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可以掩埋,就意味着伤害不存在吗?

01.

500万乌克兰人死于大饥荒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联合其他的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起义夺取了政权,史称“十月革命”,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战结束后,苏联意识到自身短板,于是1924年斯大林执政后,便努力推行国内现代化,大力发展工业,改变苏联贫困且落后的现状。

斯大林政府通过出口国家粮食储备来换取外汇,再用外汇来进口西方机械。由于需要大量的粮食,政府便大规模推广农庄集体化政策,打击富农,把农民的财产都划为国有。征粮政策愈演愈烈,连农民储备的农作物种子也搜刮干净,敢抵抗或藏匿粮食的农民,直接枪毙。最终导致农民们一无所有。

(图为苏联饥荒)

受害最深的就是乌克兰。这个在苏联时期仅占苏联领土3%的军事政治同盟国,却是苏联的农业基地,也是在斯大林的征粮政策下是最严厉最刻薄的地区。

这种恶果直接导致了1932年乌克兰地区干旱、1932年-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的爆发,苏联死亡人口在700-1000万之间,其中乌克兰地区就死亡了近500万人。

02.

苏联vs德国,乌克兰成“炮灰”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对苏联全境发动了闪电战。6月22日,德国代号“巴巴罗萨”的计划全面启动,拉开了苏德战争的序幕。战场从苏联本土延伸至东欧,再到德国本土,历时近4年,是二战历史中双方参战人数最多,战争场面最惨烈,伤亡人数最重的大规模战役。

(图为戴着德军船形帽的乌克兰妇女)

在苏德战争的西南战线上,纳粹德国企图切断苏联国内的军事行动命脉,于是,作为苏联的农业和工业基地的乌克兰再次受到牵连,且乌克兰境内作为中转和补给站的黑海港口也被占领。乌克兰成了当之无愧的“炮灰”。

(图为苏德战争)

然而,当德国军队来占领乌克兰时,出现了惊人的一幕:无数的乌克兰人民拥上街头,夹道欢迎纳粹侵略者,甚至为侵略者的军队提供了饮用水和粮食,丝毫没有沦陷后的恐惧和惊慌。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经历过大饥荒的乌克兰人民,视纳粹德国为解放他们的救世主,摆脱斯大林政府统治的解放者。

1942年,希特勒下令遣送五十万乌克兰妇女到德国从事家政服务,以减轻德国妇女的负担。于是,德国军队开始在乌克兰大肆宣传:大幅的彩色海报上画着幸福的乌克兰人坐在德国先进的流水线边;戴着首饰的乌克兰家务帮工在准备烘焙德国的周日糕点……他们鼓励乌克兰人去德国工作,并承诺他们到德国就像进了天堂。

乌克兰的男人们和女人们:

布尔什维克专员们毁了你们的工厂和工作岗位,夺走了你们的工作和面包。德国会给你们提供报酬丰厚的工作。在德国,你们将获得极佳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按合同和工作成果获取报酬。我们将特别优待乌克兰工人。为了让你们能够在符合你们需求的条件下生活,并保持你们的文化习惯,我们将为你们建立独立的居住区,里面应有尽有,一应俱全:电影院、剧院、医院、广播电台、浴室等。乌克兰人将居住在明亮、设施完善的房间里,并且获得和德国工人相同的伙食。除此之外,考虑到所有民族的饮食特点,企业厨房将专门为乌克兰工人制作乌克兰饺子、红烧牛肉、格瓦斯等。

德国需要你!成千上万的乌克兰人已经在自由、幸福的德国工作。你还在等什么?在德国工作期间,我们会为你照顾好故乡的家人

这些无所不在的煽动宣传的确奏效,大批身陷绝望中的乌克兰人自愿报名被送往德国。后来,真相才渐渐露出水面:第三帝国的工作及生活条件和天堂根本毫不沾边。

03.

