径向大小没有意义,即连时空属性都没有,更无法确定是否在作扩展活动及其速率。这是个性空的单元概念,柳下的这一建构既不是传统意义的还原论,也不是传统意义的整体论,这是全新之思。建构单元概念的学者有,但他们都赋予单元诸多固有属性,走上错路,一开始即被淘汰。
单元之间相应实现几何学模型,虽然如此简单(根本处当然是简单的),但已埋下对量子论、相对论和进化论统一的完备基础。
演绎这一模型,精致呈现出单元之间的两种关系路径:
(1)作用。两单元相遇实现于切点,则实现位移,这就是单元之间的作用
有些单元实现递次牵制而组织为不同单元数量、分布接引样式和频率、自旋数、谐合度的,且与环境中单元更替增减的集聚体;周期性动态环境也会给出周期性聚散的单元聚会。其中,因单元在实现组织时方位分布不同,集聚体有递次牵制旋向或结构对称性分化,即单元集聚体的“物质正反性”。物质正反性可通过解体重组转换,无须数量对等。单元没有回缩,因此不能反演过去。单元各自扩展速率都相同,相互牵制的集聚体当然不超过这一速率。由单元实现集聚可推知,单元数量无穷。
单元集聚体接受或释放单元或单元集聚体会改变其中单元活动路径、单元间的实现频率及整体运动速度,此为物体的动力学原理。显然,物体间作用(或能量传递)和物体加速为非连续“量子式”。单元无量差,单元集聚体中单元个数即集聚体的能量。单元集聚体束缚能量,其解体释放能量,物体间作用因结构而有单元参与率之别以致所谓“四种作用”。
径向恒速遍历式球面扩展几何学模型给出单元间精致量化和并行计算,若干非同源(相遇实现的两单元伙伴位置绝对同一,外遇则以其一实现)单元与一单元接近总能分出远近,不存在(三体)随机运动,实现总是在双方都是最近的单元之间发生,大道无私,没有任何例外存在。双方最近实现原则给出最小作用量解释,在单元环境中实现最短程先至,并使光在通过不同介质界面实现调整机制,发生折射和行进速率转换。
(2)影响。单元之间不仅有直接作用实现关系,也有因实现与否而影响他者实现作用的关系。单元一处实现与否,即时决定此单元他处存在或实现与否,并连锁决定其他单元的作用实现及实现伙伴,此间上述环节无单元直接作用和扩展速率之限。加之单元之间不失可能的强大并行计算能力,一个单元的或然,影响深远广泛以致无穷。单元几何模型精致量化地给出非定域现象的量子逻辑,在单元实体不可超光速的前提下给出影响可以超越极限速率的推演,“量子纠缠”“双缝干涉”“延迟决定”等实验由此获得解释。
一切存在都是单元的集合。单元不可标记,单元之间相互实现、顶替、非定域存在,波粒二象等现象在观测主体相应实现,波函数等不同视角、视域或维度的数学形式被建构起来。单元双双最近实现原则,因并行实现能力和非定域影响力而非定域实现最小作用量协调。
单元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几率更不是单元內禀属性。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主体的信息来源存在为客体(主客之间存在非对等交互),存在实现相应状态确定于不同主体,这是柳下的一元存在下的多元主体非线性相应实现逻辑境界。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有实现就有主体,有什么实现就有什么主体,主体与实现严格同一,主体是即时实现为点的单元的即时集合,变化不居,即时的主体内容单元已经确定失去外在可能,所以柳下这里主客严格二分。实现相应确定客体的当下和先前形式、状态属性,或可(作为客体)相应决定客体(已作为主体)当下存在,但丝毫不决定或影响客体先前存在,客体决定主体,主体确定客体,(概念意义上信息由客体到主体单向),确定不是决定,因果从未打破。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是再实现的路径依赖,未实现的可能路径即消失,“多世界”不存在。
2、主体相应时空
单元之间实现作用和影响,无需媒介,展现出一元宇宙图景,离开单元就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真空能”还是指向单元。费曼也曾说“我有一句口号'真空是空的’”。所谓“空间”“虚空”不过头脑中感觉实现,不是客体实在。单元们之间相应实现并实现相应主体确定的几何学模型可以给出主体相应时空演绎:
