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8年前,王羲之的上巳。

《兰亭序》

又名

《兰亭宴集序》

《兰亭集序》

《临河序》

《禊序》

《禊贴》

《临河序》

《禊帖》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兰亭序》的秘密

谈兰亭序之前,我们先聊聊殷侯帖。

在王羲之的法帖里,有这样一封信札:

昨送诸书,令示卿,想见之。恐殷侯必行,义望虽宜尔。然今此集,信为未易,卿若便西者,良不可言。王逸少顿首。敬谢!各可不?欲小集,想集后能果。

——张彦远《法书要录  卷一  右军书记》

这样的信札,王羲之平时一定写过很多封。

所以它被存在《王羲之十七帖》里,默默地和其它帖杂放一处。

它也叫《殷侯帖》。

我们也许可以来个大胆的狂想——它可能就写在永和九年。永和十年以后,殷浩被废为平民,王羲之不再唤其殷侯。

也许,它就是那封从未被人注意过的召集书。

那年,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在兰亭搞了一次上巳节的雅集。

雅集甚雅。所有人散坐在小溪两旁,书僮把斟了酒的羽觞放入溪水,让它顺着蜿蜒曲折的溪流而下,若觞在哪里停住了,离它最近的那个人就得赋诗,若赋不成,便得罚酒三杯。

坐在这曲水旁边流觞的,共有四十多人。他们写了三十七首诗,编成《兰亭诗集》,它的序,被称为《兰亭序》。

千年以后,没有多少人记得那册《兰亭诗集》,却每一个人都知道,那个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开头的序。

四十多人的雅集不会是一次偶遇或者小聚会,古代也没有电话和微信,王羲之事前一定有过书面的召集。

那么,《殷侯帖》会有可能是那封召集书吗?

它极有可能是在永和九年的初春写成——那正是殷浩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间的日子。

那时候殷浩第一次北伐失败,执意准备第二次,王羲之曾经屡次劝他,“恐殷侯必行”正是王羲之忧虑心情的披露。后来第二次北伐也失败,殷浩被废为平民,王羲之的信里,以后提到的都是“殷生”,不再是“殷侯”。

史上盛名的兰亭雅集,究竟是讨论北伐的秘密的军政会议?还是一次真正单纯的上巳节聚会?王羲之兰亭序的后半段为什么突转悲意?

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雅集?

隔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迷雾,所有的猜测其实都无足为凭。

好在,历史保存了那场雅集的蛛丝马迹。当年的入席者和他们写的诗,都保存了下来。

兰亭雅集的四十二位入席者

当年的入席者和他们写的诗,都保存了下来。

只是在历代的记载里,入席者有41人和42人的不同。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标注里说:

兰亭雅集共41人,赋诗者26人,不能赋诗者15人。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何延之《兰亭记》、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宋姚宽《西溪丛话》、南宋葛立方《韵阳秋语》、南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南宋桑世昌《兰亭考》里都说:

兰亭雅集共42人,其中赋诗者26人,不能赋诗者15人。

其中《韵阳秋语》卷五、《会稽掇英总集》卷三、《兰亭考》很清楚地列出了42人的姓名诗作和官职。

《世说新语》的成书年代离兰亭雅集不远,但时有小误。《兰亭考》所依据的是《会稽志 卷一零》中唐石本《天章寺碑》的兰亭名录,唐距东晋不足三百年,也不是太远。孰对孰误,不好确定,好在41人或42人,其实也无妨。

我们依据《兰亭考》理出这样一张表:

姓名

年岁

成诗

王羲之

51岁

谢安

34岁

谢万

33岁

谢安弟

孙绰

40岁

孙统弟

徐丰之

孙统

孙绰兄

王凝之

19-35岁

王羲之次子

王宿之(王肃之)

17-24岁

王羲之四子

王彬之

王羲之堂叔父、殷浩僚佐

王徽之

16岁

王羲之五子

袁峤之

郗昙

34岁

王丰之

华茂

庾友

庾冰三子

虞说

魏滂

谢怿(谢绎)

