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浅聊天然翡翠的基本特征——结构和色根与起胶现象
近一年来,常有人问“你不是说翡翠的起胶、起荧、起刚现象是最高品质而且非常稀少吗?可是你看,现在买卖的老坑翡翠都是起胶的,而且颜色均匀,看不到绵了。多极了,并不少呀?”如下图:
翡翠的起胶、起荧、起刚现象是最高品质的体现,可是在天然翡翠中起胶、起荧、起刚现象应该是很稀有的,难得一见的。不过“世事无常”,往往有些世事的变化令人感觉困惑。这类提问中包括了两个问题,一是“起胶”现象,二是看不到“绵”的结构高度均匀现象。我们知道,凡是有丰富眼学经验的人对于天然翡翠的判断,不论翡翠的种水地色好还是不好,关键要看它的色根和绵是否存在,以及色根和绵的状态是否自然。色根和绵结构是天然翡翠的重要基本特征。我们就简单地探讨一下这两个眼学问题。
古人对于玉的定义很准确,即“美石为玉”。说得通俗一些,玉就是美丽的岩石。翡翠属于玉,究其本质,归根结底它就是岩石,只不过是非常美的玉石,好翡翠就是非常稀少的美极了的岩石,几乎没有比它再美的岩石。既然是岩石,再好的翡翠也必须具有岩石应该具有的共同的特点,即共性,否则它就不是天然的岩石了。
那么,岩石的共性是什么呢?岩石的共性从不同的角度表述有不同的内容,我们只围绕着“色根”和“绵结构”这两个与眼学有关的问题简单地聊一聊。岩石是由多种矿物集合而成的,因此岩石的形态或结构以及色调等就具有多样性,“千篇一律”、“一模一样”、“品质均匀”等等这些形容词用在天然岩石上就不太合适;而“千姿百态”、“不尽相同”等形容词就比较适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上不可能有两块一模一样的翡翠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翡翠上应该有自然状态的色根和绵的存在,这就是天然翡翠的共性之一。
先说一下“色根”,老坑翡翠和新山料翡翠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满色的多,老坑翡翠的满色盖因它的色根的存在。色根,是形成翡翠颜色的物质基础,老坑翡翠因为种地通透,色根可以最大限度地映射,在万花筒效应下形成满色,这是一种视觉假象而已,并不是翡翠全部都是满满的色根,色根本身在翠体中的比例是很少的!关于这个问题,中科院王春云博士的“翡翠色根理论”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可是,请仔细看下面这张图片,你可以看到隐隐约约的绵,但是找不到色根。然而,没有色根存在的它居然是满色的,请问,色从哪里来?这种“透明水果糖”类的东西不符合天然翡翠的基本特征。
再说一下“绵结构”,所谓“绵结构”并不是翡翠独有的结构特征,很多岩石都有,例如石英岩类的东陵玉也有,至于什么形态的、多与寡、对与错等实在无法科学地表述,只能凭经验和悟性。人类开智的历史还短,还处于愚钝阶段,很多知识和技能只能靠师徒传承,还不能上升到理论、理性层面。就连工业技术、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因为变数太大太复杂有时科学家和技术工程师们也望洋兴叹,把这类科学技术称之为“艺术”,掌控和驾驭必须在扎实的基本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有恰当的“艺术”思维能力才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例如下图这块圆牌子,此类所谓的“硅胶状老坑翡翠”现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大批量的出现的、整齐划一的、色彩高度均匀的、硅胶质感的、透明糖果质感的,笔者认为不符合天然翡翠的基本原理特征,需要审慎,验明正身才好。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如果这些都是注胶染色的话,它们的密度、硬度、折射率就肯定有明显的不足了吧?是的,笔者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据说这样的“起胶翡翠”、“透明水果糖翡翠”有的和天然翡翠的基本物理化学特征竟然相当的近似,这彻底颠覆了我们原来对BC货的认知。它们到底对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遇事多问个为什么没有什么不好。
本文的议论只局限于传统眼学的个人见解,个人见解受主观的影响,不足为凭,人的视觉和触觉也不能替代科学仪器,所以,请相信科学,对与不对的判断还是请专业检测机构凭科学数据说话才靠谱。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微信号aoshima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