(1)单元从点向无穷大扩展,所以宇宙中不存在任何标准尺度。单元扩展速度都一样,设其增或减N倍,主体(钟或人体)内单元之间实现节奏也必增或减N倍,则速度测量值或感觉不变,即单元扩展速率无论多大都不影响主体测量实现,“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由身体大小及其活动节律给出它的比较测量值c;若保持银河系单元数量不变,令其几何相似缩小N倍成为原来的针尖大小,单元之间实现节奏也必增大N倍,其中的主体(钟或人)测量或感觉光穿过这一“针尖”所用时间仍不变,空间测量或感觉当然也不变。此时空解释消除了黑洞物理机制失效的奇点,宇宙中存在单元致密度区域分化,黑洞即相对于人类的高致密区域。速率、空间、时间都是单元或单元集聚体之间节奏比较主体实现,不存在绝对意义,不是存在的固有属性,三者协变实现在具体主体,同一宇宙事件于不同主体有不同时空实现。我们来面对芝诺悖论:一个人从A点走到B点,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环下去,永远不能到终点。笔者认为,这里时空主体是划段计算剩余的人,他只要一直划分下去,他的活动节奏就需要一直加密,对他来说也即主体时空扩展下去,他无穷划分,他的主体时空就无穷扩展。对我们来说仅是很短的时间,在他却是无穷长。不过,这必须以他的尺度无穷缩小,其单元无限致密下去为前提。这不是时空弯曲或时空维度蜷缩,而是多元主体实现。
(2)单元实现位移,但其速度和距离都没有绝对意义,所以,单元的运动概念虽有虚拟的球心理想绝对静止参照,但它既不是传统概念的绝对运动,也不是传统概念的相对运动。且若把这一过程看作前后两实现点位移,则绝对静止参照消失。在这里,运动的概念再一次实现变革。单元统一恒速(c)各自径向扩展,运动物体内部单元扩展速度与物体整体运动速度之差同一于物体外部光速(单元扩展速度)与物体速度之差(以即时速度计,无论是惯性系还是加速系,包括在各方向的矢量分量),并成为该物体的主体光速标准。因此,运动系测光速不变且无法测出己速,物理定律不受影响。
(3)不仅主体致密度影响主体时空,主体加速也改变主体时空。物体接受或释放单元或单元组织,内部单元之间实现路径和频率则改变,物体整体即时加速。这一量子式非连续动力学原理不仅贯通惯性系和加速系,而且给出量子论和相对论彻底统一的接口。
下面对多元主体时空进一步论证:
设在理想绝对静止坐标轴上,物体或光甲、乙分别以速度v甲、v乙运动(v甲和v乙的比较标准是光速c),问主体甲看乙速度V乙是多少。
问题中的主体是甲,速度比较标准应是甲中单元信息传递速度与甲运动速度之差。
V乙=(v乙-v甲)c∕(c-v甲)
(c-v甲)≥(v乙-v甲),V乙≤c,即被观测实体速度永远不大于光速;若v乙=c,则V乙≡c,即光速不变;v乙=v甲,则V乙=0,即同步相对速度为0。
若v乙>v甲,v乙-v甲>0,V乙与静止参照系中甲同向,它的主体比较速度c-v甲中c被v甲部分抵偿;若v乙<v甲,v乙-v甲<0,V乙与静止参照系中甲反向(我们始终以问题速度V乙为正方向),它的主体比较速度c-v甲中c被v甲补偿。
而v甲-v甲≡0,所以V甲≡0,也就是主体总测不出自身速度,即物理定律在匀速系和加速系都保持不变。
若v甲<<c,则V乙≈v乙-v甲,当主体相对于理想绝对静止的速率远小于光速时,则回到牛顿运动学。
当v甲≠v乙,c-v甲≠c-v乙,揭示作相对运动的两主体互测对方速率不对等。当前技术水平支持对此实验检验。
上面是主体速度变换解释。
能元之间相应实现模型也导出“尺缩钟慢”,物体量子非连续跃迁式加速,其中能元之间实现节奏与物体理想绝对静止参照系中速度v有关系
v方向tv=t0∕1-(v∕c)2
垂直于v方向tv垂=t0∕〔1-(v∕c)2〕1/2
不同方向上能元间节奏的分裂会导致物体解体;若物体内部能元们在能元加入或释出时来得及协调(否则解体),使物体在v方向收缩为
lv=l0〔1-(v∕c)2〕1/2 (1)