庾蕴

庾冰四子

孙嗣

孙绰子

曹茂之

曹华(曹华平)

桓伟

桓温五子

王元之(王玄之)

20-36岁

王羲之长子

王蕴之(王蕴)

王凝之之子

王涣之

18-34岁

王羲之三子

谢瑰

卞迪

丘髦

王献之

10岁

王羲之七子

羊模

王羲之部下

孔炽

刘密

虞谷

劳夷

后绵(后泽)

华耆

谢胜(误为谢滕)

任儗(汪假)

吕系

吕本

曹礼(曹禋)

链接阅读:《兰亭集》37首诗总录

从这张表上看起来,可怜的王献之那年才10岁,没有写出诗,后人因此笑他: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哪能怪他呢,毕竟他才10岁啊。

王徽之也比他大不了多少,才16岁。

谢安这年34岁,还没有做“小草”,还在东山当他的“远志”。

42个人里,有一堆是王羲之的儿子;有一堆是王羲之的下属,比如羊模;有一堆是王羲之的粉,比如谢家,郗家的,庾家的。

有两个人的身份比较值得注意:

桓伟,桓温之子。

王彬之,殷浩僚佐。

他们是否分别代表桓温和殷浩而来?这个已经无法确定了。

身为军区司令和会稽地区最高行政长官、乌衣王家出类拔萃的名士,这些人会紧密团结在王羲之周围——至少是上巳节这天以他为核心,这个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后人根据《兰亭考》的官职推断这些军区长官从不远千里的前线四面八方赶来,认为雅集有诈——明为雅集,实为军事会议嘛!

可是《兰亭考》里所附的官职不全是那一年的。谢安的官职标注是司徒,那可是兰亭雅集二十多年以后的事。王献之的官职标注是吴兴太守和中书令,可那年他才10岁哪。

军事会议未必是真。

可是兰亭雅集处在一个很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是真的。

那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两次北伐和一个雅集

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

那正是东晋两次北伐的间隙。

论起北伐,就得说,东晋小朝廷和南宋小朝廷一样,自从渡江以后就有一个口号——打回中原去,统一全中国!

因此满怀热情先后投入的,就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

永和三年(347),桓温讨灭成汉,声威大震。功高震主的恐惧又一次笼罩了司马家。为了把他可能的野心扼杀在摇篮里,摄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就提拔扬州刺史殷浩来对抗桓温,让殷浩主持北伐,不许桓温北伐。

桓温不傻,当然知道这是朝廷在对付他。

而殷浩呢,一点也不肯让地和他死磕。

于是,东晋历史上最严重的将相失和,上演了!

身为朝廷重臣,王羲之开始暗戳戳地操作桓温与殷浩的“将相和”。

可惜他们二人愣不是廉颇和蔺相如。纵然王羲之顾不得书圣的矜持,金贵的劝解信写了一批又一批,这两头牛不但谁也不肯往后退一步,反倒越劝越来劲了。

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形势彻底恶化。

桓温完全不顾朝廷正在准备的北伐,抢在殷浩之前誓师,上表北伐,拜表即行,顺流而下,自江陵下驻武昌,似乎要北上,又似乎要进京“清君侧”。

整个朝野都震动了。

殷浩也发脾气了,他打算辞职不干了。

司马昱亲自给桓温写信,里三遍外三遍地分析社稷大计。王彪之则劝住了殷浩。

双方暂时妥协,殷浩委委屈屈地留任,桓温退军还镇。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王羲之深感调解失败,故而他主动请罚,降职到会稽做父母官去了。

永和八年(352)春,殷浩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许昌、洛阳。结果大败,损失一万五千人。

