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ME | 中国海洋大学:海岸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时空动态:聚集过程与共发生关系

推荐:江舜尧

编译:Harvey

编辑:小菌菌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张晓华教授等人于2020年3月4日在微生物顶级期刊ISME Journal发表题目为《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archaeal community in coastal sediments: assembly process and co-occurrence relationship》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中国东部沿海海岸沉积物中古菌的动态分布模式。

文章摘要

研究背景:海洋底栖古菌群落的研究正在更新我们对其分类组成和代谢多样性的看法。但是,在古菌群落组装过程和古菌群落内部关联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知识差距。
方法:本文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和qPCR技术,研究了中国东部边缘海域夏季和冬季采集的58份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古菌群落的时空动态、装配过程和共生关系。
结果:在古菌群落中观察到明显的时空动态模式,其空间变化比季节变化更为明显。古菌群落随着地理变化呈现一个显著的距离衰减模式,不同古菌类群的贡献也不同,这是由它们的相对丰度决定的。在两个季节中,扩散限制是最重要的过程,对群落变异的贡献值约40%,其次是均匀选择和生态漂移,其贡献值相等约30%。这意味着随机性对古菌群落集合有更大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发现古菌共生模式中存在季节性发生:在冬季,古菌类群之间的联系比夏季更紧密。在古菌的群落组成和共生关系之间没有匹配的地理模式。
结论:结果表明,底栖古菌群落是在季节性一致的机制下聚集的,但共生关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表明中国东部边缘海沿岸沉积物中存在复杂的古菌动态分布模式。

文中重要图片说明

图1 | 中国东部边缘海沉积物中古菌丰度和多样性。

图2 | 中国东部边缘海沉积物中古菌主要类群的组成。

图3 | 基于OTUs的样点发生模式,群落比较和距离衰减模式。

图4 | 主要古菌类群的距离衰减模式。

图5 | 利用零模型分析揭示夏季、冬季和所有样品中古菌群落的装配机制。

图6 | 利用变异划分和典型相关分析显示空间和环境因子对古菌群落形成的影响。

图7 |古菌群落共生网络图。




你可能还喜欢

  1. 2019年度回顾 | 微生态环境微生物类微文大合辑

  2. 2019年度回顾 | 微生态人体/动物微生物类微文大合辑

  3. 2019年度回顾 | 技术贴合辑大放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