正好补偿v方向的节奏,物体中单元实现节奏获得谐调一致,赶上最快的
tv=t0∕〔1-(v∕c)2〕1/2 (2)
因为钟慢,物体作为主体光测外物则各方向均有尺缩
lv=l0〔1-(v∕c)2〕1/2 (3)
因相对运动(速度V)观测对方物体也有信息传递路径加长的钟慢效应
TV=T0∕〔1-(V∕c)2〕1/2 (4)
(1)(2)式为物体自身变化,(3)(4)式为物体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观测确定,不决定影响客体存在。
孪生子中A乘飞船离开B,设相对于虚拟的单元球心A比B有更多运动。因为加速是量子非连续的,虽然A的生命节律在每一级加速后都会变一级,当回到B身边时正好又与B的生命节律一样了,但是由于这个过程中A的生命节律多比B慢,所以A年轻了。这里不发生悖论,因为从(3)式看可知A加速会看B尺度改变,所以在光速不变的前提下不会看到B节律按照(4)式变慢,转换实现在每一级加速瞬间。量子非连续动力学原理是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接口,并且统一通贯地解决惯性系和加速系的时空问题。这不是在爱因斯坦体系中能够完成的,而是以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对爱因斯坦逻辑的修正,时空曲率不是客体存在,引力的原因是物体之间单元实在的交流而非时空曲率。一切存在不过若干单元,别无他者。
四、感觉追溯
意识主体对客体只能给出关系而给不出本质,但能够自我给出感觉本质,一条实现快乐的鱼可以宣称自己是快乐的,而且知道自己是怎么个快乐法。意识主体本质为感觉。因为主体感觉相应于主体实现结构,而没有绝对相同和绝对几何相似结构的多单元感觉主体,所以没有任何意识主体(当然也是感觉主体)能够给出另一主体的感觉本质内容。
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实现意识,并不是不同种感觉之间出现第三者,两者的存在就是意识存在,两者集合不大于两者。
神经组织兴奋实现感觉,而神经组织与其他物质基本单元无差异,每一单元的实现都实现全同的基本感觉。单元实现本质是什么?是感觉,这是意识主体自我体验给出,不是对客体存在给出,而且只能指出是感觉,不可能给出单元实现的感觉本质是怎么样的,更没有谁对之给出另外本质。没什么比实现更具说服力的了,这是对既然实现的追溯分析,我们必须承认感觉质的存在。
多单元组织活动实现的感觉相应于主体实现结构,并随组织演化而有多元化和强化进化。意识主体实现是多元感觉神经兴奋实现的集合,也是若干基本单元实现的集合,从基本单元实现到多元神经组织意识实现,没有任何全新存在突现。一般非神经组织实现感觉弱于神经组织,且单一一种感觉不实现意识,这是新泛心论,泛感不泛识,而传统泛心论认为意识普遍存在。
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实现意识,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那么,宇宙中相距遥远的两种同步(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中不存在绝对异地同时,在柳下这里单元一处实现而他处即时消除存在可能可定义异地同时)感觉实现,甚至两个意识主体是否实现为一个意识主体?柳下认为当然,只是实现在哪里则主体在哪里,主体之间不被替代,此主体不知彼主体也,且不同种感觉主体之间若无连接则意识主体无以记忆、长进和支配行为。这又是一种新泛心论,心灵纵横宇宙间。
五、一元存在的多元主体演绎
上述给出融通一体的广义的量子论、相对论和进化论:存在有统一最小单元,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存在之间一切作用(实现)效度都是(实现的)信息与主体相关项的比值,而公因内容无意义;存在互为环境,存在的适应或优势是与环境相应的,存在量增总是指向环境中有利于实现的组织模式者。这是最大广义化地,面向任何存在(包括意识)实现相应定性并定量。其中“存在之间一切作用(实现)效度都是(实现的)信息与主体相关项的比值,而公因内容无意义”给出不同主体实现之间量化桥梁;“存在量增总是指向环境中有利于实现的组织模式者”给出关于存在发展趋向的“吸引子”逻辑,可以推知一群猴子用再多的时间敲字也敲不出《罗密欧与朱丽叶》而多集于某区间。