身为殷浩的好友以及朝廷中少数的清醒者,王羲之劝殷浩,北伐要缓一缓。

但殷浩愣是一副“不听不听我不听”的态度。

永和九年(353)十月,殷浩带着七万大军再次北伐,结果被姚襄出卖,再次以惨败告终。朝廷被迫把殷浩废为平民。

兰亭雅集就在永和九年的三月,在殷浩两次北伐的间隙,盛大出世。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面对一意孤行的殷浩,郁闷的王羲之也无能为力。

这时方镇的布局和形势是这样的:

桓温只控制了荆州,其下游的豫州为谢尚所控,扬州为殷浩所控,徐州为荀羡所控,都是一颗红心向朝廷的。
参加兰亭雅集的谢安、谢万兄弟,孙统、孙绰兄弟,庾友、庾蕴兄弟,侍郎谢瑰,散骑常侍郗昙,庾亮的行参军王丰之,殷浩的僚佐王彬之等,也是一颗红心向着朝廷。

桓温的儿子桓伟亲自赴会,殷浩手下的两位将军也受邀出席。这也许是无意的安排,也许是有意为之。

我猜,在兰亭雅集快结束,王羲之为诗集写序的时候,他一定想到了什么。

据唐代何延之《兰亭记》记载,王羲之写这个的时候是半醒半醉的。

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

——何延之《兰亭记》

从今天所流传的《兰亭序》神龙本上涂涂改改的墨迹看,王羲之那时候真的“脑袋有点懵”。

图源:菊斋高清图库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图源:菊斋高清图库

开头一句“岁在癸丑”,“癸”写得很扁,“丑”字又和“在”字接得太近。“癸丑”上一年是“壬子”,也许王羲之半醉之中,本能地要写“壬子”,突然想起已经过完年了,于是把“壬”涂成了“丑”,又在上面加上了一个“癸”。

“有崇山峻岭”这句,“崇山”是完全漏掉了,后来再补上,不得不写在旁边的。

图源:菊斋高清图库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仔细看“恵风和畅”里的“和”字,“口”中间多了一笔,可能是当时写得很快,刷刷刷地,一时没有收住手,多加了一笔。

到这个时候,兰亭序还是蛮“可乐”的。

但接下去情绪就转了。

图源:菊斋高清图库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图源:菊斋高清图库

“囙寄所托”的“囙”,这是“因”的异体字,底下是个“外”字。

“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向之”这两个字,也是先写了“於今”,再涂改成“向之”。

“岂不痛哉”,原来大概是“岂不哀哉”。

图源:菊斋高清图库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一段也涂改得很明显。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原先大概是“一览”,多添几笔,一字作了每。

“悲夫”上面涂掉了两个字, 也许是“良可”?也许是“足可”?

“夫”字涂改过,盖住了“也”字。

“有感于斯文”,其中“文”字也被乌漆嘛黑地涂过了……也许原来是“有感于斯作”?

图源:菊斋高清图库

王羲之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殷浩第一次北伐败后,他曾寄书给殷浩:你要以大局为重,不要只盯着北伐。

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
——王羲之《遗殷浩书》

也曾寄书与会稽王:以区区吴越,想要一统中国,这是自取灭亡。

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歎悼而莫敢吐诚。
——王羲之《与会稽王牋》

“天下寒心,固以久矣”!

“不亡何待”!

严厉的口气里,藏着王羲之心里深深的恐惧:他害怕偏安江南的朝廷,终将断送在激进的北伐里。

但这样的话,朝廷听不进去,殷浩也听不进去。

他不能超然,无限的苦涩汹涌而来。

他笔不停挥,继续写着,年来的忧思和积郁,伴着醉意,终于层层发酵成悲凉的句子。

尾声

兰亭雅集之后一年,王羲之辞去官职,舍宅为寺,带着一家子悄然归隐。

兰亭雅集之后三年,桓温收复洛阳,上表要求朝廷迁都。朝廷没有就范。

兰亭雅集之后三十年,苻坚南下。朝廷此时掌权的,是曾参加过兰亭雅集的谢安。谢安手里,有他亲手组建的、战斗力爆棚的北府军,淝水一战,北府军大败苻坚。

兰亭雅集之后五十六年,刘裕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取得东晋南渡以来最大的胜利,也是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指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兰亭雅集之后六十七年,刘裕,废了东晋皇帝自立。