强制劳工被“虐待”的血腥真相

乌克兰并没有因德国军队的到来而走出厄运,乌克兰人的噩梦远远没有结束。当乌克兰人意识到一切都是侵略者的谎言时,不再有人自愿被送往德国,但这并不妨碍侵略者继续以“强制”的方式剥夺他们的自由。

(图为德国战俘、劳工)

当乌克兰的劳工们被遣送到德国的时候,自此不再有姓名,而成为劳工证上的一串数字。他们必须在衣服右边胸口处佩戴蓝底白字的OST标志——“东方劳工(Ostarbeiter)的缩写。每个新来的工人会领到一张传单,上面用乌克兰语、俄语和德语三种语言写着:

以下规定针对来自苏联占领区的劳工:

1.时刻服从监工的指令。

2. 离开营地必须有一名监工陪同。

3.禁止与德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平民劳工或者战俘发生性行为,违者处死。违规妇女将被送往集中营。

4.旷工者、煽动其他劳工者、擅自离开工作岗位者、从事反帝国活动者,将被送至集中营服强制劳役。情节严重者处死。

5.依规,OST标志须佩戴于上衣右胸口处。

严守纪律并工作表现良好者,将按规章优待。

几百万强制劳工被运进德意志帝国,整个帝国的康采恩垄断集团、企业、手工工场、农场、私人家庭,按照份额随意奴役这些“进口的”劳奴。他们花最少的开销,榨取最多的劳动力。

他们在非人道的、类似集中营的条件下,被迫完成本该属于德国男人们的工作。而德国男人们正在前线,在这些背井离乡的劳工们的家乡毁掉他们的村庄和城市,屠杀他们的家人。

(图片:OST标志及劳工证)

住最差的棚屋,报酬最低,伙食更是糟糕透顶。早先承诺的乌克兰饺子和炖牛肉压根没有,中午和晚上只各有一升浑浊的汤水,里面能捞到一些白菜叶、豌豆或者甜菜帮。

为了从劳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劳动成果,制定了“绩效口粮”的规则,即谁活做得多,得到的食物就多。绩效高的劳工多分到的食物,是从绩效低的劳工的口粮里扣的。这必然会使绩效低的劳工更虚弱,劳动效率更低下,从而陷入危险的恶性循环。

辱骂和惩罚是所有工人的家常便饭。轻则打耳光,重则鞭打,哪怕他们在劳动中犯了一丁点错,监工也要立刻通报警察,绞死,枪毙!不受法律保护东方劳工,每个德国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殴打他们。即使德国人打死了东方劳工,一般也不会受到任何刑罚。

以上便是乌克兰“强制劳工”被遣送到德国后的真实情况,记录在“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书中。

然而这些,霸权者们毫不在意。因为每时每刻都会有人补上来——被占领的国家的全新的、还未被使用的劳力。他们在大街上被抓,在电影院、咖啡馆、轻轨车站、邮局,所有能抓得到的地方被抓捕。近万名强制劳工被日复一日地送往德国,花费最低限度的开支,使他们发挥出最大限度的劳动效率。

04.

历史留下了铁证,劳工也应拥有姓名

半个世纪过去了,强制劳工的故事因为“太过残忍”、“不光彩”、“侵略方不承认”等种种可知和未可知的原因被遮蔽,似乎被历史“删除”了。

这些被劫到德国的男人女人,在战争中被折磨致死,而他们的数量至今仍是谜团。同一时期,集中营的幸存者写出了世界著名文学作品,有关犹太人大屠杀的书籍比比皆是,然而,靠劳役躲过了灭绝屠杀的强制劳工们,只是偶尔出现在教会简报或者地方周日报纸的一篇单独且简短的报道中,而且大多只是顺便和犹太人一并提及,成为犹太人大屠杀的一个注脚。

当那些被称为“东方劳工”的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赔偿要求时,东方劳工才进入德国公众的视野,或者至少是一半见光。直到一位作家——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东方劳工的故事才被更多人所知晓。

中国《文艺报》这样评论道:“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文章部分内容摘取自《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介绍

作者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后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杀了,没留下只言片语。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母亲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她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一点点拼凑母亲及其家族的过往。一部家族史,却是百年世界灾难的缩影。

该书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展示了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将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推入公众视野,同时填补了二战东方劳工史的出版空白。问世后,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并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及德布林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