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毒散,一个不能被忽视的传世名方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人参)败毒散的处方组成是: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首先说明,这不是清热解毒的方子,而且正虚,同时又感受风寒湿邪,客于肺经和膀胱(肾)经所引起的一系列身体问题,正如《医方考》所言:“培其正气,散其邪毒,故曰败毒。”
本方证系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袭于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故见怕冷无汗或发热;客于肢体、骨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郁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按之无力,或兼见紧象,正是虚人外感风寒兼湿之征。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风寒,除湿止痛,共为君药。其中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汗而风寒湿尽去,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
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祛风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
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
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皆为佐药。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
方中人参亦属佐药,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与当中的茯苓,甘草搭配,也有四君子护正之义。故《医方考》曰:“培其正气,散其邪毒,故曰败毒。”后世推广用于素体虚弱而感风寒湿邪,见表寒证者,往往多效。
此方最早载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世如宋代钱乙,清初喻嘉言对此方都极为重视。尤其是喻嘉言,他认为:“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惟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nei),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群非补养虚弱之意也。”(《寓意草》)喻氏不仅常用本方治时疫初起,并用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而愈,称为“逆流挽舟”法。
综观全方,用羌独活、芎、柴、枳、桔、前等与参、苓、草相配,构成邪正兼顾,祛邪为主的配伍形式。扶正药得祛邪药则补不滞邪,无闭门留寇之弊;祛邪药得扶正药则解表不伤正,相辅相成。
以上内容方剂学教材中可能都或多或少的能接触到,但读者无心,写者有意,如果不得五行脏腑脉法,或没有类似的经验体会,则对此方体验感就没那么强,对于此方,泛泛而过。
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一个诀窍,右尺主下焦,临床中如若诊得弦紧,是右侧腿膀胱经经血不通,寒邪客闭有关系,需要用败毒散,羌活、独活散寒,兼通经血,正虚右寸关无力加人参,如表重,则加荆防来增强发散就行。寒邪紧象祛除以后,再诊脉,脉象就会和缓许多,一剂药,病就去了八九分。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用苦寒消炎药,止疼片,输液或是封闭针,手术等伤及脾胃和元气,那么疼痛留身的时间就比较久,治疗起来也不会很快,需要先慢慢培补中气后,再选择散寒驱邪。
其他方法,比如针灸,刺络等只是暂时疏通经血,使疼痛减轻,并没把风寒湿邪发散出去,而且又没照顾到人的正气,所以其作用范围和时间,都远不如中药。艾灸的话,能够驱寒,但过于盲泛泛,既不能打开人体气机,又不能调动人体气血,所以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故亦不可取。
以下是张元素针对这样的疾病,根据脏腑虚实寒热补泻,选用足太阳和足少阴的常用药物,不仅能治感冒,对于常见的急慢性腰腿疼痛,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膀胱标寒发之:膀胱标寒,不言标热者,寒邪中下,初入足太阳,尤未变为热也。太阳主表,寒邪入表,急宜驱之使出,故发汗之法,较解表尤重。用麻桂羌防芪贼苍(麻黄 桂枝 羌活 防已 黄芪 木贼草 苍术)
小肠标热散之:阳邪中上,阴邪中下,手太阳经脉在上,非寒邪所能干,故止言标热。阳邪每多自汗之证,故不用发表,且小肠经专主上部,与足阳明解肌不同。用藁本羌活防蔓荆(藁本 羌活 防风 蔓荆);
肾本寒温之:北方水脏,加以寒邪,恐真阳易至消亡,故有急温一法。温里亦不外下条益阳之法,但本非真阳不足,以寒邪犯本,急用温法,故所用猛烈之药,与下补火法大同小异。用姜附官桂术蜀椒(附子 干姜 官桂 白术 蜀椒);
肾标寒解之:寒邪直入阴分,然尚在经络,未入脏腑,故曰标寒。寒邪人于少阴,经络虽在表,未入于里,已与太阳之表不同,第可引之从太阳而出,不可过汗以泄情肾经,故不言发表而言解表也,用麻桂辛独(麻黄 细辛独活 桂枝)。