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上的电荷或许是行星诞生的关键
天文学家普遍认为,行星是在年轻恒星的原行星盘之中,从尘埃颗粒开始形成。但是根据实验模拟,一旦粒子的大小达到毫米级别,就会发生相互碰撞反弹,造成行星形成理论的难题。
就在近期,科学家克服了“弹跳壁垒”的关键,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天体物理学家Tobias Steinpilz以实验证明,电荷可以提供额外的黏性。
Steinpilz的团队以数千个直径小于半毫米的玻璃珠,将其大力摇动,然后弹射来模仿行星诞生的环境,但这实验却有个难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地球重力太大了。因此研究人员在不来梅的一座高120米的塔中进行实验,将装有粒子、照相机和其他测量设备坠落,在约9秒的飞行过程中,该设备实际上处于无重力状态。此外,研究人员会在发射之前先大力摇动珠子,模仿原行星盘中的粒子碰撞。这种运动导致粒子积聚电荷,所以当玻璃珠失重时,由于玻璃珠之间的静电使它们形成团块,这也证实静电力是行星形成的重要关键。此外除了玻璃珠,团队还以玄武岩微球进行同样实验,同时发现玄武岩粒子的电荷甚至比玻璃珠效果好得多。
参考文献: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electric-charges-dust-grains-may-help-explain-how-planets-are-born
NASA
微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