东晋灭了。人间也早已没有王羲之。但《兰亭序》那时候还在。

据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里说,唐人何延之写过《兰亭记》,记载着《兰亭序》写成之后,王羲之自己也很珍爱,便收藏起来传给子孙,一直传到第七代孙智永。智永禅师活到将近百岁。临去世的时候,他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辩才。后来,唐太宗派萧翼去找辩才要,辩才当然不肯,于是世上便有了萧翼赚《兰亭》的传说。

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兰亭序《冯本》(本图源于网络)

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本文细节图来自菊斋高清书画图库

细节经数倍放大后截图

高清效果真实可见

世间 · 好物

作者:任淡如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0)

相关推荐

  • 《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 东晋桓温缘何感慨“人何以堪” 

    ■殷啸虎 东晋南渡之后,朝廷中的一些人士念念不忘北伐收复失地--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但最终壮志难酬:征西将军庾亮积极谋划北伐,最后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最接近成功的桓温,功败垂成之后落得个千古骂名, ...

  • 《兰亭序》除了书法,文章里的这些文化元素您知道多少

    <兰亭序>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任会稽地方官时,于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同当时的天下名流士大夫雅集修禊,做曲水流觞游戏时,为他们酒后即兴所赋诗集所作的序言,亦称为<兰亭集序> ...

  • 1700年前王羲之的22封信,妙绝古今!【一点资讯】

    今天小编给大家特别整理王羲之的书信手札欣赏,非常精美.主要是:长风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谢帖.寒切帖.何如奉橘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妹至帖.哀祸帖.平安帖.丧乱帖.上虞帖.大道帖卷.误坠地贴.行穰 ...

  • 1700年前王羲之的22封信,妙绝古今!

    今天小编给大家特别整理王羲之的书信手札欣赏,非常精美.主要是:长风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谢帖.寒切帖.何如奉橘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妹至帖.哀祸帖.平安帖.丧乱帖.上虞帖.大道帖卷.误坠地贴.行穰 ...

  • 当王羲之遇上赵孟頫是怎么对话?

    王羲之:听说你的书法被后人誉,"前后五百年无出其右吗?" 赵孟頫:诚惶诚恐,连忙地说,"岂敢!岂敢!"那还不是在您的庇护之下吗? 王羲之:你天资聪颖,篆.楷.行 ...

  • 1700年前王羲之的22封信,妙绝古今的书法和文辞!

    广告 第一堂课 巫鸿 著 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作者:巫鸿 京东 王羲之的书信手札欣赏,非常精美.主要是:长风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谢帖.寒切帖.何如奉橘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妹至帖.哀祸帖. ...

  •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 书圣 王羲之(上)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 书圣 王羲之(上)

  • 学王第一人智永,给王羲之带上了口罩?

    智永,错在哪里? 智永,误解了王羲之! 智永对王羲之"家法"传承,不如一百多年前,他的祖先王僧虔! 王僧虔,更加接近王羲之! 苏轼,不学智永,而学王僧虔,果然是目光如炬,旷世天才! ...

  • 是他把王羲之推上“书圣”的地位?王献之:我表示很不服!

    王羲之"书圣"的名号和地位,最辉煌的时代不是在东晋,而是几百年后的唐代,尤其是在贞观年间.其辉煌程度,不能用言语表达.让王羲之走向"书圣"神坛的人,不是旁人,正 ...

  • 王羲之遇上唐诗,美醉了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劝学诗>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

  • 黄简视频讲座初级课程第4讲:聚焦王羲之(上)

    一.讲座视频: 二.讲座要点: 为了更好地梳理和掌握本节知识,我们依然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归纳: 这一课的内容基本上都在上面的思维导图当中了,讲了一下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背景,更关键的是讲了王羲之的伟大之处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