存在的最大公因内容是单元的质和扩展速率,它们无论怎样都不影响实现结果,我们不要也不需考察它,意识主体无论有何感觉进化,对之探究都不会有结果,存在之间只能给出关系而给不出本质,这精致地给出存在论和认识论边界,在这个意义上,可说实现哲学概念和逻辑体系是彻底的,没有更深层。“公因内容无意义”消解了概念体系预设必要,一个完备的新概念和新逻辑体系告成,一切出于无可置疑的存在——来自实践经验的“现象我在”的析解和整合,无须预设支撑。
存在之间相应实现,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同一存在于不同主体有不同甚至相反实现,具体主体即逻辑支点,存在于不同主体实现相应形式、状态、价值等属性,主体不同则对客体建立属性不同,各说各话,从一元主体看似矛盾,从多元主体看则理所当然,矛盾出于多元主体实现。精致的相应唤醒模糊的相对,多元主体相应确定逼退不确定,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体系在后现代的逻辑碎片中站立起来。
快感和痛感是利害实现、价值根据和行为驱动,消除各种唯心先验社会学预设。一切动物行为都是环境中主体主观向利实现,利益成为社会学灵魂,由此演绎价值参与的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
科学是对存在的探究(哲学是对科学的科学,哲学属于科学),技术是对科学成果的利用,文明是科学和技术成就,文化是利用科学和技术成果对自身行为方式的改造,人是曾经实现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动物(及其后代),科学、技术、文明和文化是具体主体的,是具体环境中具体主体主观利益价值取向。给宠物狗穿衣打扮的文化主体是人而不是狗,是出于主人的主观价值喜好,而狗的感受则可能是痛苦。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推动主体分析和主体自觉。
社会是以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若干主体,道德是自觉处理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方式。在利害面前,多元社会利益主体各有主张,于是就有了政治。整合、代表、实现若干社会利益主体的要求即政治,从家庭到单位,从国家到国际,政治普遍存在。多元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促动主体之间利益关照和平衡,权利不是天赋而是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文化(包括政体)的价值、优劣随环境演变下具体主体实现确定
所谓“文明的冲突”只是假象,冲突一定来自利益,没有利益冲突则没有文明的冲突。
六、结语
综上,“感觉中心转向”有两层意思:一、意识主体是以感觉对存在建立属性,多元感觉神经连接路径即意识逻辑,我们当自觉转以感觉及其神经连接作为认知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或根据;二、感觉为意识主体本质,推知感觉为所有存在的本质,尽管我们不知道客体和单元感觉本质是什么样的,一切存在都是若干单元的集合。“感觉中心转向”是认识论、存在论和实践论颠覆性转向,是科学史上又一次“日心说”式革命,人类所有根本困惑迎刃而解,技术、经济和文化将是一番新的境界。
注:本文为综述柳下既有的专著《实现哲学》、学刊论文和历次学术会议参会论文,有兴趣者请自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